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娘炮”泛滥的辩论日益激烈。新华社发表社论“娘炮”之风当休矣,从多个方面阐释了当前“娘炮”之风盛行对于社会的危害,指出“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而早在一千年前的北宋著名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已经认识到了“娘炮”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巨大危害。
欧阳修的名作《伶官传序》以后唐庄宗的人生悲剧为主要内容,阐释了后唐在庄宗的带领下由盛转衰的过程,其由盛转衰并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庄宗崇信伶人。
后唐庄宗自幼喜欢演戏,还喜欢听曲,身边有很多伶人,庄宗十分崇信他们,对他们委以重任,而对比今天的“娘炮”现象,我们能发现“娘炮”影响的都是小孩子,而这些小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像庄宗一样,从小沉迷于“娘炮”式的审美,丧失了奋发向上的朝气,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他们真的能接过民族复兴的大旗吗?欢迎关注:智超观古今,小编会一直为你带来优质原创文章。
当时庄宗崇信的伶人周被梁国所得。庄宗灭梁进入汴州那天,周前来拜见,庄宗十分高兴,赐给他金帛,周和庄宗说自己之所以没有被杀,都是因为伶官王俊和褚德源的帮助,请天子好好答谢他们两人,庄宗当场答应,郭崇韬认为此举不妥,应该先封赏作战有功的将士,而庄宗不听,坚持先封二人为刺史。从这件事来看庄总对于伶官的重新和偏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为一个皇帝,竟然分不清孰轻孰重。
而今天的那些“娘炮”的粉丝和效仿者对于“娘炮”偶像也是迷之追随,如果是只是女孩也还好,但很多男性深陷其中,特别是小男孩,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就不得不警觉了。而与此同时很多年轻的男孩、学生对于中国的民族英雄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还有高中生不知道建军节是哪天,这是何其可怕的现象。这和庄宗的重伶人、轻军士的做法在本质上并无差别。面对这样的现象,难道不应该制止“娘炮”歪风进一步扩散吗?
庄宗不仅大肆封赏伶人,还对伶人委以实权和重任,让他崇信的伶人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小人掌管兵权,景进是替庄总打探消息的,经常颠倒黑白、搬弄是非。搞得国家一片乌烟瘴气。史彦琼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手握重兵,但拒不发兵,导致兵变进一步扩大。那个演杂剧的郭从谦作为执掌庄宗亲兵的首领,极其阴险狡诈,在庄宗最困难的时候起兵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庄宗的一生就是被伶人毁了的一生。他不分忠奸、不辨黑白,为伶人是用,最后落得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而今天有些“娘炮”脑残粉有可能把偶像当成了比亲爹亲妈还重要的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娘炮”偶像说什么都是对的,不能接受任何不同意见,还自己亲身实践,在行为举止上像“娘炮”看齐,我还是那句话,如果是女孩,大可不必过分解读,但脑残粉里男孩的比例也不低,这就值得警惕,如果男孩也都一味地像“娘炮”看齐,那么少年娘则国娘恐怕真的就要成为现实了。
新华社在社论里认为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而这显然是一种不太正常的行为,很多青少年对韩流中的“娘炮”趋之若鹜,整天沉迷其中,既导致自己的审美观发生了扭曲,还荒废了学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娘炮”文化的进一步泛滥所带来的危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庄宗宠信伶人亡国的教训今天读来依然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和现实意义。面对青少年沉迷于“娘炮”文化而不能自拔的现象,遏制“娘炮”显然应该在全社会成为共识,我这里用伶人不是针对演员这个群体,而只是针对少数“娘炮”,众所周知演员中也有很多人用自己精湛的演技为人们带来了优质的精神食粮,其中不乏对青少年发挥积极影响的荧屏硬汉和有为青年形象,其实古代的伶人也不都是小人,也有为国分忧的贤良,只不过庄宗所崇信的伶人基本都是小人,对比今天少数的“娘炮”误导了青少年,青少年如果喜欢符合大众审美和散发积极向上观念的偶像,小编倒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时代在变,但有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是会发挥着永恒的价值的,如今“娘炮”大有泛滥之势,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抵制“娘炮”理应从青少年开始抓。希望欧阳修老先生的担心能引起今天大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