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导演模仿西方反战电影探讨人性,并不符合现实原创文史十三处2021-04-04 18:50:01
中国一些新晋中青年导演,喜欢在战争中探讨人性,从08年冯小刚的《集结号》到09年陆川的《南京·南京》,远一些的就是97年冯小宁的《红河谷》等等,这几个都是较为经典的电影,可以说代表了国内相关领域一流的制作水准。 在充满杀戮的战场上,寻找人性的光辉,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表现手法。这一思维是跟着美国人学的。当年美国人在越战中频频失利,导致伤亡惨重,给越南人民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于是美国国内出现了厌战、反战的情绪。 反对战争的同时,也引起了对战争本质意义的反思。这些思想表现在了影视及文学作品中。比如1986年上映的《野战排》,那是经典中的经典,甚至可以用伟大来形容。
电影真实描绘了战争的疯狂与混乱,深刻表现了一个人在战争中逐步丧失理智的过程。电影表达的重点,其实也不是对越南人的愧疚,而是在越南战争中那些留下心理创伤的'美国大兵",他们反战,终究还是因为自己收到了伤害。 众所周知,中国文艺工作者,对西方文化思想一直都是崇仰的心态,电影思想内核好差的标准,仿佛在于对西方影视作品模仿得像不像。 西方从自己大兵的角度,描写主角看到被侵略的那一方被炸得满目疮痍,横尸遍野时所表现的难过与悲伤,继而无法接受残酷的战争现实,最后再来一次自身的救赎,大概这么一个套路。
我们与之相仿的就是一部鲜为人知的抗战电影《南京·南京》。这是一部少有的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电影的开创之处在于,他不再局限于我方正义而艰苦的斗争视角,而是中日双方做了平衡。 电影大致有这么几个模块,中国军民抵抗,中国军民被屠杀,日本军士强奸妇女,日本军官角川在吐沙后不断地反思与自责。他在最后挽救了两名中国人,作为自己罪恶的救赎,然后选择开枪结束自己的痛苦。 战争所表达的思想内核,大致就是人都有好人和坏人,只是"战争"让我们都泯灭了人性。这是反战的电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侵略电影。电影无论是场面还是内容都让人印象深刻,但总让人有一种不太舒服的感觉。电影在国际上获奖连连,而在中国却有些沉寂,原因大概也是如此。
电影没有刻意地宣扬仇恨,看起来是那么的伟大光明。这和前几天阎连科在美国的获奖感言,有异曲同工之处。我相信阎连科并不是赞扬日本人有爱心,他是想表达,在残酷的战争下,双方群体中仍然有人在保留一丝人性中爱的光辉。 只是!只是!我们在模仿西方中,恐怕代错了角色。许多中国人并不喜欢这部电影,并不是像人说的,"心胸狭隘,极端好战"。而是因为我们是二战最大的受害者,我们有三千五百万同胞因此受难。 就像电视剧《血色湘西》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从未对日本犯下过无端之罪,在我们发达时,也从未想着去消灭落后的民族。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什么?起码不是反思因为抵抗造成了多大的伤亡吧。
播放暂停
进入全屏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请刷新试试
美国人可以这样想,他们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体现对敌方的仁慈与悲悯。那是因为他们是侵略者,他们是强者,他们是非正义的一方,而且他们失败了。如果朝鲜战争的失利,让美国人民还以为只是次意外,是苏联人给对手的支持导致的结果的话,那么数十年的越南战争,让美国人彻底醒悟,自己并非天下无敌。 越南战场上,美国人除了核弹以外,几乎所有的手段全使用了。他们用无数炸弹给越南犁地,再用燃烧弹,给狭窄的越南国土过一遍火,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在雨林里活下来,于是他们用"橙剂"企图将整个越南雨林变"秃"。
这种泯灭人性的行为,给当地带来了持久的灾难。大量的新生婴儿因此变得畸形,终生受尽折磨。但即便如此,英勇的越南人民还是给予了美军五万八千多人阵亡,三十多万人受伤的代价,美国人失败了,而且损失惨重,所以他们开始反思。 但我们不同,我们中国自1840年以来,一直都是被侵略者,是弱者。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站在侵略者的角度,去体会他们在烧杀抢掠中所表现出的那点微弱人性。况且战争本就是泯灭人性的行为,又有多少人性可谈呢? 就以日本侵华战争为例,日本侵略军在中华大地实行三光政策,无数同胞因此罹难。南京大屠杀更是震人心魄,念之悲痛至极。这时候,我们作为受害者,所思所想当然是予以谴责与反击,同时反思自己,力求避免再遭此厄运。而不是想着站在对手的角度,替他们探寻刺刀下那点仅存的人性,我们没这个义务,也没这个必要。 近代史上的帝国主义侵略者,他们无不想生啖我血肉,奴役我人民。你说他们有人性,他们反思侵略了吗?他们对中国人民有过一丝的歉疚吗?他们至今都没有。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从来没有过一次正式承认与道歉。我们又何必故作慷慨,大发慈悲原谅他人呢?
