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于黄州时期诗词赏析原创回归文学2019-10-24 18:15:27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他曾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自嘲,在黄州时期他度过了人生中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他文学的顶峰。那么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大作,还有哪些有意思的小诗小词呢? 一.《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口"字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因写诗而招致"乌台诗案",另一方面又指作官谋求生计。年轻时生活忙碌,而到了年老的时候却要"转荒唐"之业。壮年时心怀伟大理想,于宋仁宗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原想着与子由一同为国家效力,未料落入宦海,遇人不淑,才能未得发挥极致。首句以强大的落差,心表时光飞逝、心中惆怅之感。 颔联描写黄州的风景及美食。长江环绕着黄州城,江中鱼儿肥美;山中竹笋遍地,诗人于此可以享受黄州美味。东坡是正月抵达黄州的,这时,冬天刚过,春天即将来临,诗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象吃山中竹笋了。"美""香"二字,从视觉转移到味觉,有一种渐入佳境之感。这正如诗人当时的处境,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冬去春来,万物都会生长,蓬勃壮大。眼前景即是心中意,这正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自适于山水自然,享受世间美味。 后四句也是诗人自嘲。颈联以祸为福,身为"逐客",本该是悲凉忧伤的,但是"不妨""例作"二词显示出这样的境遇似乎是人生的另一种归宿,人们不必大惊小怪。尾联写自己无功却还要接受官家的俸禄,具有惭愧之意。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汉口以下约五十里地,虽然穷苦,但风景独秀。东坡初到黄州,内心自然有些许的愁意,但是面对这山水景色,人生的起起落落又算得了什么呢?尽情地享受自然吧。
二.寒食雨二首——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被贬于外,没有人能够不悲痛。伟大的诗人苏轼同样在黄州写下了表现内心伤悲的《寒食雨二首》。寒食节,是在清明前一天。清明多雨,伴随人多愁。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诗人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春天归去,人们惜春。"苦雨"谓久雨令人苦,萧瑟起来就像是秋天来到了一样。接下来引出主角——海棠花。"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曲江对雨》:"林花著雨燕脂湿", 燕脂(胭脂)雪,形容海棠花红中透白。诗人卧床听闻海棠花被雨打伤,悼入泥中。《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诗人形象地勾画出海棠花谢的场景。"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诗人谓海棠花是久病初愈的少年,病好了头发也白了,甚是悲凉。 其二首句以"春江入户"、"雨势不已"起,而下描写了在雨势之下弱小的小屋,犹如茫茫水云中的一叶渔船。人在自然面前是弱小的,无论是美景或者灾难。接下来描写屋中之景,"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空空的厨房煮着寒菜,破旧的灶台里烧着湿芦苇。看到乌衔纸才知道寒食到了。由此可见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这雨下得久了,人的生活也变得寒冷凄凉。"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宋玉《九辩》:"君之门兮九重",诗人见此景,感叹宫门遥远,以"坟墓在万里"来写宫门之难进,颇有报国无门之感。他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诗人也想与阮籍一样恸哭,途穷如死灰之木。 前一首诗表现贬谪之悲较为含蓄,第二首则是长歌当哭,宣泄内心的积郁。苏轼给人的印象是通达乐观的,但《寒食雨二首》却真真切切表现出诗人的积郁。《载酒园诗话》说诗人"黄州诗尤多不羁",认为此诗"最为沉痛"。黄州时期,苏轼写下许多旷远清超的诗词,但这首诗表达了他最为真实、沉痛的感情。诗人手书此二诗的真迹至今犹存,也可见其对此二诗的重视。
三.《东坡》——自爱铿然曳杖声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此诗作于元丰六年,苏轼当时生活窘迫,于是他的朋友马正卿求得一片荒地给他,于是他便躬耕其中。"东坡"一词,源于白居易在当忠州刺史时写的《步东坡》、《东坡种花》,而这块地正在黄州城东,因此取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首句写雨后的东坡,干净自然,月色也尤为清澈。城里人已经散去,田野里面只有乡野之人在行走。"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而诗人是不同的,他独要夜间漫步。末句"荦确"指的是石头高低不平,诗人却很喜欢拄着拐杖,听拐杖碰打石头的声音。脚下的不平不就是诗人遇到的挫折吗?而诗人却"莫嫌"这凹凸不平的石头,并且利用它成就铿然的音调。颇有"竹杖芒鞋"的场景,诗人陶醉于东坡。以至于"夜饮东坡醒复醉",他在东坡喝酒吟诗,忘记时间,"归来仿佛三更"。此时"家童鼻息已雷鸣",而他"倚杖听江声",忘怀得失,于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苏轼的豁达。 林语堂说:"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东坡一生,将出世和入世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兼具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自然出世,同时融合佛教。虽然一生宦海沉浮,但的确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最好诠释。
收藏
举报
49 条评论
评论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