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原创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2020-08-06 11:15:21
一、亡而复兴经南北朝洗礼后,吐谷浑已成西部强国,开始不断袭掠隋朝边疆。
隋开皇元年(581年),吐谷浑攻弘州(甘肃临潭西)、凉州。此时,隋朝北方有突厥泰山压顶般的威胁,无意与西部的吐谷浑缠斗,杨坚被迫以“弘州地旷人梗”为由,废弘州置。
此后三年间,吐谷浑连续进攻临洮、凉州、廓州(青海贵德)等地,虽然隋军也有发五州 (凉、甘、瓜、都、廓)之兵,深入其境,“杀男女万余口,两旬而还”的胜绩。但总体来说,处于守势的隋朝,被吐谷浑搞得心烦意乱。
开皇四年(584年),吐谷浑国内爆发内乱,不断有其国内势力叛吐降隋,两国间的战火也渐渐平息。
开皇十六年(596年),隋吐的和睦关系到达了顶点,隋文帝将宗室女光化公主嫁与吐谷浑王慕容·世伏。
但次年,吐谷浑国内再度内乱,世伏被杀,其弟慕容·伏允成了吐谷浑新王。
伏允上表请按吐谷浑“兄死妻嫂”的风俗,复娶光化公主,得到杨坚的许可。此后,吐谷浑“朝贡岁至”,两国保持了一段相当和睦的岁月。
隋文帝时期,吐谷浑虽能保持强势,但从开皇四年寇边戛然而止,政局连续动荡,叛吐降隋势力多达十余支等迹象可见,吐谷浑国内的矛盾已十分尖锐,开始由盛转衰。
而在605年(大业元年),杨广杀父夺位后,一改其父和平修睦的边疆政策,开始积极备兵征服周边异族政权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御驾亲征,开始了以征服吐谷浑为目的的“西巡”。
四月,杨广率百官从关中扶风向西,跨陇山,出临津关(青海循化东)渡黄河,至西平(青海乐都)。
五月九日,隋炀帝在报延山(青海化隆县北马场山)围猎,正式开启了灭亡吐谷浑之战。
当时,吐谷浑王伏允率兵在覆袁川(青海门源西北)据险扼守。杨广采取四面包围的战术,遣内史元寿南屯金山,连营三百余里;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武威南祁连山),连营三百余里;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甘肃天祝南),连营八十里;将军张寿酉屯泥岭(青海门源西)。隋军四面包围之下,伏允仅率数十逃出。
六月二日,隋军已“逐北至青海,虏获千余口,胜至伏挨城”,吐谷浑之战基本结束,伏允无以自资,南逃至党项。
灭亡吐谷浑后,杨广设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西海四郡),基本涵盖了吐谷浑领土。
《隋书·吐谷浑传》:“”……其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虽然隋朝灭亡了吐谷浑,实施了设郡县、迁囚徒、开屯田等一系列措施,但青海以游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并未改变。
即便隋朝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吐谷浑复国时,西海四郡依旧无法立足自保。
隋朝在吐谷浑郡县制政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唐朝对吐谷浑政策,也间接决定了吐谷浑最终的命运。
《隋书·食货志》:“又于西域之地,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道里悬远,兼遇寇抄,死亡相续。”
二、臣服于唐隋末的动乱爆发后,吐谷浑趁机复起,再成西北地区的强国。
唐朝定鼎关中后,受制于东方的割据势力,以及北疆突厥的巨大威胁,李渊对吐谷浑采取了相对绥靖的政策。
这种通合修好的政策,在某些时候确实起到了作用,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曾应李渊的要求派兵征讨,割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
但大多数时间,自持其强的吐谷浑,并不买唐朝的账。
