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新解引发的思考原创崇氏2021-03-23 01:41:23
最近,网络上对康震老师火药味甚浓,问题出在一段视频中,康震老师侃侃而谈:“杜甫笔下的石壕吏是谁?石壕吏是国家的公务员,是郭子仪的军队委派的地方部门的武装干部,到村上来完成这次紧急征兵任务。这个人有错么?这个人没错。这里面表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价值观:三个儿子战死两个,老太太仍然愿意做出牺牲。” 时隔1200多年以后,杜甫的作品得到了新解,老妪终于被给予“深深的崇敬”。
播放暂停
进入全屏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请刷新试试
网络上批判康震老师的文章很多,由于对古典诗文的敬畏,对诗圣杜甫的敬仰,对中学老师教授的敬重,还有对康震老师的尊敬,我就不在这里表达个人意见了,仁者见仁。 这里想追溯一下康震老师关于《石壕吏》的新解,其实是由来已久的,最早应该出现在2016年7月16日至7月18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的“中国校长创新与发展大会”上,上面视频康震老师后面的背景已经注明,说明这段视频这是出自这次会议。 豆丁网,2016年7月中国校长创新与发展大会PPT,txowon54上传于20160811
新浪新闻中心报道
康震老师将对于《石壕吏》的新解,惠及更多的听众,2018年4月20日冰城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体育馆,“新时代张扬传统文化 品鉴中国诗词之美”大型讲座上,康震老师给冰城人民带来了一场诗词盛宴。 公开报道的新闻内容是:“康震先从极富家国情怀的诗人杜甫讲起。‘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一首有着现实主义情怀的诗作《石壕吏》,在康震通俗易懂的讲解中,颇具故事性与趣味性。” 当时讲座未有视频及音频流出,新闻稿对康震老师的讲解描述甚少,具体讲座内容朋友们可以据此略知一二。 哈尔滨新闻网,康震:腹有诗书气自华,20180423
网友晒出的入场券
东北林业大学官网对此报道
康震老师将对于《石壕吏》的新解,文字部分也有出现,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 在2020年4月21日发文《三吏三别 心忧黎庶 | 康震讲诗圣杜甫》,是康震老师详细的文字解读,今节录如下,朋友们可以从中了解康震老师精彩的解释。 乾元二年(759)正月,安禄山已经死去两年,他的儿子安庆绪据守邺城(今河北临漳)以南,军队驻扎在相州(今河南安阳)以北。唐军统帅郭子仪率领九路节度使兵马前来攻打,安庆绪的同伙史思明前来相救,唐军与叛军在相州摆开阵势。两军交战之中,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两面的军队都不得不溃退,在此过程中郭子仪的军队损失惨重,原有战马万匹,现在只剩下三千匹,车仗辎重原来有十万,现在全部损失了,被迫退守河阳,即黄河北岸的河南孟县。这次战役的失败不仅与自然灾害有关,与用人也有很大关系,紧急拢合起的九路节度使,虽然都是来攻打安庆绪统领的安史叛军,但多少又都有着自己的算盘,根本谈不上什么同心协力,所以遇到一点问题,马上就溃不成军。 溃散中,一些军士乘机劫掠百姓,刚刚遭受了叛军铁蹄蹂躏的百姓又受到了官兵的伤害。这个时候,正是杜甫离开洛阳返回华州的时期。一路上,诗人目睹了战争致使民生凋敝的残酷现实,看到了遭到战乱之苦的百姓的颠沛流离。他一方面更加痛恨安史叛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认识到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从而对广大人民寄予了更深刻的同情,同时他又希望民众一起投入到平叛战争之中。 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杜甫写出了光照千古的“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两组诗在反映人民苦难的同时,也从广大人民勇于承担国难所表现出的坚毅中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 这首诗写了杜甫亲眼所见的一个故事:诗人晚上投宿在石壕村,突然听到有官吏前来敲门要捉人,足见当时战势的紧急和官军的蛮横。老头儿一翻墙就没影儿了,而由老太太开门应付。听见官吏暴喝一声,这个老太太便伤心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起家中的情况: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参加邺城战役了,邺城的战斗非常酷烈,其中一个儿子写信说两个兄弟都刚刚在战争中死了。这实际上已经违反了唐朝的征兵制度,一般是三男出一男,就不能再征了,可是在国家特殊时期这家的三个儿子都已经上了前线,而且两个已经阵亡。对于老太太来说,活的人只不过是苟且偷生,死的人现在就不想了,就当这个儿子没有出生过。现在家中已经没有别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这是家中唯一留下的骨血,而孩子的妈妈现在也无法出来见人,因为生活实在太窘迫了,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太太接着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再征一个人去军队,我愿意连夜跟着你们去,第二天早晨还来得及给河阳的军队做早饭。夜渐渐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一切又恢复了寂静,却隐隐听到幽幽咽咽的哭泣声。第二天一大早,诗人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了。而谁又能保证,下次官吏再来捉丁的时候,老翁能幸免? 这首诗的主题非常复杂,事情发生在郭子仪的军队在邺城之战中退守洛阳之后,局势极其危险。洛阳是唐王朝的东都,倘若失守,帝都长安也就面临着再次沦陷的危机。郭子仪并不愿意连夜派官兵四处捉人,但对于一个统领军队的将军来说,他必须尽一切可能保住唐王朝的都城不受侵犯。作为老太太,她也应该非常清楚国家所面临的困境,三个儿子中两个都死了,仅存的一个儿子生死未卜,但是,她依然愿意跟官吏走,早上还能给军队做早饭,这显然也是出于国家的大义。老头儿之所以爬墙跑了,是因为家中还得留下一个人来照顾小孙子和儿媳妇,因为一旦去前线很可能就回不来了,留下个男人能够更好地照顾家里。 后人在评此诗时,常常称赞这个老太太有丈夫气,而“老翁逾墙走”肯定是他们早就商量好的,对于战争、对于家庭的未来他们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创作此诗时沉痛而矛盾的心情,他一方面同情老百姓在战争中的生离死别,另一方面又觉得老百姓应当急国家之难,对勇于投入战争的老太太给予了深深的崇敬。 截图来自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2020-04-21
上面引用的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发布的文章,在其发布的文后有注:选自《康震讲诗圣杜甫》。 这里找来中学课本上的阅读文章《石壕吏》,文下有注1注本文选自《杜诗详注》,清代的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这样评论,“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清代文人的抨击立场今天看来是不是没有了新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康震老师的解释可谓颇有新意,中学语文老师们对于《石壕吏》强调的是官吏借征兵的名义扰乱人民,男女老幼被抓去服役,反映了唐代人民在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下家破人亡的痛苦,不知道中学老师们听到或者看到康震老师的新解,作何感想?是否有必要召回中学生重新解释一番? “人生自有诗意”,这句话康震老师常说,但是诗中的诗意是否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千百年来文人的研究解说的诗意能否达成一致?如若今人都如此新解,恐怕宋朝的秦宰相也要爬起来排队追求一份新解吧。
收藏
举报
9 条评论
写下您的评论...评论
- 茶为禅意3天前
也许有一天,有专家会重新解读出刘禅的“何不食肉糜”的“正能量”。 回复 ⋅ 1条回复1
- 咬青山3天前
康老师的解读可能更接近杜甫的心情吧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回复0
- 心似镜湖过清风13天前
抓壮丁 回复 ⋅ 1条回复0
- 杨宁2034406513天前
见仁见智 回复0
- 东土之韵3天前
也能看到开元盛世到天宝年的繁荣,人丁兴旺三男家中,并且有娶妻,有孙。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