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台前幕后再回首:老戏骨孤独逝去,历史剧走向何方原创 暴雨将至 2020-09-06 08:28:00
1997年,历史剧《雍正王朝》创造了当时央视最高的收视纪录,但是,主创们觉得没拍过瘾。两年后,他们又聚到了一块儿,用4年时间打造了一部至今仍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的电视剧。
这就是评分9.7的国产第一历史剧《走向共和》。
1 前传
《雍正王朝》大获成功后,它的制片人刘文武辞去了海南出版社的工作,来到北京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计划再做一部在内涵和思想上都超过《雍正王朝》的电视剧。和朋友讨论时,他确定了创作方向,拍清末民初,因为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变化最复杂最丰富、变革最大的时期。
刘文武找来编剧盛和煜和张建伟,盛和煜负责晚清部分的剧本创作,张建伟负责民国部分的创作。三个人在读了近6000万字与晚清民国有关的历史资料以后,确定了电视剧的主题:找出路,与之相对的,《雍正王朝》的主题则是:当家难。
由于题材的敏感性,剧本每写完5集,都会马上送呈专家审读,提出的意见及时被反馈到编剧手上,经过4次重新修改以后,剧本终于获得通过。
一剧之本确定后,刘文武请来《雍正王朝》的艺术总监、著名摄影师张黎担任导演,他担任摄影的影片有《红樱桃》《横空出世》《一声叹息》《大腕》等,《走向共和》是他第一次当导演。
张黎
张黎进入剧组后,跟编剧同吃同住,写了1100多个人物传记,最终浓缩成电视剧中和观众见面的130个人物,选演员的标准是:不重名气重实力。所有入围演员全部试戏,谁好用谁。
选定的演员当中,可能除了张之洞外形不太像之外,李鸿章、慈禧、孙中山、康有为,包括段祺瑞都很形似。
其中,《走向共和》对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和孙中山四位历史人物的“颠覆”性塑造,引发了从历史学者到普通观众的热议。
2 “颠覆”李鸿章
《走向共和》的李鸿章出场年龄70岁,为了找到年龄相仿,表演功力深厚的老戏骨,编导进行了全国海选,最终确定了有青艺四大天王之称的69岁演员王冰。
王老爷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话剧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演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柯察金,还演过蔡锷,对清末民初的这段历史很熟。
改革开放后,身体不好的王冰20多年没有再演戏,因为这部《走向共和》,王老爷子重出江湖,跟着剧组拍了七个月的戏,一直没离开过。
电视剧播出后,李鸿章的形象引发热议,广大观众心中的都有个问号,怎么和我从小到大学的历史不一样呢?中学历史老师也嘀咕,“讲到甲午战争时,学生问我,慈禧和李鸿章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个别网友则质问导演和编剧,“李鸿章突然变成了爱国者,那以后汪精卫、秦桧之流会不会也变成爱国者?”
而历史学界却有不同看法,历史学家雷颐说,研究者对李鸿章的新看法在八十年代就提出来了,但这种观点一直没有扩展到学术界之外。他很欣慰《走向共和》敢于拍出新的历史观。
编剧盛和煜在写李鸿章的戏份时,曾数度落泪,他说“有一次在写李鸿章忍辱负重赴马关谈判的那段时,我写着写着就哽咽了,老半天才平息情绪”。
在剧中,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没有让本该签字的庆王爷签,他说,“你还年轻,路还长,你签下去会留下万古的骂名,还是让我来。”说完,他在条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王冰自己也说,他小时候就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但进了剧组看到大量史料后,逐渐融入了这个大清裱糊匠的角色,“这个人物很复杂,有他的错误和局限性,我演完以后我很想能有一本专门写李鸿章的戏,包括从他年轻时候开始为清朝服务,干了一些错误的事,镇压太平军,镇压捻军,这些都是不对的,但是作为当时的人物,在闭关自守封建社会的底下,他想干一点事业,雄心勃勃,这样一个人物还是有着傲气的,因为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所以身体不是太顶得住。”
为了演好李中堂,王老爷子把一生的感情都调动起来了,剧中被罢官后的失落心理,就出自他中年时的牛棚经历,王老爷子说,他给自己的表演打八分。
2012年,王冰驾鹤西去,各家媒体竟无一报道。几天后,在《大明王朝1566》里扮演杨金水的演员王劲松发了一条微博,“惊闻,无语,难过,竟错过相送。”
