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夏天的蒲扇原创 乡愁难叙思乡文学 2020-07-10 08:34:27
文:杨晓光 图:来源网络 小时候,在我的老家河北省昌黎县晒甲坨流传着一首儿歌:“扇子风凉,拿在手上;有人来借,藏到水缸。”儿歌中说的“扇子”,不是晴雯撕着玩的那种纸扇,不是只可观赏、不可把玩的艺术扇面,也不是济公手里那种只剩几根扇骨却兜不住风的破扇子,而是当年盛夏时人们祛暑热驱蚊虫的蒲扇。
可是为什么要把扇子“藏到水缸”呢?后来我想,荡年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夏天人们自然离不开蒲扇。虽然没达到人手一把的富裕程度,但至少家家都备一两把蒲扇,所以一般不会换着借用蒲扇。“藏到水缸”最妙,蒲扇沾上水,扇起来足够凉快,类似于如今商场热卖的水冷式电风扇。
在当年农村,一柄蒲扇要用上多年,夏天一过就妥善地收存起来,留待来年再用。我家新买回的蒲扇,奶奶视同宝贝一样,将蒲扇的四周包装上一圈布条,用针线密实地缝扎好,目的是让蒲扇经久耐用。在炎热的夏天,正如俗语所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各种热组团凑热闹一拥而至,闷热,炎热,酷热,干热,熏着热,蒸着热。乡亲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精神和筋骨全都松弛下来,吃完晚饭,摇摆着身子走出户外,手上摇摆着蒲扇,扇风驱蚊,散热解暑。如今想来,十分惬意,富有诗意。
精力旺盛的年轻人群、半大小子,三五成群地来到西坑沿,三下两下脱了衣服,扑通扑通跳进水里,吹着风,冲着凉,美美地泡在太阳晒了一天的温水池塘,体验着泡温泉的感觉,一解浑身的疲乏与劳累。常常到了晚上七八点钟,天边的火烧云还没散尽。躺在水中仰起脸,就会发现天地间拱起一道凯旋门般的彩虹,一头伸向天空,一头伸向水中,七彩云霞从天上长袖当舞,浮云神马,婆娑地荡漾到水里,好像一幅泼墨水彩画。绿树,溪水,彩霞,还有飞来飞去的蜻蜓,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来左边跟我一起画个龙,在你右边画一道彩虹”,活脱就是当年版的《野狼迪斯科》。天色越来越暗,缀满星光宝石的夜幕拉下来,大姑娘小媳妇们也成群结队地来到河边,与男人们各占一边,分水而治,戏起了水,敞开了笑,唱响了歌。
我们前后庄的小伙伴相约相聚,捉知了、捏蜻蜓、做游戏,或避开家长的视线去西坑沿戏水降温,根本感觉不到什么高温酷暑,一玩起来,不知不觉就是一天。可是到晚上却很难熬,家长看管得严严的,彻底断了我们去西坑沿戏水的念想。随着夜幕降临,地面温度虽说较白天有所降低,但屋里屋外依然高温闷热,酷暑难耐,常常汗流浃背,令人难以入睡。
这时,奶奶就会在当院铺上草席,让我躺在草席上睡觉。而奶奶坐在我旁边的蒲团上,拿着降温“神器”——一柄大蒲扇,一摇一摆,不疾不徐地轻轻扇着,习习凉风,替我驱散了炎热,也赶走了蚊虫。乡村的夜晚,似乎天特别低,也特别黑,方圆四周没有一丝亮光,更别说光污染了,雾霾尚且远遁在光年之外,星星特别的亮,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抓到一颗。如果有流星划落,我会迅疾地解开扣子,据说这样做会招财避灾。我看着天上的星星,听着奶奶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不觉眼皮开始打架,不一会就被睡婆婆缝在了一起。
人们使用的蒲扇,一种是在商店买的芭蕉扇,另一种就是用麦秸杆编制的草蒲扇,并且家家户户主要使用的就是这种蒲扇。割完麦子剩下的麦秸杆,正好可以用来做蒲扇。用麦秆做蒲扇,做法简单,几乎人人会做:先用四五根麦秆(也可以更多)为一组,编成麦秆辫子,再把这些辫子围着圈儿用针线钉起来,钉成圆形,最后再安装上一个木板把儿,蒲扇就做成了。还有一种做法:挑选数十根粗细相同、成实的麦秆,剪成一尺半左右的长度,在中间用线绳扎起来,一半用线绳绑扎成蒲扇把儿,另一半分散开,形成规则的圆形,最后再用布条和针线把圆形边儿固定好。传说中济公手里拿着那把神奇的破蒲扇,就是这种做法。
当年人们编制这些手工麦秸扇,是因为那个年代生活困窘,蒲扇等日常用品没法讲究,只好将就,蒲扇的材质和款式统统退而求其次,管用就好。于是人们土法上马,就地取材自制一把麦秸扇,驱除蚊虫,带来清凉。不像现在,人们去赶乡村大集,或者到超市采购物品,都会人手拿到一把精巧的广告扇赠品。现在看来,先前的做法,既节俭又低碳环保,我们理应发扬光大。 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 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情、乡忆、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3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