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知识:同义词(三)闲读与苦读2020-08-17 10:00:28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文言里有很多的同义词。说是“同义”,其实它们常常并不相等,或者含义有细微差别,或者用法有所不同。 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常用词,对于阅读文言文是必要的。但是,只有弄清了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些词。还有一些词,意义虽不相同,但是相关。下边每一组的几个词,意义都是相同、相近或相关的: 8.移、迁、徙;拜、贬、谪、斥 “移”是迁移、移动,如“移民、移山”。“迁、徙”也表示迁移、移动,和“移”同义。不同的是:“迁、徙”除了表示人或物处所的移动以外,还常用来表示官职的变动。表示官职变动,“迁、徙”又有区别:“迁官”是升官,“徙官”是平调或降职。“迁”也用于降职,不过那通常要说“左迁”(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下)。 “迁”表示升迁,和“拜”容易相混。其实,“拜”和“迁”不同:“迁”是由低一级官吏提升为高一级官吏,“拜”是授予某种官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汉安帝常听说张衡善于术数之学),公车特征(派公家的专车特意召请),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从无官职到做“郎中”用“拜”,从“郎中”提升为“太史令”用“迁”,“拜”和“迁”分得很清楚。
“徙”表示降职,和“贬、谪、斥”容易相混。其实,“贬、谪、斥”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徙”不同:“贬”是降职、贬官,如“又例贬永州司马”(韩愈:《柳子厚墓志》);“谪”是降职并外放,如“谪居卧病浔阳城”(白居易:《琵琶行》);“斥”是屏弃、不用,例如柳宗元《封建论》:“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9.路、道、涂(途)、径、蹊、阡、陌 “路、道、涂(途)”是大道,可以通车:“路”容三轨,“道”容二轨,“涂(途)”容一轨。 “径、蹊”不能通车,是小路:“径”是直而近的小路(今有双音词“捷径”),“蹊”是人们践踏而成的小路。“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文心雕龙·情采》,很好地说明了“蹊”是怎样形成的。 “阡、陌”特指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阡、陌”也泛指一般道路,如“越陌度阡”(曹操:《短歌行》),是说“远道而来”。 10.行、步、徒、趋、走、奔、亡 “行”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走、走路,和步“徒、趋”成为同义词。它们之间的差别是:“行”表示一般的走、走路,如“过王而行”——在王面前走过;“步”特指慢慢地走,如“乃自强步”——却自己勉强走动走动;“徒”强调不凭借任何交通工具,如“舍车而徒”(《周易·贲》);“趋”特指小步快走,如“入而徐趋”。 “走”和“奔”不是现代意义的“走”,而是跑、拼命跑、逃跑。柳宗元《捕蛇者说》:“永之人争奔走焉”,“奔走”连用,它们是同义词。“奔”又特指出逃到别国避难,如晋公子重耳遭难“奔狄”。在这个意义上,“奔”跟“走”不同(“走”无此义),而和“亡”同义。 “亡”是逃跑,又特指出逃避难。《史记·屈原列传》:“怀王怒,不听,亡走赵”,“亡走赵”即“逃跑到赵国”。
11.去、逝、往、徂、赴、之、如、适、诣 “去、逝”都表示离开,但“逝”是“一去不复返”的意思,和“去”不同。“往、徂、赴”也表示离开原地,但它们不同于“去”和“逝”:“去齐(离开齐国)、逝世”,“去、逝”没有目的地,“往、徂、赴”却必有明确的目的地。例如:“欣然规往”——高兴地计划去桃花源,“我徂东山”——我远征到东山,“赴汤蹈火”(成语),“往、徂、赴”的目的地是很明确的。
“往、徂、赴”同义,但也有区别:“徂、赴”能带宾语,“往”字不能,“我徂东山”不得说“我往东山”;而且“赴”也不是一般的“往”,而是常常特指奔向险境。 “之、如、适”不是一般的离开,而是表示“到(某地)去”。在这个意义上,“之、如、适”没有什么区别,“之赵”也可以说“如赵、适赵”。 “诣”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和前边几个词都不同。例如:“吏二缚一人诣王”、“诣太守,说如此”。 12.视、望、见、眺、瞻、观、察、相 文言里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很多。“视”表示一般的看,“望”是向远处看。《左传·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视”和“望”区分得很清楚。 “见”表示已经看见,和“视”只表示“看”不同,因此可以说“视而不见”。“眺、瞻”也是向远处看,但它们和“望”不同:“眺”的对象一般是风景,如“举目眺岖嵚”;“瞻”是向远处、向高处看,后代有双音词“瞻仰”。 “观、察、相”都是细看,但也各有其特点:“观”是有目的地细看,“察”是观察了解,如“明察秋毫”(成语);“相”是审查辨别,如“相机行事”(成语)。此外,“眄”是斜着眼看,“示”是给人看,“顾”是回头看,等等。 未完待续……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