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何一路被神化?看古人怎么说原创浩然文史2020-09-10 07:55:00
唐国强饰诸葛亮
现如今在网络上经常会有关于诸葛亮军事能力的争论,其实这种争论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在《三国志》问世之后,便开启了对诸葛亮形象的探究。 一、陈寿立场与《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三国志》成书于西晋时期,其作者陈寿曾是蜀臣,后来入晋而修史。陈寿身为晋臣,修史时自然要站在晋的立场上,将晋所因袭的前朝魏当作正统。陈寿身为蜀汉旧臣,对蜀国的历史自然是很熟悉。但陈寿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描述蜀国的历史不会招致迫害,尤其是描述晋先世司马懿和蜀相诸葛亮分军对垒的这段敏感历史。 陈寿雕像
早在《三国志》以前,曹魏正元年间,王沈著《魏书》,书中时时不忘褒扬曹魏而贬低蜀汉,对于诸葛亮的描写,着力塑造其缺乏军事才能的形象。例如书中写:“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总体而言,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而三国时也有人评价诸葛亮:“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陆毅饰诸葛亮
怎么评价诸葛亮,对于陈寿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修《蜀志》前,陈寿曾受命编《诸葛亮集》,编好之后,上奏朝廷的奏章中极力夸赞晋王朝的圣德,并力陈自己编书完全是如实记录,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在编修《诸葛亮传》时,陈寿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他还评价:“(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其中“奇谋为短”为后人所议论。由上可知,这种看法并不是陈寿的首创,他也是因袭前人的观点,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避祸。 诸葛亮
二、蜀国正统论下的诸葛亮在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史学家——习凿齿,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不一样的了解。他不再遵从官方一直宣传的曹魏正统论,而是公开地贬曹魏而褒蜀汉。他编的书名为《汉晋春秋》,即主张西晋直接承袭了东汉的正统,三国乱世并无所谓正统国家,曹魏、孙吴都是乱世的霸权国家,而蜀汉虽非正统,但是其一直努力兴复汉室,因而是“仗正”之国,应当受到赞扬。所以他对“一心扶汉”的诸葛亮高度评价,而对于汉祚仍存,但投奔孙权的周瑜、鲁肃等人则大加贬斥,称其为小人。 孙权
于是,在习凿齿的构建下,一个更光辉的诸葛亮形象出现了。例如我们所熟悉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就与习凿齿有很深的渊源。三顾茅庐,源于陈寿所记述的诸葛亮的口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传》记载:“(刘备)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当时有很多人根据地域怀疑这一事情的真假,甚至有史书说诸葛亮是主动造访刘备,如鱼豢之《魏略》。习凿齿为维护诸葛亮,特意指明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自此,诸葛亮和刘备二人之间的谈话即“隆中对”享誉千古。因习凿齿的画龙点睛,三顾茅庐和隆中对成为君臣知遇对谈的典范。 《新三国》经典名场面 三顾茅庐
习凿齿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还有一件事就是对“七擒孟获”的记述,诸葛亮南征南中之事,《三国志》记载甚简略,甚至没有出现孟获的名字。而且从只言片语看,南中地区蛮人反抗很激烈,甚至在诸葛亮撤军之后仍时常反叛。但在《汉晋春秋》中,却记载了我们所熟悉的七擒七纵的故事。总之在南征中的武力全被掩饰,而是强调兵法中的“攻心为上”,纸面上呈现的都是诸葛亮的心思缜密、宽宏大量和用兵技术高超。 七擒孟获
诸葛亮一生最重要的军事行动,莫过于六出祁山。习凿齿也十分重视这段史事的书写。而他的叙述,相比陈寿《三国志》的记载,最明显的是关于将略的补充描写。《三国志》中对具体的行军作战,基本是简单略过,就算是诸葛亮的事迹,也只是简单说一下,如“九年,亮复出岐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而《汉晋春秋》中,此战叙述得十分详细。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细节很多地方都被强调,而且他着重刻画了魏明帝对司马懿避战思想的灌输和命令,来突出诸葛亮的略胜一筹和战败的无奈。 六出祁山终失败
三、裴松之注中诸葛亮形象的丰富东晋被南朝宋取代之后,宋文帝因为《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便命令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搜罗了大量可见的史书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的逸闻趣事,来补充《三国志》,其注文的体量远大于《三国志》原文。作为三国的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事迹自然也被大大扩充。 裴注注重对诸葛亮“文韬武略,贤佐之才”特点的描写。例如裴注中引入了大量三国和晋国君臣对诸葛亮的评价,如晋武帝曾说:“善哉!是我得此人自辅,岂有今日劳乎!”意思是说,如果我能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处理国政何至于如此操劳。足可见诸葛亮之才能。 晋武帝
裴注尤其强调诸葛亮在蜀国的关键地位及其与刘备的君臣情谊。如其引入袁子对诸葛亮的评价:“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这突出了在蜀国政权内,诸葛亮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并不是关羽、张飞等武将所能企及的。而诸葛亮受到刘备如此重用,一方面是因为其有治国之才,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品德高尚,如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地百姓自发祭祀诸葛亮或为其立庙。裴注中有很多内容都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诸了葛亮的品德是无可挑剔的,以至于刘备对他十分放心。 刘备与诸葛亮
文史君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更为诸葛亮的故事传说镀上了神秘主义色彩,一些民间传说中甚至将诸葛亮塑造成得道高人救济世间的形象。宋代以来市民阶层兴起,三国故事成为市民中喜闻乐见的话题,如宋代的话本《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可以说是全书的核心,尤其是其忠贞被无限放大。 到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更是被神化,他的所有污点和错误,如失街亭等基本全被抹去,而且将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光辉事迹全编排到诸葛亮头上。从《三国志》到裴注,再到《三国演义》,可以说正是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共同探索,诸葛亮的形象越来越光辉。 参考文献[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 王文进:《习凿齿与诸葛亮神话之构建》,台大中文学报,2019年12月。 董文雅:《论诸葛亮形象的演变》,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收藏
举报
74 条评论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