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为何又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原创 书房记 2020-03-10 22:09:42
大疫当前,中国到底该不该推行分餐制?文/郭峰(书房记专栏作家)
老祖宗是实行分餐制的。
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门下食客3000人,大家同吃同睡同劳动。
一天晚饭,有位门客认为自己的饭食比孟尝君的差,感觉受到侮辱,非常气愤。孟尝君端着自己的饭菜给他看,一样的,门客羞愧难当,自杀了。
这个故事说明古人是分餐制,各吃各的。
顺便说一句,先秦时的人特别容易自杀。田横自杀,手下500壮士也自杀,齐国吃不着桃的那三位也自杀,那时的人特别容易自杀。
为什么呢?
因为那时有个“士”的阶层,类似日本的“武士”,特别重名节、重荣誉,讲究气节,就凭这口气在社会立足。受侮了,以后还怎么在社会上混?无颜见江东父老啊!于是就抹脖子,划拉自己肚子。这是贵族范儿,秦以后没贵族了,好死不如赖活着,家里还有老婆孩儿呢。
日本“武士”
中国人最熟悉的宴是“鸿门宴”,也是分餐制。项羽坐中间,客人和陪客分别坐东西两列,像开董事会一样。一人前面放个小茶几,摆几样简单的食物。那时的中国人吃饭非常简单,有点像今天的美国,总统去了,也是三道菜,最多再加样烤牛排。
吃什么呢?
据推测,吃烧烤,烤猪腿。
为什么?
你看,大伙正吃着烤猪腿,欣赏着舞剑,宾主双方其乐融融,樊哙提着盾就闯进来,还撞倒两个把门的,很黄,很暴力。
项羽当然不爽啦,生气,再一看,是位壮士,又有些欣赏,按下怒火,说“赐猪腿”。
请注意,项羽没说赐生猪腿,说的是赐猪腿。
手下人一看,樊哙这小子不礼貌,没规矩,就给了只生猪腿,有意为难,看他笑话。
猪腿从哪拿的呢?
不可能跑到厨房,项羽说赐猪腿,跑到厨房,提溜只猪腿,那太不自然。猪腿就在现眼跟前,正烤着呢,还没烤熟,半生不熟,那正好,您不横吗,就吃这个。
奥巴马
唐以前,中国人一直分餐制。
为什么呢?
没有铁锅。
现代人觉的铁锅这么简单,张衡都发明地动仪了,做个铁锅还不容易?
不容易。铁锅直到宋朝才出现,宋以前没铁锅。即使有,质量也不过关,很厚。
那么宋以前用什么做饭呢?
用瓦罐,陶盆。
我们去博物馆里看,有甗(yǎn)、釜,这是讲究的,普通百姓就用瓦罐、陶盆。
有观众说啦,不是有青铜器吗?古人用青铜鼎、青铜簋做饭。
青铜器是非常非常非常珍贵的,比现在的黄金还珍贵,你家用黄金锅做饭吗?
绝对不会。
鼎、簋、簠等青铜器,不是实用器,是祭祀用的礼器。我们现在看青铜器黑不溜球的,那时氧化了。几千年前,金灿灿的,非常漂亮,非常高贵,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古人用瓦罐、陶盆做饭,您想啊,这瓦罐、陶盆多厚啊,又不结实,绝不能炒菜,只能煮。
甗
这让我想起陕北。
陕北人不会炒菜,压根就没炒菜这一说,都是煮。直到现在,陕北农村,再富裕,那怕是煤老板,也是煮。菜、肉、粉条、土豆,甚至米、豆子、面条,一锅煮,名称可分为大烩菜、熬菜、粉汤、忽料饭、和淘饭、麻汤饭,但本质一样,都是煮。
煮这么一大锅,不可能共餐制,一人一老碗,端上就串门去了。蹲在硷畔上,蹲在人家门槛上,老老少少,敲狗脑、说散话,古今中外,家长里短,红火得你连话也插不上。
您想知道古人怎么吃饭,就去陕北,一人一老碗,“有凳不坐蹲起来”,蹲在路边吃。
来了客人,尊贵的客人,怎么办?
