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教育 2018-11-08 19:47:00
导言:“文学圈教学法”是一种适应于现在要求学生海量阅读理论的阅读教学法,可以避免单篇课文教学中的浅层次阅读,高知识传授低文学感染,那具体怎么实施呢?美国教师教你用文学圈教学法触发海量阅读!

一个偶然的发现
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式,文学圈(LiteratureCir-cle)最早的发现者是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城的一名小学教师卡伦史密斯,1982年,卡伦史密斯一次偶然机会在教室内落下了一批阅读书目,这些书目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争相阅读,发表看法,甚至自发组成讨论小组,在以后的期末考试中,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这些学生的阅读成绩大幅度得到了提高。而卡伦史密斯所教班级的这种阅读经验,被本校教师大力推广。卡伦史密斯所发现的这种由学生自发组织的阅读活动便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文学圈的雏形。

“文学圈”教学法的理论成型
文学圈是以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暂时性的弹性阅读小组,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并阅读同样的故事、诗歌、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在完成独立阅读之后,小组共同决定要讨论的内容。成员根据自己在小组中特定的角色和职责为下一轮将要举行的讨论会做准备,按照各自分配的角色,设计阅读作业纸,准备讨论时的问题提纲。在讨论会上,成员根据自己先前准备好的问题提纲与教师和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讨论,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阅读小组完成一部书的讨论之后,成员会以恰当的方式,集中而创新地展示、交流作品中的精彩部分,这样有利于同更多的团体成员交流和共享阅读的快乐和惊喜。最后,完成讨论的小组之间进行必要的成员交换选择更多的阅读材料,组成新的文学圈,展开新的一轮阅读与讨论。
——1994年,哈维丹尼尔斯《文学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室里的声音和选择》
“回忆鲁迅先生”主题文学圈阅读新尝试

Step1:选择多种多样的文本
《巴金:回忆鲁迅先生》《郁达夫:怀念鲁迅》《内山完造:我的朋友鲁迅》《周海婴:父亲那么老了,我还那么小》
①将学生划分成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
②有条件的话准备比小组数量多的文本,供孩子选择; ③为了让更多孩子有选择,在文本的类型上、难度上要有所区分; ④在班级文学圈开展时,可以让每一组选择不同的文本,也可以在初期时全班先共读一个文本。 Step2:在单文阅读中变成专家
①老师会发布一系列任务,这些问题涉及的思维类型、难度也有所区别。例如,有的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有的是提炼结构图,有的是对任务进行评价等等; ②每个孩子自主选取一个任务,但要求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各不相同; ③在交流环节,每个孩子在组内说说自己的观点(围绕自己的任务); 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去回应别人的观点; ⑤小组成员均成为了小组阅读这一文本的专家。 
Step3:在群文中丰富认知(简单版)

①教师拟定一个主题,例如“朋友”;
②每一组的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文章数>学生数);
③具体流程:
a.说说对“朋友”的看法;
b.阅读故事(独立阅读,伙伴阅读);
c.增添对“朋友”的概念;
d.整理故事内容;
e.说故事给组内成员听;
f.边听故事边增添自己对“朋友”的概念;
g.小组讨论并整理一份关于“朋友”的概念图或者文字;
h.展示并分享说明;
i.延伸。
Step3:在交流讨论中丰富认知(高阶版)

上面的表格中,设计到了三本书,分别是《黑珍珠》《屋顶上的小孩》《人间有晴天》,又涉及到了三个关键词的任务,包括“观点”“象征”“寻旅”,中间的字母则是学生的编号,实际上这就是群书阅读的一种形式。
a.小组内阅读同一本书,有相同的任务,例如A1,A2,A3; b.读相同书不同任务的学生坐在一起交流,例如A1,A14,A26; c.说出故事,从不同任务角度阐释; 这个时候,读同一本书的学生,不仅对于自己的任务有了深刻了解,还从读同一本书的其它角度重新理解了这本书。 d.相同任务不同书的学生坐在一起交流,例如A1,B1,C1; e.组内围绕任务进行讨论; 此时,虽然学生阅读的是不同的书目,但是因为关注点相同,所以又会对这个关键词任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f.制作海报,阐述对任务的深入研究; g.发表会(轮流发表)。 《边城》文学圈教学法实践效应
为了检测文学圈教学法在的学生深度阅读力塑造中的作用,我们开展了以《边城》为例的文学圈教学法。
《边城》作为一本爱情小说,写了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与淳朴美丽的船夫的孙女翠翠之间的“三角恋”故事,文本的艺术之美在于其爱情主题的纯粹诗意,湘西风情的人文之美,如果是讲授型阅读教学,则会从人物形象入手,最终落脚到小说的人性之美。到底哪种方法能让学生更好的体悟呢?
在《边城》文学圈教学法中,学生先从图书馆集体借阅《边城》,形成阅读小组,书写每日阅读日志,然后由学生自发形成阅读任务(例如:文艺指路人,连接天使,修辞奇才,形象申通和文本神探等角色),或者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问题讨论清单”。
在两个班级分别采用讲授型和文学圈阅读教学法,再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检测,发现经过文学圈阅读教学法指导的学生,不论是思维导图的多样性,还是同一思维维度的深度上,文学圈教学法完胜。
“文学圈”教学法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老师,不妨放下单篇课文的教学,大胆开展整本书阅读,多篇文本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之旅。
作为家长,如果真的想让孩子多多阅读,不妨在家庭开展一个文学圈活动,每个人都拿同一主题下的不同书本交叉探讨,相信您卓远的见识会不断引领孩子成本。而且,文学圈在孩子的人格教育上也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觉得孩子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妨跟他一起看看《渴望生活——梵高传》《苏东坡传》,觉得孩子不懂当下的生活,不妨看看《皮囊》《这些人那些事》(吴念真),好过讲道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