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查看: 486|回复: 0
收起左侧

[阅读理解] 散文阅读(客观题型)技巧总结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巴西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7 名

发帖:NO. 19 名

在线:NO. 3 名

凤舞九天 发表于 2022-1-5 14: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巴西
来自- 巴西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散文阅读(客观题型)技巧总结2021-12-21 08:37·老谢语文堂


(一)文体知识

从体裁分类上看,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生动、优美、凝练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带有写景、状物、叙事、记人、说理性质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散文具有纪实性强、取材广泛、形式灵活、语言优美、形散神聚的特点。

从内容分类上看,散文可以分为三类。

1.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类侧重描写景物,抓住景物特征,抒发作者的真实感受、认识看法等;状物类则侧重描摹刻画具体事物,托物言志或托物寄情。

2.写人叙事散文。写人类侧重记叙人物,利用一则事件或多则事件中表现人物性格、情感、观点等;叙事类则侧重记事,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或有始有终完整叙述一件事,或片段剪辑镜头式记叙。

3.文化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寓哲理于丰富的形象,形式灵活,文笔多样。

从艺术手法上看,可以从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四个方面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

1.文章或段落开头:①统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某种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过渡作用;②前后照应;③为下文作铺垫或引起下文(回答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3.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情感,深化主旨;②总结全文;③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揭示主旨;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结构严谨;⑤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4.题目在文中的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③点明话题或主题等。

其次,在表达方式方面,散文多用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四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叙述是散文重要的表达手段。材料的叙述顺序,关系到文章表情达意的效果,可分为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的目的在于通过鲜明的形象烘托某种氛围、刻画人物或事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或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抒情和议论往往结合在一起。抒情可以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体现写作意图。议论则可以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其三,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联想、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以小见大、铺垫照应、设置悬念等。

其四,散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等。比喻的作用在于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特征,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拟人是赋予物以人的情态和感情,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排比能使内容更加突出,增强气势。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突出、更鲜明。夸张可以增强表现力。反复通过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使写景抒情感染力更强。

(二)阅读方法

情感是散文的灵魂,语言是散文思想内容的重要载体。阅读散文,可以从语言入手,进而领悟散文中景、物、人、事的丰富内涵,读懂作者在文本中所要抒发的对生命、生活、社会、人类等的独特感受和情感态度。当然,考场阅读与平时的细读慢赏有所不同,它要求考生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关注关键位置,快速把握思想内容。

快速阅读首先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段首、段尾,或者直接表达作者感情观点倾向的和句子,并及时圈画标记,以求第一时间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写作对象、主要情感观点倾向、写作缘由、写作目的等。散文是一种类似于诗歌、以抒情言志为主的文体,主要通过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人、事等多种意象,形成独特而丰富的意境,进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往往善于联想和想象,突破意象本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文章的意境。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时,既要立足意象自身,又要不局限于意象,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充分理解作者蕴含在文章内容之中的丰富内涵。

2.关注布局谋篇,快速明确艺术手法。
散文写什么景、状什么物、写什么人、什么事、选择什么角度或截取哪一部分、如何安排写作内容,都是由作者的主观情感支配的,不是客观景物的如实记录或者客观说明。阅读时要注意文章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材料的详略取舍,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以及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散文是一种可记叙,可描写,可说明,可抒情,可议论的文体,高考选文中的文本通常是几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阅读时要注意区分。因为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所以,考生还要注意挖掘段落与段落、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客观题设误角度
设误类型
错点设置
辨析方法
推理错误
选项故意摘取原文语段,违背原文推理过程,得出与原文内容相反的结论。
仔细阅读原文,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结论性句子的上下文。
曲解文意
选项故意误解或者忽视文中某些重要词语,导致选项与文章思想情感相悖。
对应原文语段,不要放过每一个词语,认真揣摩,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命题者的考查目的。
偏离主旨
对文章句段的分析只着眼于局部,忽视文章整体思想情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或过度拔高、矮化。
要关照全文,明确文章的思想情感,不可脱离原文,随意发挥,任意联想想象。
手法错误
从文章的表达方式、布局谋篇等方面故意错误解读文章艺术手法类型或者手法的表达效果、运用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极具迷惑性。
初读文章时,可以尝试运用“通过……表现……”的方式,明确文章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
混淆原因
故意忽视原文关于原因的重要语句,错误概括文中某种结果的缘由。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原文中表示原因的词语,如“因为”“由于”“所以”等,注意这些词语的位置和前后语句。



