发动机之殇,我国航空研发史上失败案例大汇总原创 河东三叔 2019-01-13 22:32:27
从新中国航空工业起步至今,历经数十年发展基本实现了从零到世界前沿水平,从单一机型到门类齐全,从纯进口到仿制、自主研发、再到出口创汇,无不满怀科研军工的诸多汗水和不易。在几代科研军工取得满满硕果的辉煌表面,我们不能忽视背后无数次的失败、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航空工业研发过程形容的是如此贴切。不可否认,所有定型产品都是在无数次的失败基础上开花结果,本文对我国航空研制过程几款重要机型失败案例做个汇总说明。
直升机直-6多用途直升机
直-5和直-7之间的过渡型号,直-6直升机1969首飞,1977年定型,后因质量问题,在批量生产15架的情况下,未入役项目中止。
直-6多用途直升机
直-6多用途直升机
直-7重型直升机
直-7是一款单旋翼双发涡轴大型运输直升机,原设计要求可以搭载一个排,起飞重量10吨,能够适应我国南方高温、西南高原使用条件。
直-7直升机设计方案
直-7直升机效果图
1970年-1979年,十年间完成全机静力试验,并附带其他多项试验,装配完在两架机体,基本处于试用定型阶段。可惜的是,同期引进法国“超黄蜂”直升机(直-8),资金限制只能保证一款机型,所以直-7项目只能中止。
被废弃的直-7机身
直-7和直-8(超黄蜂)对比
战斗机三号任务三号任务双三标准是:最大平飞速度达3马赫,升限达30000米,主要用于应对美国SR-71高空侦察机的入侵。从1968年开始研制,不过仅过不到两年该项目便告中止。好高骛远,脱离当时客观技术和经济实力。
三号任务
三号任务
三号任务
三号任务和苏联米格-25截击机长的很类似,用途也类似,只是当时国力相差悬殊,无力研制。
米格-25拦截SR-71侦察机
四号任务上世纪60年代,面对北方压力以及现实的国土防空需求,顺应世界先进航空发展动态。1968年我军提出尽快研制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珍宝岛冲突的爆发,直接将四号任务推向前台,决定以歼-6为基础,加装升力发动机,实现垂直起降及超音速飞行。
歼-6战斗机
很快就做出来整体方案,不过这造型有点夸张。
四号任务模型方案
四号任务
四号任务
1972年,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正式决定“四号任务”不再列入国家型号发展计划,我国第一次垂直起降飞机尝试就此中止。
751抬式布局战斗机跟上面的“四号任务”一样,同样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将“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做为研发重点,以吹气增升方式来增加前翼的配平能力,称之为“抬式布局”。
1976年以后,因研发进度缓慢,再加上经费受限,该项目结束。
751抬式布局战斗机
751抬式布局战斗机
751抬式布局战斗机
强-6可变掠翼强击机强-6强击机,单座单发可变后掠翼战机,以米格-23作为参考对象,由南昌飞机制造厂(洪都航空)研制,总设计师陆孝彭。项目开始于1976年、中止于80年代末。
强-6风洞试验
强-6三视图
强-6模型
强-6效果图
机体结构超重问题,可变后掠翼控制系统问题不能解决,采用的“涡扇-6”发动机一直无法定型批量生产,以上三个问题造成强-6最终未能结果。
强-6效果图
歼-9方案歼-9是一款全天候高空高速截击机,1965年开始研制,1980年中止。以图-22、B-1B为主要作战目标,设计指标达为“双26”(即升限 26000米,马赫数2.6)。
歼-9应该是气动方案作的最足、投入精力最大的研发机型,光气动布局就有多种。
歼-9翼型布局方案
歼-9气动布局方案对后面的歼-10、歼-20所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
歼9风洞模型
歼9VI双发两侧进气版
歼9机腹进气版
相对国产战斗机中少见的无尾就布局方案也有,最后因设计指标过高,发动机不给力下马。
歼-9V无尾翼设计方案
歼-13方案(二号任务)歼-13是一款单发单座布局战斗机,1972年开始研制,1981年下马,终归是我国发动机之痛。
上世纪60年代,我国针对越战中F-4对阵米格-17的作战案例,在空空导弹大量应用的情况下,近距空中格斗仍将存在。因此,考虑研发一款高机动性的小型战斗机。
二号任务
和歼-9系列一样,同样做了多种布局方案,下面这款是两侧进所。
歼-13设计方案
歼-13歼击机方案 三视图
歼-13方案 三视图
1978年,我国从埃及引进一架米格-23MS,随机获得两台R-29-300型发动机,仿制型号涡喷-15。后经对比涡喷-15性能全面优于歼-13计划采用的涡扇-6发动机,于是在决定用涡喷-15替换的情况下,空军重新提出各种性能升级要求。这也是导致歼-13下马的很大因素。
歼-13腹部进气模型
这架歼-13造型大家肯定觉得很熟悉,没错,跟F-16长的基本一样。
歼-13方案示意图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研制的多款机型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受限于技术无力继续。究其原因,除特定因素外,发动机永远是个迈不过去的坎。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