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让您看懂古建原创 晋见 2020-10-02 20:47:26
文/王狰
欣赏古建,首先要看懂古建,笔者整理了常用的古建筑知识,一篇文章,让您看懂古建!
大木作与小木作大木作与小木作,是我们经常看到名词。
大木作,宋《营造法式》,清《工程作法》,均将用于建构屋架的木构件以及用此类构件构架的梁架,称之为“大木”,关于“大木”的施工制度,称之为“大木作”。通常“大木作”既包括大木构件,也包括大木制度。“大木作”主要的有:梁架、立柱、额枋、斗拱、椽(chuán)飞、望板以及平座、出檐、举折等。
小木作,古建筑专业工种与施工制度,因其在建筑中不是重要构件,相对于大木,没有大木所具有的结构作用,所以古代工匠和古代建筑书籍,称此类构件为小木,关于小木的施工制度,则为“小木作”,因为小木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所以清工部《工程作法》称之为“装修作”。宋《营造法式》中“小木作”包括:悬鱼、惹草、板门、软门、破子棂(líng)窗、天花、藻井、勾栏、壁藏等共计40余种,可归纳为门类、窗类、栏杆类、天花类、木器类五大类。
我们不太恰当的这样简单理解,大木作,就是房地产商干的事,给了我们一个毛坯房,小木作,是装修公司做的,有了它们,房子才好看!
关于屋顶庑殿顶
屋顶构造,属于大木作。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多种多样,等级不同,使用不同的屋顶。而其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叫“庑殿顶”,庑殿顶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重檐等级高于单檐。
“庑殿顶”,宋《营造法式》称之为“四阿(ē)顶”,一般用于殿阁式建筑(等级最高),此种屋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所以又叫“五脊殿”。
唐代著名大画家吴道子善画“四阿顶”,所以宋代《营造法式》载:“俗谓之‘吴殿’,亦曰‘五脊殿’。”这应该是清代称之为“庑殿顶”的原因。
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早期建筑中面积最大的庑殿顶是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而等级最高的当然是北京故宫太和殿。
《考工记》载:“殷人‘四阿重屋’”。‘四阿’,就是庑殿顶,可见殷商时期就有该种屋顶。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二里头挖掘到的一处宫殿遗址,根据复原,为庑殿顶的屋顶,证实了商代庑殿顶的存在。
封建统治者将庑殿顶奉为至尊样式,几千年一直是主要殿堂的屋顶定制,因此,庑殿顶一般只用于宫殿建筑和重要建筑。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为单檐庑殿顶
北京故宫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
歇山顶
歇山顶,《营造法式》称之为“厦两头造”,一般用于厅堂式建筑,也用于殿阁式建筑。《法式》载:“俗谓之‘曹殿’,又曰‘汉殿’,亦曰‘九脊殿’。”清代称之为“歇山顶”。
根据考古资料,歇山顶屋顶汉代就已经定型,它是“悬山顶”和“庑殿顶”两种形式结合演变而来。大约南北朝时期,歇山顶屋顶开始大量使用,且已经成熟。
歇山顶屋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qiàng)脊组成,共九条脊,故称之为“九脊殿”。北齐画家曹仲达最擅长画“歇山顶”建筑,所以《营造法式》将它称之为“曹殿”。鉴于歇山顶屋顶优美的造型,古代工匠将“歇山顶”进行各种组成,创造出“重檐歇山顶”、“十字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多种样式。
在封建社会,“歇山顶”被赋予严格的政治色彩,只有高等级建筑才可以使用,明代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准歇山转角”。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歇山顶的建筑,只有宫殿与宗教性建筑。
中国最早的歇山顶建筑是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建造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而最有名的是北京天安门,气势雄伟,见证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南禅寺大佛殿是现存最早的歇山顶建筑
歇山顶是最常见的屋顶
悬山顶
悬山顶,《营造法式》称之为“不厦两头造”,与庑殿顶相同,同为五条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但是庑殿顶的垂脊斜交于正脊,而悬山顶的垂脊与正脊是垂直相交,所以庑殿顶有四个坡面,而悬山顶是两个坡面。