3 “还原”慈禧
慈禧一角由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吕中扮演,她当时刚退休,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吕中的突破是把慈禧从狠毒凶残的魔头形象还原成了一个女人和政治家,导演张黎说,“如果慈禧只是一个阴险的女人,根本不可能统治一个国家长达47年。”
吕中自己对慈禧的理解是,“我觉得她的经历从选妃进宫,受到皇上的宠爱,又为皇上生了儿子,后来又做了太后,然后又让光绪做了皇上,三次垂帘听政,一共47年。她的阅历,首先说明她是一个有能力的、有智慧,很有政治头脑的女人,我觉得她是一位政治家。”
对于网友“你演的慈禧太善良”的质疑,吕中这么回答,“我只不过把她人性化了,她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前提下,她是封建统治政权和亲情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她很复杂,她有亲情的一面。亲情和善良不是一个概念。”
吕中演了七个半月的慈禧,在寒冷的冬天,她在宽大的戏服下面穿了好多件棉毛裤和棉背心,几经折腾才进入角色,把慈禧的局限性和败掉江山的心虚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在此之后,谁来演慈禧都绕不开她这座高山。
4 “再认识”袁世凯
谁都没有想到,袁世凯这个角色会让外形帅气的孙淳来演,他自己都对张黎说,“你胆子可真大,敢找我演袁世凯”。
孙淳进入剧组后,张黎每天盯着他增肥,吃了几碗面条都有人数着。有天早上,孙淳发现脖子后面长出了一块肉,把自己高兴坏了,一称体重,胖了近30斤,这块肉直到今天也没减下来。
孙淳对袁世凯的理解是“乱世枭雄,治世能臣。他一生谨慎,但最后为称帝落得一身骂名,融枪杆、政权、谋略、机遇为一身。”
为了演好袁世凯,孙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看了不下十本传记,即使过了很久,他在回答网友有关袁世凯给天津做了哪些贡献时,仍然能脱口而出剧中的台词,“八国联军损毁的四面城基地已建起了有轨电车,白河一带架起了电线电话,我大清的邮政楼正在加紧施工,即将发行首枚大龙邮票,开滦煤矿也已经正式启用。北洋军队从原有的三镇扩建为六镇,正在加紧训练。我大清自建的京张铁路筹备工作已经启动,臣保举候选道詹天佑先行勘察并已任命其为总工程师……”
演完袁世凯,孙淳大病了一场,但他心里很踏实,他知道自己终于有一部作品放在这儿了。
5 “亲和”孙中山
《走向共和》播出后,马少骅被认为是最像孙中山的演员,不是广东人的他为了剧中的一场戏,听了半年的粤剧。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经有过出演孙先生的机会,但因为年纪太小错过了。
马少骅对孙先生的理解是亲和及透明,“我在创作这个人物的时候,尽量把他演透,孙中山的孙大炮这三个字我的理解是敢说话,敢说真话。因此我在创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尽量不要演成那种城府很深,我尽量演的透明一点,也许生活中这样的人不是很招人喜欢,但是我想要这样。”
在59集的拍摄中,导演张黎没动过摄影机,唯一一次扛起机器拍就是为了马少骅。剧中孙先生有四次让人难忘的演讲,马少骅在拍这四次演讲时,都动了真心,甚至拍完后彻夜不眠。
让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一集里那场已成传说的演讲,拍摄时,张黎特意走到他跟前说“不着急,记不住慢慢来”,过了一会儿,马少骅说,“我准备好了”,然后一气呵成地拍完了。
多年后,他仍对这场戏念念不忘,“我很平静,极其平静,但是血液是激动的,《走向共和》播完了,如果观众们觉得某些章节能给他们的心灵有那么一点点震颤的话,我就谢天谢地了。”
6 走向何处
1999年3月筹划,2001年10月开拍,2002年7月停机,一部《走向共和》,拍了九个月。期间,剧组踏遍了大江南北,民国戏在上海拍摄,日本戏在广东中山完成,战争戏则在青岛寻景,为了追求真实效果,还动用了大批军舰还原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
张黎很怀念那段日子,他记得王冰在冬天大病了一场,瘦了十多斤,但还是赶回剧组坚持拍完,在火车站拍摄李鸿章的最后一场戏时,剧组一百多位工作人员都去现场给王老爷子加油,顺利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后,全组人都像导演一样大喊一声“过”。
一转眼,已经过去了17个年头,导演和演员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片场,之后的历史剧却不知走向了何处。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