从武德二年(619)至唐太宗贞观八年(634)的16年中,吐谷浑军寇边24次。
兵火所及涵盖鄯(青海乐都)、兰(甘肃兰州)、凉(甘肃武威)、河(甘肃临夏)、洮(甘肃临潭)、叠(甘肃迭部境内)、岷(甘肃岷县)、芳(甘肃迭部东南)等多个州县。
期间,唐太宗李世民曾遣使要伏允入朝和好,但伏允称病不至。
贞观八年(634),伏允为其子向唐朝请婚,李世民准备借机拉拢吐谷浑。
再次邀请伏允入朝商议。但伏允却扣押了唐使,吐谷浑的军队还袭掠了兰、廓二州。
此时,李世民已一举击垮了东突厥汗国,准备构建属于唐朝的“天下秩序”。
唐朝的“天下秩序”中,丝绸之路咽喉节点上,有一个不顺服的吐谷浑,显然不符合唐朝的国家利益。
终于腾出手来的李世民,准备动动这个西北“小强”了。
634年六月,悍将段志玄以西海道行军总管的身份,协同契苾、党项等部落征讨吐谷浑。
段志玄在青海大败吐谷浑军,狂追八百余里,直到距青海湖三十余里处时,慕容·伏允远遁而去。
段志玄受制于补给困难,未能继续深入。
唐军撤离后,吐谷浑军队于十一月,再次寇扰凉州。
十二月,决定毕其功于一役的李世民,重新起用已致仕的李靖,并以侯君集、李道宗、契苾何力、执失思力、薛万均、段志玄等一票名将辅佐。
两路唐军先后在库山(青海湖东南)、曼都山、赤海(青海共和县东南曲沟一带)、牛心堆(青海湟中县东南)、赤水源、乌海(青海玛多县冬给诺纳湖)、柏海(青海玛多县扎陵湖、鄂陵湖)等地大败吐谷浑军。
吐谷浑王伏允自缢而死,伏允之子慕容·伏顺举国而降,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了唐朝属国。
但唐军在吐谷浑境内作战期间,曾“引兵行无人之境二千余里,盛夏降霜,经破逻真谷,其地无水,人龁冰,马啖雪”的经历,以及隋朝设立郡县的困顿,愈发加重了唐朝君臣对吐谷浑边远荒蛮的认知。使其不愿意重蹈隋河西四郡的覆辙,而是采取了质子、入学等方式来对贵族高层进行熏陶控制。
但这种走高层的政策,实际上并未真正解决吐谷浑的问题,人数众多的诸羌部落,反倒更倾向于生活方式接近的吐蕃。
三、唐蕃之间的砝码贞观初年,在松赞干布的率领下,吐蕃王朝以超过所有人想象的速度崛起。
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高原政权,吐蕃能够选择扩张的途径非常有限,
东部的横断山脉、西北的昆仑山脉、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都让吐蕃军队的大兵团作战严重受限。
只有北攻吐谷浑,图谋染指河陇,具备战略可操作性。
虽其间也有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的阻隔,但从那曲开始绵绵无尽的草原。既能保证吐蕃军队的后勤供应,也适合吐蕃出击时,整个部族全体征发,男子前线作战,妇孺老幼在后放牧的作战方式。
于是,兼并吐谷浑成了,吐蕃王朝国家战略的基石。
正是基于此原因,松赞干布和禄东赞才会相隔19年两次走下高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吐谷浑。
反观唐朝,却对吐蕃王朝的爆发能力认识不足,未对吐谷浑作为河西走廊战略缓冲区的价值给予充分重视,满足于扶植在中原长大的伏顺为王的方式进行管控,走的是上层路线。
因此,当唐蕃在松州城下一番比拼后,两国达成了战略妥协。
唐朝寄希望于将吐蕃纳入自己构建的天下模型,以公主和亲的方式输出影响力,作为代价吐蕃退出了包括了吐谷浑在内的青海地区,慕容·诺曷钵得以复国。
贞观十三年(639年),刚刚复国的诺曷钵,亲自到长安朝觐太宗,李世民将宗室之女(收为养女)弘化公主相嫁。
这相当于唐朝以其霸主地位,对诺曷钵政权进行了背书。
但退出国境的吐蕃,并未放弃施加影响,吐谷浑国内政治势力分裂为慕唐、亲蕃两大派系。
相比于唐朝控制王族,吐蕃以“同族同源”的优势,大量拉拢西羌豪酋势力,走的是群众路线。
贞观十五年(641年),两派的矛盾再度激化,掌控了朝权的羌酋,想图谋劫持弘化公主和诺曷钵投蕃。
诺曷钵得到消息后,带着媳妇轻骑出逃,唐鄯州刺史率军攻入吐谷浑,侵杀丞相兄弟三人,沉重打击了亲蕃势力。
