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直视的《黑太阳731》,不可忽视的“变态导演”牟敦芾原创邑人电影院2020-12-14 09:36:39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1988年,《黑太阳731》.银都机构出品。 先来一张海报。
这张海报信息量很大,首先是那个黑色的三级标志,代表了香港电影三级制实施后第一部三级片的地位。其次是构图,黑色的太阳,周边散发着奇异的光线,让人分不清是朝阳还是夕阳,配以不知道是拂晓还是黄昏的黑暗大地,一群少年兵持枪经过,上面是字幕,一部情节动人的纪录性电影。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情节动人,纪录性电影。
情节动人,说明影片有个不错的剧本,纪录性电影表示本片并不是严谨的纪录片。 而少年兵的设计,是影片不可忽视的枝干。整个故事就是通过少年兵的视角慢慢展开的。也正是因为这个设计,整个罪恶的731基地才以学习的名义缓缓的从少年兵的视角展现在观众面前。 而影片的精神迸发演进的脉络,也是从少年兵为主的各种日本基地辅助人员演绎的。作为战俘囚犯的“马路大”们的反抗主线反而并没有多少波澜。 这就和以往的旧时代抗日片完全不同。以往的抗日题材电影总是把苦情戏和情感成长戏放在中国这边,对日本的描述基本是脸谱化的,最多设置一个日本角色稍微过渡一下。像《黑太阳731》这样把情感主线放在日方的真不多见。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少年兵和小哑巴之间的情感纽带。在严酷的军营中服役的少年兵们只有小哑巴这么一个情感宣泄,结果被副官骗去生生解剖了,那个少年兵带着活人去见长官,后面还要推着残肢去停尸房烧,在停尸房少年兵当时就崩溃了。在这帮少年的眼中,战争的形态是不同的,那群可怜的“马路大”们至少是以战俘的形式被押解来的,小哑巴是周边的村民,用原台词说:“小哑巴又不是马路大”。他在少年兵眼里,是确确实实无辜的。这个独立的存在作为对日本帝国主义罪恶的抨击非常有力,且在当时千篇一律的控诉中有独创性。 总的来说,《黑太阳731》是一部制作相当精良的电影,主要演员都是如王刚,王润身等都是实打实的表演艺术家。影片的表现也远不及《打蛇》那样张扬,《打蛇》的风格很明显,一切暴力,变态,都浮于表面,显像化,放大化的展现,尤其是打蛇集团那几个演员面目狰狞的丑态刻画的非常恐怖。与之相比,《黑太阳731》显得内敛很多,开头描写石井四郎冷酷残暴的镜头,是一场基地一二号人物静态压迫的戏,老艺术家王刚老师用眼神和神态以及肢体语言就完成的十分出色。
但片中最出彩的哈尔滨话剧院的老演员刘田夫老师扮演的的焚尸工,没有一句实际的台词,只靠眼神,夸张的肢体动作,诡异的舞姿,还要癫狂的面部表情,和充满猎奇的日式小曲,给了观众庞大的信息量,彷佛他演的不是焚尸工,而是整个日本帝国,那种癫狂,无奈 ,下层对战争的控诉,和上层的疯魔你都能从这个角色里感受到。更重要的是,刘田夫老师是对着真正的尸体在表演的,影片中各种解剖饰演都是真尸体实拍的,但那都是真正的法医来参演的,所以并不感到害怕,但刘田夫老师是话剧演员,并不是法医。在如此环境下拿出的状态非常让人佩服,那个年代的老演员,都是一笔财富。 至于本片用真尸体拍摄这件事,网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说法已经汗牛充栋了,我在这就不赘述了。还是谈电影。
《黑太阳731》可以说奠定了牟敦芾“变态导演”的称号。使得《打蛇》都变得不那么出名了。但实话说,我个人认为《黑太阳731》其实并不属于“剥削电影”。上面说过,立意是不同的,起点也是不同的。《打蛇》的内容,以及人蛇集团在人民心目中的重量,并不足以支撑电影里的残暴,所以打蛇的用力是过猛的。 而《黑太阳731》,没记错这是第一部如此详细记录731部队恶行的电影,厚重且沉痛的历史给了电影无比的底蕴,影片的描写也是十分内敛的,《打蛇》里面目狰狞的蛇头,确实视觉上很恐怖,但也会令观众的观感变的混淆,产生一种“真实的蛇头没有这么夸张吧”,或者“坏的只是这个恶魔而已”的错觉。而《黑太阳731》的内敛处理,包括少年兵在内的所有日籍分子,都是应该负责的战争侩子手,这一定义得到了强化。
因此看完全片,你会有一种除了真实尸体外,这还是一部挺正常的电影的感觉,《打蛇》可没有这样的感觉。
收藏
举报
474 条评论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