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犯人戴的“枷”究竟是什么样?我们都被影视剧骗了原创 自说文史 2019-06-29 21:00:21
《浅说水浒》第225期(文/焦目)
逼上梁山,这个成语是从水浒故事而来。说的是,高俅之子高衙内,因为看中林冲老婆林娘子,两次调戏不成,结果反而得了心病,小命几乎不保。为此,高俅联合陆谦陷害林冲,林冲先是沦落为罪犯,刺配沧州,后来被逼无奈,杀了陆谦等人,上梁山落草为寇。在108将中,武松、宋江、杨志等人也曾因杀人被刺配。
在水浒中,杀人犯都要“脊杖”“刺配”。脊杖,就是背脊处挨杖刑;刺配,包括刺和配两部分。“刺”就是在脸上、额角等部位,刺上所犯罪名、流放的地方等字;“配”则是把犯人流放到其他地方。
新水浒宋江林冲形象
在流放的途中,犯人要戴着“枷”。“枷”是什么样?有多重?是否如影视剧中那样,连手也要套住呢?
1、水浒中的“枷”
1998版水浒中,“枷”主要有两种。一种很大,犯人的手和头都会被套住,另一种则只是套着头,双手自由。而2010版水浒中,“枷”也是两种,一种也是套住手和头;另一种则只套着手。
同时套着手和头的“枷”一样,为什么另一种不一样呢?可能是剧情需要。
老版水浒武松形象
老版水浒中,林冲没有到柴进的庄子里,更没有和洪教头比试棍棒;新版水浒则有了这段情节。若是用套着手和头的“枷”,就没法比武了,所以改成了只套着手的小“枷”。当然,按着原著,其实是柴进给了两个公人银子,叫他们打开了“枷”。
新水浒林冲形象
2、历史上的“枷”
南北朝之前,犯人的刑具中并没有“枷”,当时的刑具只要是桎、梏、钳、锁等。桎是脚部的刑具,类似于脚铐;梏是手部刑具,像手铐;钳用来套住犯人的脖子铁圈;锁则是铁链子。根据资料来看,“枷”可能是源于“梏”,后来逐渐发展为两块木板合起来的“枷”。
作为颈部的刑具,“枷”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不过,由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缺乏材料,所以铁制的“桎、梏、锁”等,常常会换成“木枷”。直到隋朝时,这种情况还有。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起初的“枷”并没有一定的标准,直到北魏宣武帝时,才规定“枷”的形制,主要是普通枷和大枷两种。北齐还规定,流放的罪犯要用到“枷”,后世因此沿袭,水浒中发配的犯人就要戴“枷”。
不过,由于“大枷”太重,加上流放地通常很远,对犯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折磨,再加上有人利用“枷”来对犯人进行刑讯逼供,所以一些皇帝,比如北魏宣武帝,还特意规定不能用大枷来审问犯人。
3、“枷”的形制
“枷”在最初,并非影视剧中那样,四四方方。南北朝时期,“大枷”非常长,有“一丈三尺”。当时的尺有三种,折合今天为27.9厘米到29.6厘米,这么算下来,“大枷”可以长达三四米。而用于刑讯犯人违规制造的大枷,那就更长了。
唐朝时,出于人性化考虑,“枷”的长度缩小。组成“枷”的两片木板中,长片不过五六尺左右,与人身高差不多,即便如此,也有一米六七,比我们今天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枷”长多了;而短片,则只有二尺五寸。
宋代高平开化寺壁画中的“枷”
之所以说“长片”“短片”,是因为当时组成“枷”的两片木板不一样长。从尺寸也能看出来,长片是短片二倍左右。其中,长片的木板多出来的部分称为“枷梢”,也被戏称为“道士头”。
这种两侧长短不一的“枷”,从隋唐到宋元,一直都很流行,敦煌唐代壁画和宋代壁画中还可以看到。现存的敦化壁画《十王图》,宋代高平开化寺壁画《华色比丘尼》中,就有这种“枷”。从图中可以发现,这种“枷”,两片木板很窄,犯人双手是自由的,不用套在上面,除非还有手铐类的刑具。
为什么另一半木板要设计这么长呢?这就要说到古人的智慧了。
