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
至此,孔子从此与其这位亦师亦友,既爱又惧的徒弟子路生死两茫茫。也大概是卫忠自己一生的爱徒的死对孔子的打击也是太大了点,孔子在第二年也相继死去。
“由”即仲由,为子路的名,“子路”为其字。
子路的死,可谓是死得忠烈。
孔子带七十二贤,周游列国游学布道而不得,行至卫国,子路就留在了那里经世致用辅佐孔文子,孔文子死后仍旧没有离去继续辅佐其子孔悝。子路初在卫国时,乃卫灵公时期。但是所谓萧墙之祸猛于虎,卫灵公有一位爱妾南子与太子蒯聩暗通曲款,后来蒯聩深怕被灵公清算出逃去了,东宫之位空缺。
后来卫灵公死去,群臣见灵公至死不松口让蒯聩回来,按照规矩便立蒯聩之子姬辄为公(卫出公)。就这样最荒唐离谱的卫国家天下局面出现了,当爹的活蹦乱跳却是儿子做了国君。
约摸过了十二年,蒯聩越想越憋屈,索性联合国内的孔悝起兵造反,赶走了自己儿子,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国君之位夺了回来。
当时,怎么说子路也还是孔悝的家臣,但是子路觉得他受的是卫国的俸禄而非他孔家,忠的是卫国而非他孔家,在国家是非大义面前,他打心眼里瞧不起孔悝这种食君之禄却不忠君之事的人。于是他急忙赶去找到蒯聩说“您要做国君我没有意见,毕竟这卫国是您卫家的国,归根到底这也仅是您卫家家事,但是您绝不能重用孔悝这种食君之禄却不忠君之事的小人,必须杀掉他。此人丝毫没有臣下该有的忠义,今天他能跟随您背叛出公,明天他就能如法炮制跟随别人背叛您,将卫国天下拱手他人,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谏言我将死谏到您同意为止!”
蒯聩此时十分仰仗孔悝,还远没有达到能够鸟尽弓藏的地步,十分恐惧他的言辞传到孔悝那里便示意让子路离去,但是子路是一根筋的人,越发不依不饶,咄咄逼人,已经到了可能导致他和孔悝关系出现裂痕的地步。又急又气的蒯聩便让卫士驱逐他。但是子路性刚武猛,寻常卫士近不得身,依旧步步紧逼蒯聩进言。最终,蒯聩怒火彻底爆发,命卫士群起而攻,很快子路就招架不住,披头散发,浑身刀伤,十分狼狈。但是此时子路依旧不改其立场,大概也是知道他今天多半怕是要殉道于此,忽然想起了自己老师孔子昔日对他的教诲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把披头的散发整理整齐,再端庄地把冠帽戴上对着鲁国孔子方向再拜了一下,再次踏上他忠君卫国的大道,直到最后被乱刀砍死。(此事《史记》有详细记载。)
不久,同在卫国的子贡急忙回鲁国火急火燎去见孔子,孔子早听闻了卫国的乱事,又见子贡那副慌乱的样子,十分悲痛地说“嗟乎,由死矣!”(唉,子路死了!)
孔子太了解自己这个徒弟子路的性子了,为人爱憎分明,眼里容不得沙子,忠君爱国而又未经世俗人情雕琢,为此曾经老子也曾赞赏“天然去雕琢!”
子路有一万个好,为徒爱师又不偏听,只要觉得孔子有不对的他也会起来给孔子甩脸色看,但同时他不容许任何人哪怕有半点对他老师孔子及其思想的不敬或者别有用心。孔子曾说有了子路后,世上连污蔑小看笑话他的人都少了很多,多因为子路的缘故,再君子气度只要涉及到他的老师不论任何人他都敢挥拳头。
但是一万个好终归抵不住他那一点“坏”。孔子也怕他,最怕和他解释世俗的事。他的世界观很简单只有两种,喜欢和不喜欢。比如我们说到南子,孔子初到卫国时,南子十分仰慕孔子才学想当面求教,回来后子路就不高兴了,给孔子脸色看。南子一个违背伦理的荡妇,老师您居然还去见他,太为老不尊有失师道,太气人了。孔子见南子自然是因为她是卫灵公爱妾方面人情世故来考虑,但是子路读遍天下书独缺一门:世故!
子路的一生盖棺定论不过四个字:大义愚忠!
他是封建儒家培养的士大夫的最典型代表,但是时至今日他那种精神的慢慢缺失,到底是我们的幸还是不幸,又该思量一番。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