英国人一直在否认鸦片战争的罪恶,他们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把战争之罪转嫁给中国。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这一观点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西方虚伪与双标的典型表现。
鸦片走私本来就是英国人受不了中英之间正规贸易的巨大逆差,从而使用毒品来挽回流失的白银的一种下作手段。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量中国人吸食上瘾,消磨了人的精神斗志,侵蚀人的肉体,因此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以鸦片走私贸易进行的非对称性贸易战,也算自由正义吗? 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也说过:"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他们、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所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中国近代史》
事实上,帝国主义缺乏人性,也缺乏道义,他们并不正义。正所谓"一个人缺什么,就喜欢炫耀什么",他们缺乏人性,所以喜欢到处"探讨人性";缺乏道义,所以喜欢道德绑架;行事苟且者,最喜欢假装正义。
他们能够充分地在战争中探讨人性,是因为他们充满了缺乏人性的素材。自十字军东征到三角贸易,再到消失的印第安人,所到之处罪恶丛生,例子太多太多了。正所谓"有善必有恶",因为善恶是相对而生的,他们探讨人性,不过是几百年来罪恶历史的现实反思,是最终胜利之后的一丝恻隐之心罢了。 不信你看现在,你若动他的奶酪,将其剥削的利益分一些给第三世界,他立马就不答应,蛮横无理、卑鄙双标之态,暴露无遗。反战电影拍得再好有什么用呢?除了麻痹一些东方世界伪精英外,并无太多现实意义,这世界依然是丛林法则。
无论是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朝鲜战争,近代以来,我国进行的一系列对外战事,都是基于反压迫、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作为受害方,遭受了深刻的灾难与巨大的悲痛。 我们是要反思战争,但实在无需站在敌方视角故作深沉与理性,无论是《南京·南京》还是《红河谷》,就电影本身而言,是个好电影,但既然是站在民族反侵略斗争的角度,这种叙事手法与角度,就不太合理了。
他们毕竟是来侵略我们的,是来从精神到肉体消灭我们的,并不是一时犯糊涂或者被迫不得已发动的战争。因此从他们的角度,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对异族的悲悯,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更多的只是文化人内心天真浪漫的幻想罢了。 可以说,导演以及编剧,是个优秀的创作者,但似乎并不深谙政治和历史,也没能体会"民族"的本质。这也是中国文艺工作者的一个通病,说来真让人疑惑,文化工作者,不说个个学富五车,起码见多识广,难道他们真的看不透,民族之间竞争的本质吗?
收藏
举报
258 条评论
写下您的评论...评论
- 文史十三处9天前
欢迎讨论转发,喜欢的关注我呀。 回复 ⋅ 14条回复117
- 唯心读书9天前
入木三分,说的非常正确,受害者寻找加害者的人性,这他妈是斯德摩尔吧 回复 ⋅ 10条回复683
- 搬运工小张9天前
再过两代人,那些精神美西方人都不在了,占据不了思想的主阵地,就是拨乱反正的时刻。 回复 ⋅ 5条回复290
- 东方已晓9天前
说句实话,中国的电影要赶上人家的水准还有很大的距离。 为什么?因为现在这帮人搞的艺术已经如同夹生饭,必须重起炉灶了。 回复 ⋅ 4条回复63
- 粤客老黄8天前
作为受害者,忽略敌人99.99%的残忍,却为敌人0.01%的人性而感动,不是有病吗?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3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