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用古诗为考生加油,有网友说“搞错了”!古籍编辑忍不住了钱江晚报 2020-07-07 08:42
"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句诗火了。起因是北京大学在微信号上发布推文,祝高考考生一切顺利。 然而,很快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嘲讽说,这首诗后两句为:"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是极其消极的。 网友@赵皓阳说:"全诗是当年想的挺美,到头来一场空的意思。"由此认为,北大是嘲讽学子,"小时候吹牛想上北大,看现实让你们清醒清醒。"得出结论是"文化人啊,就是这么坏。" 随后,北京大学微信号上,已经看不到这条推文。 真理越辩越明,很快又有网友指出,前面网友所说后两句"名利两无收"并非这两句诗的下文。 真实的全诗是:"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是清代诗人吴庆坻的《题三十小像》(其一)。 《题三十小像》即写在30岁时画的肖像画上的诗,一共五首,这是第一首。 这两句话可用于励志, 是古代就有的传统 "网友所说的‘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这两句明显是不符合诗歌格律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桑林说。这两句明显不可能跟"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配得上。 "不过从全诗看,这首诗确实略微有些消沉的。三十岁了,还比较蹉跎,想到了少年时候的壮志,不胜唏嘘。"桑林说。但是,"我的想法是,这个没必要抬杠,这句诗单独截出来,作为鼓舞勉励的话还是挺好的。" 她认为,单独拿出这两句依然是很励志的,"日常引用诗句时,未必一定要拘泥于原诗的语境;有时候,‘断章取义’反而能发掘出原诗之外的新意。" 这是古代一直有的传统。"春秋时期的外交使臣,往往会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来表达当时自己所想。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孔子与弟子讨论《诗经》里,描述美人的句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也可以解读出了为人先有忠信的本质的道理。 这首诗的作者是杭州人, 为湖南教育事业出了很多力 这首诗的作者吴庆坻,生于1848年,去世于1924年,字子修,晚号"补松老人",杭州人。著有《补松庐文录》《悔余生诗》《蕉廊脞录》《辛亥殉难记》,还参与过《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的编纂。 吴庆坻书法 他的祖父吴振棫官至云南巡抚、四川总督、云贵总督,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重臣,著有《养吉斋丛录》。他的儿子吴士鉴(1868-1934)是近代著名金石学家、藏书家,曾中光绪十八年榜眼,著述非常多。 吴士鉴书法 吴庆坻是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写这首诗的时候30岁,当时还没中进士,所以诗中有一些怀才不遇的牢骚。他后来做过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官职不低。他在湖南提学使任上,曾到日本考察,在湖南办了学堂。《湖南通志》中对这位杭州的官员非常感激。 辛亥革命后,吴庆坻搬家到上海,与樊增祥、沈增植等大家交游。两年后,与沈增植等受邀请编纂《浙江通志》,才回到了杭州老家。1924年,在杭州居学官巷病逝,终年77岁。 《蕉廊脞录》 吴庆坻去世后,长子吴士鉴整理了他的《蕉廊脞录》,湖州大藏书家刘承干刊刻。书中记录了官场很多政治真相,如恭亲王奕?被慈禧罢斥的经过、戊戌年慈禧废光绪之谋。 他是晚清诗人中的佼佼者 诗集《悔余生诗》就是辛亥革命之后他写的诗歌作品,评论家认为他的诗"醇雅冲和,一轨于正者。"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中,把他列为"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能进入108将的排名,已经是当时诗坛的佼佼者了。 吴庆坻年轻时候这首《题三十小像》,《悔余生诗》中没有收。今天可以在钱仲联先生《清诗纪事》中看到,也可以在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看到。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在诗话中说,年轻时多次想拜访吴庆坻,一直没机会见到。写诗话的时候,就把得到的他的诗收入到书中,其中就有这五首《题三十小像》。 其他诗还有《春感》:"高冠长剑不言归,又见天涯燕子飞。太史文章牛马走,杜陵诗卷凤凰饥。山虽可买身难隐,海到能填力已微。斗酒欲沽沽未得,江头准拟典春衣。"这首诗可以看出,是创作于晚年,对于时局,他有一些无奈。 他临终写下的诗是:"寂寞分无千载誉,磋跎死已十年迟。平生师友王梁沈,又到相逢痛哭时。"说自己曾效忠和为之奋斗的政权已经倒下,自己多偷生了10年。如今可以去见自己那些老朋友了,一个有志难酬的王朝遗老形象。 来源:钱江晚报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