那就上炕,把客人让上炕,摆个炕桌,桌上放个调料盘,盘里无非摆几样油盐酱醋、葱姜蒜韭“调货”,还是给客人满满舀一碗,分餐制,各顾各。
分餐制
锅为什么出现得这么晚?
因为没有煤。我们学习《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卖的是木炭,而不是煤炭,皇帝家也烧这个,而不是火力更旺的煤炭。
没有煤,温度达不到,炼不出好铁;没有好铁,挖不出煤,恶性循环。
宋朝雍容华贵,商品极大丰富,人也自 油,不杀士大夫。那时的文人也敢随意发表议论,反正死不了,最多“黄州惠州儋州”。
美轮美奂的大宋王朝,社会自油,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大发明,宋朝发明了三大,火药、印刷、指南针,推动人类历史进程。这样的朝代,多挖点煤,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人不注重专利,四大发明如果有专利保护,那不知发成什么样啦。
有了铁锅,产生了餐饮革命。
铁锅,壁薄,导热性好,还结实,烧不漏,炒菜必备。
这时候,商品极大丰富,菜的品种也多啊。张骞出使西域,给我们带来了香菜、波菜、萝卜、茄子等蔬菜,还带来了油料作物芝麻。过去只有动物油,缺少植物油。现在菜有了,炒菜的油有了,铁锅也有了,万事俱备,于是餐饮革命发生了。
有了炒菜,自然而然把中国人导上合餐制。
你想啊,您要请客,10个人吃饭,不可能炒一个菜吧。您炒一个菜,还不叫客人骂死?您得请客人吃“四四席”,16个菜。如果是分餐制,你炒出一个菜,赶紧端着碟子,给每个客人碗里拨一点。炒出一个,再赶紧端着碟子,给客人拨一点,多麻烦啊。再说,有的客人不吃芫荽,有的不吃辣椒,怕胃疼,有的猪肉也不吃,众口难调啊。合餐制,各取所需,多简便。
张骞出使西域
另外,宋朝有了桌子和椅子,为合餐制提供了条件。
唐以前,中国人没有桌椅,正宗的坐姿是跪。你看日 本 人现在还跪着,非常累。这就是从唐朝学来的,唐人就这样。我们有了椅子,不跪了,日 本还跪着。
请客人吃饭,把炒好的菜一样样摆在桌上,客人们围着桌款款而坐,多敞亮,多舒服,多有面儿!没有桌椅,蹲在地上,这个姿势多累啊。再说,也不雅啊,你请县 委书 记吃饭,像揽工汉一样,蹲在那儿,连不请也不如啊。
唐《宴饮图》,从中可看出分餐制正转向合餐制
宋时,酒席上有一种专门负责安排坐次、礼仪、劝酒的“白席人”,掌控宴席进程,维持酒场秩序,相当于现在的“主陪”。
现代社会没有“白席人”了,但在陕北红白事上还有,换了个名堂,不叫“白席人”,叫“看客的”。“看客的”往往是“红火人”,见过世面,能说会道,有一定地位,这一桌效果如何,与“看桌的”水平有直接关系。他与“主陪”的区别是,主陪与客人同时进餐,一起吃喝。“看客的”虽然代表主家,但不参与吃喝,连碗筷也没,就坐在旁边,负责满酒、劝酒,让大家“吃好喝好”。与服务人员的区别是,具备一定权威,有耍奸磨滑的,能维持酒场正义,连耍带诀,刺达几句。为了带动场面气氛,他能说个段子,喝个酸曲儿,偶尔也撸起袖子划几拳。这一桌吃下去了,再上一桌,他还是“看客的”,一直到整个宴席结束。
唐朝壁画。有“凳”了,但一些人还是盘腿坐在“凳”上。虽然坐在一起,食物还是一人一份,分餐制正向
秦汉以前为什么跪着呢?
因为没有裤子。
看老郭说史《中国古人不穿裤 子》的朋友知道,先秦乃至秦汉,古人不穿裤子,外边就一裙子,里边光着,连个裤 衩儿也没。你坐在高椅上吃饭,舒服倒是舒服,容易走 光啊。刮一阵风,把裙子掀起,就什么都看见了。所以不敢坐在椅子上,得跪着,把裙子压在屁 股下,刮多大风都不怕。
你看日 本 女人,穿和服那种,走路一寸一寸地挪,像鬼圪溜是的。
为什么?