敦煌壁画中的“枷”
首先,长长的“枷梢”可以用来绑着犯人的头发,这样押解犯人的公人在后面方便观看,不会因为散乱的头发,影响视线;其次,“枷梢”尾部有孔,可以穿绳吊起来,然后再在犯人腰间挂上巨石等重物,以此来折磨犯人,逼他招供;最后,“枷梢”还可以用来困住犯人双脚,这样犯人就跑不了,甚至连挣扎动弹都不行。
从明朝开始,这种一半长一半短的“长枷”逐渐不再流行。
“刑部每年该用长枷五百二十面,……方方枷二百六十面”,“都察院每年该用长枷一百二十面……方枷二百六十面”。——《明会典》
所谓“方枷”,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犯人戴的枷,因为方正,故而有此称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方枷”并不会把犯人双手也套住。因为若是连双手的自由都被限制了,那犯人基本上不能做任何事情,包括最基本的吃喝拉撒。
老版水浒林冲形象
老版水浒中,林冲手被套住,就是董超撕了一块肉喂他嘴里。试想一下,哪个衙役会一路上伺候犯人吃喝拉撒?所以说,手部也套住的“枷”,是不存在的。
另外,水浒中的枷也都是不套住双手的。
武松右手却吃钉住在行枷上,左手却散着。武松就枷上取下那熟鹅来,只顾自吃,也不采那两个公人。——《水浒传》
右手绑在了枷上,左右手散着,可见双手没有套在枷上。还有,水浒中,林冲和洪教头比武,就因为戴枷,所以先自认输了。后来还是柴进让公人把枷拆了,林冲才比武并打翻洪教头。为什么戴枷要认输?就因为双手不方便,吃饭都不行,怎么能使棒呢?
图片来源殷啸虎《中国古代的枷》
多说一句,这里的“行枷”,是一种小而轻的枷,唐朝出现。因为“大枷”太重,犯人根本不可能扛着走到发配地。水浒中,提到过“七斤半的团头铁叶枷”,应该就是“行枷”。除了“行枷”,还有“连枷”,就是一个枷上,两个、三个甚至五个犯人,他们吃喝拉撒都要同时进行。直到清朝时,还有这种“连枷”。
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行枷”“连枷”外,还有“立枷”,是让犯人头戴重枷而且必须保持直立,重枷可达一百斤,想想就痛苦。对了,“立枷”是明代刘瑾所创,锦衣卫常用。
4、枷的重量
唐朝之前,枷之所以设计的长,就是为了加重质量,折磨犯人。水浒中,林冲、武松、杨志等人戴的枷就是“七斤半”;白胜戴过二十斤重的“枷”;卢俊义被李固所害,梁中书给他戴的枷重达一百斤。
新水浒卢俊义形象
其实,七斤半的枷扛在肩上都受不了多久,一百斤的可想而知多痛苦。差点忘了一点,枷上会贴着写犯人罪名和流放地的纸,而且每隔几天就要换新的,这样能保正字迹清晰。
不过,根据《宋刑统》记载,“诸枷大辟重二十五斤,流、徒二十斤,杖罪十五斤”,可见当时死囚犯最多也就戴二十五斤的枷;轻者不过十五斤。后来宋徽宗在1119年下令,增加一种十斤重的枷,是宋代最轻的枷。
新水浒武松形象
明代时,死罪的枷加重到三十五斤,其他的枷没改变。不过,刘瑾还发明过一百五十斤的重枷,戴的人几天就死了。甚至还有一种三百斤重的枷,魏忠贤经常用,并用这种重枷,害死过六七十人。
清代比较狠,犯人所戴的枷,重者七十斤,轻者六十斤,犯人可想而知得多痛苦。此外,清代在“立枷”的基础上,还创造出了“站笼”——把枷固定在笼子上,犯人必须保持站立才行。或者,起初把犯人垫高一点戴枷,然后使其双足悬空,直到气绝身亡。
图片来源网络
总之,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枷”,其形制和重量都不一样,种类也不尽相同。水浒中的“枷”,是不会套住双手的,也不太可能是“方枷”。影视剧只是为了剧情需要或者其他原因,所以表现得简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说和历史的。
本文参考资料:《容与堂本水浒传》《枷的演变》《中国古代的枷》《明会典》《宋刑统》等。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