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校史校庆乱象:武汉大学从70周年到百年庆,你猜隔了几年原创2021-09-24 19:35·齐文刀说
你见过一个人,刚刚过完30岁生日,没几年,突然庆祝60大寿的吗?
话说在1993年,曾经办过70大寿的武汉大学,突然跳过80、90周年庆,隆重举办了建校100周年庆典,一夜之间成为了“百年老店”,这是怎么回事呢?
更奇怪的是,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天津大学,却因此大光其火,专门上书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质疑和异议,这又是闹哪套呢?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全国规划设立了6所高等师范学校,分别是:
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到了1920年代,国内兴起一股高师院校改制为综合性大学的风潮,上面的6所高等师范学校,或合并、或升格、或改制,渊源流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今天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前身)、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
这其中,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1924年正式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当年9月就二次改名,成为国立武昌大学,直到1928年,又辗转改组为“国立武汉大学”。
这一路走来,并非转制或重组,而是直系传承的关系,所以虽然“武汉大学”这个名号是1928年才有的,但校史,却可以一直追溯到1913年成立的武昌高师。
因此,1983年武汉大学毫无争议地举办了70周年校庆,而在1992年之前,也是毫无争议地以1913年作为校史起点的渊源。
但就是在1992年,风云突变,武大方面突然发掘了新的历史渊源,将校史大跨度追到了1893年。
话说1893年11月29日,洋务派领袖、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向光绪皇帝上奏,要求在辖区内建立新式学堂,光绪帝随即准奏。这些拿到“批文”的新式学堂,就包括后来开办在武昌的“自强学堂”,它也许不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但却是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建并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张之洞
自强学堂最初的校址在武昌三佛阁大朝街,也就是今天武汉31中校园内,到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校址迁到了武汉东厂口。但世事维艰,因为资金问题,1911年方言学堂停办,师生四散而去。
再说回1913年,国府教育部不是要筹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吗?时任湖北都督黎元洪给新校选址,看到原方言学堂所在的东厂口,北靠蛇山、南有长湖,环境优雅风景宜人,是个读书修习的好去处,于是就把高师校址定在这里。原方言学堂还有一部分图书设备和闲散师资,也就一并延用了。
如今武汉大学寻根溯源,追到1893年11月29日,也就是光绪皇帝准奏张之洞成立自强学堂的日子,定为了自己的校庆日。
那么,这样算到底对不对呢?
其实武大单方面说了也不算,便把自己准备在1993年改办“百年校庆”的事,提前上报给了当时的国家教委。这在那个年代可是新鲜事,教委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审批大学校史和校庆之类的事宜,于是回复武大方面,对于此次改修校史的问题不做审批,请学校方面自己组织专家,论证一下。
这么一来,其实结果也就算内定了——谁还能辛苦张罗一场,自己把自己给否了呢?
不过,这个强扭的瓜在高校圈争议很大,是一定的了,都是文化人,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是门清。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学界的泰斗、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也受邀参加了论证,因为顾及主家的面子,虽然有异议,说得却很委婉:
只要在第一手资料或武昌高师15年间的其它资料中,有提到与此前的湖北方言学堂有继承关系,武汉大学校史起算时间上延至1893年的论证便可以成立。
你品,你仔细品——
“只要……有,便……成立”,那么反过来说,要是没有第一手资料呢?
那这个事,就不成立吧?
至于武大方面出具的材料,是不是令人信服?
那就不好明说了。
挑开面皮,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天津大学。
道理也很简单,这个事动了天大的奶酪。
在此之前,天津大学一直将盛宣怀奏请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的1895年,定为校史渊源,至今,“北洋(中英文)”、“1895”,也还标在天津大学的校徽上。
照此说来,天津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原本当在高教圈里独占鳌头、名见经传,不料武汉大学临时改家谱,冲到了1893,领先两个身位,把天大的桂冠摘走了。
为此,天津大学第一时间上书国家教委,提出:
武汉大学突然宣布庆祝百年校庆的做法,
实在令人迷惑不解和无法接受。
无奈木已成舟,岁数已经加上去了,就算旁观者“无法接受”,但当局者,总不能再减回来吧?
武汉大学倒也略显“谦让”,外宣没说自己是中国最早的大学,而是这样表述——全国著名大学中第一所举办百年校庆的高校——逻辑甚是严密,外人还真挑不出毛病来。
反倒是武汉大学自己人里,有一些直言不讳者,例如武汉大学前校长、著名化学家刘道玉先生就表示,把武大建校时间追溯到1893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满足了某些人争当中国大学第一把交椅的虚荣心而已。
刘道玉先生
也不知金刚怒目的天津大学方面,闻听此言,心中作何感想?
那么这个事就又绕回来了,武大改校史的小动作,假如抛开功利因素,纯从学术上讲,到底该不该判定?
二十年前,也就是本世纪初,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专门组织过相关专家,就高校校史认定原则和标准的课题,进行了立项研究。
历史学家、高等教育专家刘海峰教授作为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提出了几条重要的原则,比如说:
考察关键因素原则——
教师、学生、培养目标(包括学校性质和办学层次)是学校的核心因素,判断两所学校之间是否有继承关系,严格意义上讲,应该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学校性质、办学层次这四个关键因素的承接关系。
那么这些因素又怎么判定呢?
这又牵扯一个整体继承原则。
比如说“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吧,刘海峰教授在研究报告里是这样解释的——
原高等学校的系科和人员……达到新设高校师生一半以上,也就是占新建高校人员的多数的,应该可以追溯原高等学校的建校时间。
若只是少量系科从另一高校迁转过来,就很难认同将另一学校的创办时间作为这一学校的建校时间。
当然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也就是这个学校,在主观上,是否认为与早先学校有继承关系,愿不愿意追溯这段历史?
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如果深挖的话,其实校史可以一直上溯到1924年创建、号称“东方哥伦比亚”的大夏大学,但到目前为止,校方仍然以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命名组建的1951年,作为校史渊源和校庆起点。
至于关键因素以外的指标,例如校址、校舍、校名等等,其实都是次要因素。
论校名,比如现在的安徽大学,其实是原来的合肥大学,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反而和民国时期的国立安徽大学渊源更深厚。
论校址,比如刘家住了几十代的祖屋,某天卖给张家,张家住进去,家具和装修都照旧,但肯定也不能拜刘家的祖先。
从这些因素上看,单凭武昌高师占了方言学堂(原自强学堂)的校舍,沿用了学堂的一部分图书资料和师资,就承认一段校史继承关系,显然不能服众。
对此,刘海峰在论文中有一句评论——
1993年个别大学牵强附会将校史往前延伸举行百年校庆
这里的“个别大学”,到底指的是谁?
这段校史,又是不是真的“牵强附会”呢?
那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