没穿裤子啊。就一裙子,迈开大步,容易走光。所以她把裙子夹在两 腿中间,挪碎步。
日本茶道。不跪着坐,容易走光
古人认为穿裤子的是野蛮人,是下等人。游牧民族那些骑马的野蛮人才穿裤子呢,田里干活的下等人才穿裤子呢,我们士大夫讲究的是峨冠博带,高帽子、阔衣服,这多儒雅啊。
赵武灵王觉得不行,宽袍大袖,风度是有了,但老打败仗,这不行,得学习胡人,胡服骑射。搞了一次,没搞起来,士大夫们还是不穿裤子。
后来“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人穿着裤子,骑着马,打进中原,快把中原汉人杀光了。隋唐时期的人,其实是这些少数民族和中原汉人杂 交后的新 品种。
胡人进了中原,把裤子也带进中原,把桌子、椅子、凳子、床也带进了中原。于是中国人有了裤子,有了高桌大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大家知道,这个“床”不是您睡的那个床,是马扎。李白失眠了,坐在马扎上,看着月光,怀念故乡。
古人不穿裤子,穿“胫衣”,相当于长筒袜
那么,欧美人为什么分餐制?
没铁锅。
欧美人老祖先生活在北欧草原,是游牧部落,非常野蛮,非常落后,不会造铁锅。
看过老郭说史《蒙 古 人和明 朝打了上百年,就为了口锅》的朋友知道,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住得很分散,一年也见不到几户人,也没有村庄,更没有城镇,不能互相学习交流,各种手工业都差,什么铁匠、石匠、木匠、泥水匠、箍漏匠,五色匠人都缺,造不出锅。
其次,是食物特性决定的。
游牧民族没有铁锅,瓦罐、陶盆也没有啊。你想,他们骑在马上,逐水草而居,天天搬家,瓦罐、陶盆还不早打烂了。
怎么办?
吃烧烤呗。烤羊肉串,烤全羊,烤个饼。烤好了,拿个小刀,一人割一块肉,一人拿一张饼,各吃各的。
有看官说了,烤饼,还得有个烤炉,也挺麻烦的。
回答这个问题,给您讲讲老郭童年吃烧“圪卷”的故事。“卷”,发“juā”音。
老郭的童年,是农 业 社,一人一年分三四斤小麦,白面就无比珍贵。老郭还是比较幸福的,半月二十,母亲给烧个“圪卷”吃。
“圪卷”怎么烧呢?
很简单。把那珍贵的白面揉成小面团,因为穷,不可能大,小孩拳头大小。直接埋在灶堂的灰里,母亲“吧嗒吧嗒”拉着风箱,锅里熬着酸白菜,老郭跪在旁边,等着吃这个烧“圪卷”。饭熟了,我这“圪卷”也就熟了。用棍圪捞出来,焦黄酥脆,掰开了,冒着白气,美味无比。
游牧民族烤饼,制作工艺和老郭的烧“圪卷”一模一样。直接把面饼埋在灰堆里,有隔热层保护,烤出来的饼和“圪卷”一样美味。
馕
我们汉民 族是没有“饼”的,饼是从游牧民族来的,新 疆 那圪垯叫“馕”。
唐朝时,饼传进中原,我们叫它“胡饼”。安史之乱,唐玄宗逃跑路上,没得吃,吃了几张“胡饼”,感慨说,这么好吃的东西,以前咋不给我吃呢?
凡是带“胡”字的,都是从草原来的。胡麻、胡瓜(黄瓜)、胡桃(核桃)、胡萝卜、胡豆(蚕豆),还有二胡、胡琴、胡笳、京胡,都是从草原来的。还有“胡说八道”“胡搅蛮缠”“胡言乱语”“胡作非为”,一样,这个“胡”就是北方草原民族的“胡”。
菠菜也是草原来的,它没叫“胡菜”,是从波斯来的,叫“菠菜”。
凡是带“蕃”字的,蕃茄、蕃瓜(木瓜)、蕃薯、蕃椒、蕃泻叶,都是漂洋过海来的,大部分是美 洲来的。
带“洋”字的,洋芋、洋柿子、洋葱,也是漂洋过海来的。至于洋油、洋布、洋面、洋车、洋丁子,还有“洋 人”,更不用说,是从万恶的西 方列 强那儿来的。
馕
中国是“粒食”民族。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中国人吃饭是一粒一粒地,北方小米粥,南方大米粥,都是整粒的。因为我们有锅啊,可以熬粥。
中国人还发明了蒸,皇帝家、王爷家,“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普通百姓可以蒸馒头、蒸包子。因为我们有锅。
西方人就不会蒸,直到现在也不会。什么法国大菜,意大利大菜,其实就是个凉拌菜。他们会蒸吗?