一、解题要领

通过客观题直接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考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查难度,但是由于考查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也往往具有比较大的迷惑性。

首先,从选项顺序上说,一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设置选项。题目中的选项往往是从文章局部切入,基本上按照文章段落的先后顺序排列,有的选文甚至标明段落序号,在选项中也会明确说明其对应的具体位置。在选项内容的设置上也往往是从文章主题、语言、布局谋篇等角度设置,前后选项之间形成的梯度不仅符合考生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也有助于考生迅速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其次,从阅读选项上说,要揣度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一定要明确阅读题考查的不是考生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而是对命题者命题意图的解读和回答。要以“忘我之心”读文,要以“有我之心”立足原文探究思考,千万不可先入为主,带着自己的观点态度主观否定某项,要将四个选项放在一起仔细比较,尤其要对不容易排除的选项要反复斟酌,选出错误最明显的选项。

最后,从比对文章的角度分析,要有整体的大局观。客观题错误项的设误点往往很小,阅读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每一个词语,将选项还原到原文对应位置,对文章内容进行的细部阅读。比对时,要有整体观照的大局意识,把选项中出现的词语放在全文中理解,在整体中观照细节,在细节中领悟整体。

二、典题导引

在比对过程中,一定要有原文意识和命题者意识,切忌天马行空,随意发挥,任意联想和想象。对于一些概括性强,无法对应具体段落的选项,要立足全文,认真分析。

比对推理

例1.

选项: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虽然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并不满足,认为这无助于人们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

原句: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本选项考查思想内容。作者认为“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应该从他的全部作品中展现,而不是仅仅在最优秀的作品中展现,但这并不代表作者否认收集最优秀的作品有助于人们了解这样的普希金,因此“认为这无助于……”推理错误。

例2.

选项: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原句: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本选项考查思想内容。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这一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推测他一定是离竹林很远,没能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选项结论与原文推理结果正好相反。

比对词语

例3.

选项: 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原句: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本选项考查思想内容。“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曲解文意,“有意”应该改为“自然”,原文说“甚至成全了我的创作”,可见作者打铁并不是为了文学创作;“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表述也不够准确,应该是对这些“寻常事物”的情感体验成全“我”的文学创作。

例4.

选项:文章开头运用“子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

原句: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本选项考查思想内容。联系下文“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可知“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理解有误,“蹀躞”一词表现了“我”寻找徽墨时的仔细、认真。

比对主旨

例5.

选项: 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原句: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本选项考查思想内容。“文章中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想表现的是建水城的繁华富庶以及独特的地域特色,全文旨在写建水城悠久的历史和长久不衰的生命力,而非“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选项解读偏离主旨。

例6.

选项: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费,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原句: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可见这是作者自嘲自己没有看上那名贵的牡丹油,却对瓶子感到惊艳,作者惊艳的对象是有线条之美的瓶子,而非对朋友所赠之物。选项理解与全文主旨偏离。

例7.

选项: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原句: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此选项立足全文,需要考生明确各段段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明确各个段表达方式上的特色,通读全文可知,本文没有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对乡村文化的眷恋”文中没有体现。

比对手法

例8.

选项: 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原句: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本选项考查艺术特色。“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文章并没有一味“铺叙”建水城,而是既有对历史的回味,也有对其现实的客观描写,同时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比如摘录的原句,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建水城的喜爱之情。

例9.

选项: 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韵味。

原句: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此项考查艺术手法的目的。“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错,结合原句可知,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赋》是想要表达线条可以定格美丽的瞬间,吐纳作者内心的块垒,而非“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

比对原因

例10.