宋《营造法式》把悬山顶称之为“不厦两头造”,歇山顶称之为“厦两头造”,厦读“shà”。悬山顶的等级次于歇山顶,一般用于配殿或配房,在中轴线两侧使用。此种屋顶在我国普遍使用,据考古资料,我国原始社会的“构木为巢”所营造的“巢居”,就已经具备了“悬山顶”的雏形,秦汉两代,悬山顶成为定型化屋顶形式。
我国现存最早的悬山顶屋顶为山西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
龙门寺西配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悬山顶建筑
悬山顶建筑两山有出际
硬山顶
《营造法式》中无此类屋顶,这种屋顶是明清随着烧砖技术的进步与成本的降低而出现的屋顶,硬山顶与悬山顶相同,同为五条脊,同为正脊与垂脊垂直相交,不同之处在于悬山顶的坡面由伸出山墙的檩子承托,在两山部分有出际,硬山顶的檩子不伸出山墙之外,两山没有出际。
以上几种屋顶是最常见的屋顶,此外还有卷棚顶、攒尖顶、盝顶等屋顶。
远处为悬山顶,近处为硬山顶
关于梁《法式》载:造梁之制有五:一曰檐栿。二曰乳栿。三曰劄(zhā)牵。四曰平梁。五曰厅堂梁栿。
檐栿,长度在三椽架以上(至十二架椽止)的梁栿,统称之为檐栿,如三椽栿、四椽栿、五椽栿、六椽栿等等。清代,三椽栿称之为“三步梁”,四椽栿称之为“五架梁”,五椽栿称之为“六架梁”,以后以此类推。
乳栿,位于前后檐柱与内柱之间,长度为两椽的梁。清称之为“双步梁”。
劄牵,长一椽,起联系作用的梁。清称之为“单步梁”。
平梁,位于梁架最上一层的梁,长二椽,清称之为“三架梁”,俗称“太平梁”,是抬梁式梁架中最基本的梁栿。
此外,还有丁栿,丁栿是四阿(庑殿)和厦两头(歇山)屋顶的建筑两山墙与主梁呈丁字形的梁,清代称之为“顺梁”、“扒梁”或“顺扒梁”。
南禅寺大殿梁架结构
关于柱柱子,柱子分为檐柱和内柱。檐柱,处在单体建筑最外四周的柱子。如果是副阶周匝的建筑,《营造法式》分为殿身檐柱和副阶檐柱。清代类似宋“副阶周匝”的建筑称之为四出廊,清出廊的建筑,出廊的柱子称之为“廊柱”,对应宋式“副阶檐柱”;殿身的柱子,清称之为“檐柱”或“外金柱”,对应宋式“殿身檐柱”。内柱,即屋子内部的柱子,宋称之为“殿身内柱”或“内柱”,清称之为“内金柱”或“金柱”。
侏儒柱,也叫蜀柱,平梁之上支撑脊槫的柱子。
佛光寺东大殿的内柱和檐柱
晋祠圣母殿是副阶周匝的实例
关于栋栋,也称之为槫(tuán)、檩等等。宋一般称之为“槫(tuán)”,清大式建筑一般称之为“桁(héng)”,小式建筑称之为“檩”。
栋在不同位置有不同叫法,对照宋与清的叫法,前面为宋式,后面为清式:脊槫-脊桁(或脊檩)、上平槫-上金桁(上金檩)、下平槫-下金桁(下金檩)、中平槫-中金桁(中金檩)、撩风槫-挑檐桁。
广仁王庙大殿梁架结构
阑额与普拍枋阑额和普拍枋是区别各个时期古建筑重要的依据。阑额,檐柱之间横向联系的构建,清称之为“额枋”,早期建筑阑额断面较窄,后清代,断面变厚。普拍枋,横卧在阑额和柱头上方,承托斗拱之枋。唐代建筑一般没有普拍枋,现存三座唐代建筑均没有普拍枋。最早出现普拍枋的实例是山西平顺大云院正殿,早期建筑普拍枋与阑额断面呈“丁字型”,普拍枋断面宽而薄,到清中期之后,普拍枋演变为狭小的横木,与阑额呈“凸”字形断面。
唐代三座建筑均无普拍枋
平顺大云院弥陀殿是现存最早使用普拍枋的建筑
关于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大木作之一,《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先讲斗拱。
《法式》载,造拱之制有五:一曰华拱。二曰泥道拱。三曰瓜子拱。四曰令拱。五曰慢拱。
华拱,是斗拱中第一跳的拱,在栌斗口内与泥道拱垂直相交。
泥道拱,位于栌斗上,与华拱相交的横拱,因拱眼壁常用土坯封闭,故称之为泥道拱。
瓜子拱,铺作出跳的第一跳至最外一跳之里跳头上的横拱。
令拱,铺作出跳的最外一跳跳头上的横拱。
慢拱,施之与泥道拱与瓜子拱之上的横拱。
此外,斗拱中的构件还有昂、耍头、衬方头等。
一组斗拱在宋代称之为“铺作”,出一跳称之为四铺作,出两跳称之为五铺作,出三跳称之为六铺作,出四跳称之为七铺作,出五跳称之为八铺作。《营造法式》中最高等级为八铺作。而唐代建筑中现存实物及资料中最高等级为七铺作。
佛光寺东大殿后檐铺作
梁思成绘制的斗拱示意图
关于用材中国古建筑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材”,所谓的材,是宋代建立模数制的一种度量制度,是以斗拱或枋的断面,即横截面,划分材为八个等级。
“凡造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宋《营造法式》
一等材,9寸*6寸,殿身九至十一间用之;
二等材:8.25寸*5.5寸,殿身五至七间者用之;
三等材:7.5寸*5寸,殿身三间至五间、堂七间用之;
四等材:7.2寸*4.8寸,殿三间、厅堂五间用之。
五等材:6.6寸*4.4寸,殿小三间、厅堂大三间用之。
六等材:6寸*4寸,亭榭、小厅堂用之。
七等材:5.25寸*3.5寸,小殿、亭榭等用之。
八等材:4.5寸*3寸,殿内藻井、小亭榭施铺作多则用之。
以上是古建筑中常见的构件及概念,了解这些构件有助于欣赏古建,了解了它们,当我们去看一座古建或是阅读古建书籍的时候才不至于一头雾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建筑构件,需要不断去看古建,不断积累,方能了解古人之匠心!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