永徽三年(652年),弘化公主和诺曷钵来长安朝见,唐高宗封诺曷钵为驸马都尉,将宗室女金城县主嫁给诺曷钵的长子慕容·苏度摸末。苏度摸末死后,弘化公主又为次子慕容·阘卢摸末请婚,唐高宗将宗室女金明县主相嫁,再次加强了唐朝对吐谷浑王室集团的影响力。
公允的说,唐朝的策略收到了效果,此后十余年间,吐谷浑王室对国家的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再未发生豪酋弄权威胁王政之事。
但唐朝会用和亲策略,吐蕃也一样玩得很溜。
有史料记载,松赞干布娶了毗邻吐谷浑的党项公主洁莫尊为妻,而其子贡松贡赞则娶吐谷浑公主芒洁墀嘎为妻,并与吐谷浑结为“舅甥之国”。
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吐蕃王朝是个“蛮荒”的政权。
但其实,松赞干布的政治手腕并不比李世民差多少,这翁婿二人都是宗师级的高手。
吐谷浑夹在两强间的脆弱平衡,在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被打破。
《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五《外臣部·交侵》记载,“(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十二月,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氏,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後胜,杀白兰千馀人,屯军境上以侵掠之”。
降服白兰羌对禄东赞来说,不过是道开胃菜,他的战略目标始终锁定着吐谷浑。
两年后,初步稳定了对白兰羌的控制,吐蕃铁骑亮出獠牙,吐谷浑的灭国之战爆发。
掌权十余年的诺曷钵也算不白给,其麾下的亲唐派军队,在战争初期顶住了吐蕃的进攻,双方在千里草原上互有胜败。
直到三年后(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倒向吐蕃,“尽道吐谷浑虚实”,诺曷钵才兵败如山倒,逃入唐境。
为支持长达五年的军事行动(白兰羌两年,吐谷浑三年),吐蕃堪称倾其所有,孤注一掷。
禄东赞以大相之威,在吐蕃全国实施了“大料集”,几乎调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
反观唐朝,却在东西两个战略方向(西域和高句丽)上左右摇摆,并最终选择在东部投下重注,于永徽六年(655年)、乾封元年(666)两征高句丽。
这种战略资源的错误配置,导致河陇唐军坐视吐谷浑王国,而无动于衷。直至,吐蕃将吐谷浑彻底征服后,兵入西域连克十八州、龟兹拔换城(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苏),逼唐庭罢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时,才猛然惊醒,吐蕃已养虎为患。
咸亨元年(670)为教训吐蕃对西域的攻伐,李治以宿将薛仁贵为帅,打着助诺曷钵复国的旗号出兵青海。
但论钦陵凭借吐谷浑人“半出其间”的优势,以倾国之兵围歼了唐军,薛仁贵仅以身免,这便是著名的大非川之战。
此战之后,唐蕃在河、陇、安西三个战略方向连续爆发军事冲突,重要战争节点多次易手。
676年(高宗仪凤元年)唐蕃前线突发异动,正在河西领兵对峙的论钦陵撤军而去,督军攻打安西的大相赞悉若南返回朝。
蕃军的异动让唐朝迷惑不解,经一年多探查才发现,源于吐蕃赞普芒松芒赞盛年猝亡。
赞普早逝,象雄等地叛乱爆发,赞悉若兄弟不得不舍弃唐蕃交战,归国弹压。
唐庭以此为良机,决定趁吐蕃内乱,出兵收复吐谷浑,18万唐军再入青海。
但领兵之人李敬玄实非将才,唐军再次被论钦陵击败,十万唐军埋骨沙场。
连续两次青海之败,基本奠定了唐蕃国战的格局,也几乎断了唐朝重掌吐谷浑之心。
即便玄宗天宝时,唐军战力复起,将星耀目的王忠嗣、哥舒翰、张守珪、王君毚,也仅在黄河九曲拓疆建功,绝口不提收复吐谷浑。
这说明唐朝也认识到,在青海湖腹地发动会战,几乎就是送菜。而吐蕃在鲸吞吐谷浑后,占据了西向西域,东争陇右,北控河西走廊的战略十字路口,帝国崛起之势已不可阻挡。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