不会,没锅啊。
甑,有眼儿,可以蒸
欧洲人老祖先围着火堆吃烧烤,烤羊肉、烤饼,小麦怎么烤啊?
喂,哥们,来串烤麦粒!
没法烤啊,只好磨成面,所以他们是“面食民族”。
说起面食,咱老陕、山西老西儿最地道。
八千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端一碗燃面喜气洋洋
不调辣子还嘟嘟囔囔
咥(dié)面
面条儿哪来的?
有人说,马可波罗从意大利带来的;有人说,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给意大利的。
老郭说,都不对。
唐朝时,宫庭里有种食物,叫“冷淘”。采槐树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冰中浸漂,其色鲜碧,捞起,以熟油浇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时,加佐料调味,爽口消暑。这种面条叫“槐叶冷淘”,类似今天的菠菜面。
杜甫有诗《槐叶冷淘》写到:“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陕北话中有个词,“冷淘食物”,意思是冰冷地、冰巴瓦凉地。例句:
冷淘食物价吃了碗凉面,则肚疼哩。
有胃病,可不敢冷淘食物价。
想哥哥想得着了忙,蒸窝窝坐在水缸上,蒸了半天还是冷淘食物、冰巴瓦凉。
其中的“冷淘”,正是唐朝的“冷淘”,只是由名词变成形容词。
“淘”是什么?
老郭估计是外来词,应该就是面条的意思。
小麦原产地在两河流域,我估计面条也出在这里,然后向东传到中国,向西传到意大利。
我不知道伊 拉克语、伊 朗语中面条怎么说,是不是发“淘”音?有研究的朋友告诉老郭。
中国喜欢吃面条的地方,除了陕西、山西,甘肃也很厉害啊,“兰州拉面”,正在打造中国快餐第一品牌。青海的面也很厉害啊,从南到北,满大街的“兰州拉面”,其实是地道青 海化隆人开的,一年挣100多亿呢,把兰州人惭愧的。新 疆拉条子、大盘鸡也很厉害啊。有人以为大盘鸡是吃鸡的,您问问新 疆人,大盘鸡是地道的面条吃法。
你看,西北人吃面都很厉害,越往东越淡,北京还有个炸酱面,河南有个烩面,到山东就只有大饼了。从这个轨迹也可看出,中国的面条是从西北向东传播的。
山东,大饼卷大葱
合餐制正好迎合了中国人的喜好。中国人重视家庭,讲究亲情,讲究友情,追求天伦之乐。你看过年,不管多远,拉着箱子,大包小包,千里迢迢往回赶,就为了吃年三十这顿团圆饭。吃了团圆饭,又大包小包,拖家带口,初七返回工作地上班,每年一次人类大迁徙。
买到火车票,比中了彩票还高兴,年三十赶回家,赶上团圆饭了,全家人高兴的。如果大年三十没赶回来,正月初一回来了,性质就变了,一家人嘴上不说,心里结颗圪瘩,感觉一年不顺。
吃团圆饭,全家人围坐一桌,说过年话,说吉利话,其乐融融。如果分餐制,一人端一碗,蹲在地上,还像团圆饭吗?
合餐制好是好,弊端更明显。十来双筷子伸进一个碟子里,还喜欢给别人挟菜,不吃不好意思,就把别人的口水、唾沫吃了。中国人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占10%,幽门螺杆菌携带者达到惊人的8亿人,重要原因就是合餐制。
大疫当前,不妨试试老祖先实行了几千年分餐制。
只要“感情”有,“分餐”也长久。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