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偷袭,要么堆人命:日军愚笨战法,根源在文化原创兵说2020-02-20 10:24:12
作者:忘情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起近代化的陆海军。其作战思想和理论,早期照搬法国,尔后又师从德国。德国“歼灭战”思想,也反映到日军的条令、条例中。
1938年,日军颁布了指导师、军以下部队作战和训练的《作战要务令》。《作战要务令》强调:“进攻的主要目的就是包围敌人,并将之歼灭在战场上。在果敢的正面进攻把敌兵力牵制在正面而使之无暇顾及其他的情况下,用于翼侧包围的兵力越大,其包围的成果会越明显。担任包围的部队,必须隐蔽企图,神速果敢地行动,不给敌人采取对应措施的时机。同时实施两翼包围,或实施一翼和背后包围会取得更大的战果。所以,只要情况允许,就要果断大胆地实施包围。即使在正面进攻中,也要求各级指挥官尽一切手段实施局部包围。” 不过,条令在执行过程中却经常走样。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在小单位作战时,在正面攻击未果的情况下,常常出奇兵侧击,从而取得战术胜利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在战役指挥层面,日军的高级指挥官却几乎鲜有布置口袋阵的意识。有时候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意识了,却也是姗姗来迟。等到实施时,最佳战机已经错过。原本可以达成的歼灭战,最终却变成了击溃战。至于大胆的战役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等打歼灭战最基本的战术,或者“围点打援”的战术,日军也几乎从未实施过。
例如,淞沪会战时,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在10月份获得了3个师团的增援兵力后,却依旧将它们投入战线正面与国军拼消耗,一直打了3个多月,这才终于想起应该在杭州湾登陆以袭其后,但为时已晚。国军不仅成功溃退,还在南京组织了一场窝囊的抵抗。 在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形成了从济南、南京,南北两个方面对徐州国军的夹击态势,按说完全可能打一个大型歼灭战。但是,在北线日军轻敌冒进,在台儿庄吃了大亏后,南北两路日军急于挽回“皇军的颜面”,挥师直扑徐州,却没有意识到,若想围歼徐州国军重兵集团,就必须形成一个颇具纵深的大合围圈,将河南平原以及平汉线这些国军的退路全部封死。其结果就是国军主力又一次成功跳出合围圈。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以为,这是日本传统军事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 日本是个地域狭小的岛国,其历史上的诸多国内战争,既规模不大,也缺乏战场纵深。日本历史上无数军事将领,都普遍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再之日本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强调的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正面粉碎敌人,而不是投机取巧(显得有点贪生怕死)。因此,日本的军事文化传统,就是强调正面强攻、不惜一切代价的蛮攻。
其实,在日本的国内战争史上,也不是没有人尝试过合围。川中岛合战时,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的部队在川中岛一带反复拉锯,僵持不下。武田方面想出个天才战术:派一支人马迂回上杉背后进行夹击,即所谓的“啄木鸟战术”。结果被上杉谦信来了个各个击破,直接全军突击守在正面的武田本阵,形成了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武田方面损兵折将。按一些记载,武田信玄本人也差点被冲阵的上杉谦信斩杀。从此以后,日本方面就更鲜有人尝试着打巧仗了。 到了日俄战争时期的旅顺战场,日军的最后胜利,其实是用尸山血海堆出来的。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愚笨战法,如果放在其他国家,战场指挥官是要受到指责,甚至被惩处的。但在日本,指挥旅顺攻坚战的乃木希典却被捧为所谓“军神”,“白兵突击”“意志的胜利”也被日本军界奉为金科玉律了。这种军事文化下熏陶出的日军高级将领,自然是战略战术胆量极小,作战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打敌人的时候要么只敢偷袭,例如珍珠港。要么就是平推,堆人命。加之在中国正面战场上,国军的一次次溃败,更让日军从上到下都更加坚定地认为,其正面强攻战略战术的正确性。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日军内部的争功,日军将领对于攻城拔寨所带来的“荣誉”过于看重,也让他们往往无法打出歼灭战。在侵华日军的各支野战部队中,都有许多随军特派记者。他们用电台直接向国内报纸报告该部队战况。结果造成了日军部队长为了所谓“荣誉”,往往不经请示,临时改变战役计划,专注于攻略城市,造成既成事实后再上报。甚至其上级指挥官往往需要通过国内报纸上的报道,才知道下属部队的真正动向。 例如,武汉战役期间,日军的计划是让第11军和第2军分别从江南、江北对武汉实施向心突击。时任第11军指挥官的冈村宁次也想到过要迂回。但当第106师团被中国军队打残后,为了避免第2军抢占武汉,冈村宁次干脆置第9战区的重兵集团于不顾,放弃围歼中国军队的计划,直接抢占武汉,以获得所谓“无上的荣光”去了。
到了1944年的“一号作战”的河南战役期间,日军原计划是让坦克兵团先按兵不动,待汤恩伯部集中主力迎击日军猛攻时,再迅速插入汤恩伯集团侧后,断其退路。但是,坦克兵团的部队长眼见步兵部队击溃当面中国军队,取得“赫赫战果”后,为了所谓“荣誉”,竟然置大局于不顾,率部径直抢占历史名城洛阳。结果,坦克兵团的“武功”固然扬名于各大报纸,但切断汤恩伯部退路的战机却永远失去了。被日军寄以厚望的河南作战,又一次打成了击溃战。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收藏
举报
128 条评论
评论
手机用户31268709989月前
巅峰时期的日军正巧遇上了整体羸弱的亚洲。 回复 ⋅ 2条回复96
用户92425779591309月前
“大炮轰歩兵冲,大炮轰完步兵冲,一万年不变的战术也能拿下来大半个中国” 回复 ⋅ 18条回复50
任逍遥81674949月前
还有一个原因,日军低估了国军友军有难不动如山,逃跑转进其疾如风的无上秘技。就比如所谓《八佰》导演去吹捧的孙元良,就是飞将军的代表 回复 ⋅ 10条回复86
长途加漫游39月前
的确很蠢,所以遇到美军这种火力和灵活性并重的军队根本没有活路,必败 回复 ⋅ 8条回复22
季闻29月前
日军迂回包抄国军不现实。因为国军正面坚持时间短,侧面迂回的日军还没到位,圈子里的国军已经溃退。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