选项:“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惋惜与不平。

原句: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不准确,原因应该是科技的迅猛发展。

五、随堂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小题。(2022届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流散

——重走西南联大西征之旅

夏榆

2020年10月30日,“重走西南联大之旅”开启,从长沙到昆明,当我们踏上当年的西征之途,体验昔日学子在国难之时漫长艰困的迁徙旅程,感念和激励在心头涌荡。能够进入历史之河,以一己之力体验先贤的甘苦和悲辛,勘察隐没时间云烟的遗迹,我以为是重要而珍贵的经历。

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迁滇。临大公布《修正学生赴滇入学之手续及路程》。师生分三路迁校,大约有800名师生,其中一路是师生组织成湘黔滇旅行团,穿越湘西、贵州和滇东北,徒步走到昆明。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2月20日出发,4月28日到达昆明,历时68天,全程1663公里,200多名师生共同创造了这一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旅行团徒步穿越湘西与贵州的崎岖山路时,中国社会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变,他们所看到的,除了壮美的风光、苗人的奇风异俗外,还有被夷为平地的村庄,墙上残留的革命口号,以及血洒战场的红军之墓。跟随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行进的闻一多在日记里记录了当时的行迹。

3月4日,黎明出发,过官庄,顺湘滇公路傍山而行,至马家坪山谷始展大。又经界亭驿等地。日行八十五里,人皆辛苦疲劳。过官庄时,听说有土匪,几百条枪已渡过辰水向这边赶来。是夜,传来消息说土匪快迫近了,大家一阵恐惧。山腰间布满了紧张恐怖的空气,灯放射出可怕的黄光,到后来索性吹灭了,变成一片漆黑。最初有人主张放哨,可是赤手空拳的那又有什么用?时间过去,土匪却没有来。恐惧终究是抵挡不住疲倦的,大家终于昏昏入睡。当第二天破裂的号音在屋角吹响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已经平安地度过了一夜。

4月11日,距旅行团从长沙出发过去两个月,贵州永宁湍急的盘江渡口上,建于康熙年间的铁索桥已破败不堪。旅行团不得不乘坐仅仅容五六个人的小船冒险过江。渡过盘江的激流之后,旅行团离云南越来越近。蔚蓝的天空与红色的土地提醒着师生们,他们的旅程即将结束。在此之时师生们获悉最新消息: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4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迁入滇,落地昆明。除原有文、理、法、商、工学院外,增设师范学院,全校共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电讯和师范)和1个先修班,先后在联大执教的教授209人、副教授48人。前后在校学生约8000人,毕业的本科生、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3882人。

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始上课。战时的物资匮乏,木箱大显身手,其用途被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学生宿舍中,每人可放一张木板床,并领到原为装汽油或肥皂的木箱做书桌、书柜和凳子。胡适的大儿子胡祖望正在联大读书,在给父亲的信中,他写道:“我们住在一个师范学校中,这里还没有电灯,我们用的是植物油灯,因为不够亮的关系,所以在念书时还要用洋蜡。我们用的桌子是木箱和木板搭成的,柜子也是箱子搭的,注册组的柜台,会计室的柜子,都是由箱子改造的。木箱的功用在联大显示出了它的价值。简陋的木箱盛着联大师生们生活的艰辛和悲喜。”

浴战火而生,历经日军轰炸,联大人刚毅而坚卓,在昆明驻守八年。抗战大后方的昆明,物质匮乏,物价飞涨,生活艰苦。生活在“饭甄凝尘腹半虚”困境中的教师,仍然守护着中国学者的尊严,为人师表,安贫乐道。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要给西南联大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们特别办公费,这应该是需要的。然而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拒绝了,担任各院院长、系主任等行政职务的教授有二十五位,他们不肯领取分文补贴。教授们在致教育部的函件中声明:“盖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于教课之外兼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

1940年,日军占领越南,蒙自成为中越边境纵深防御阵地后沿,屡遭日机空袭。西南联大先后有1100多名学子投笔从戎,保卫国家。他们有的为美国空军志愿援华的飞虎队担任翻译,有的加入中国远征军远赴印度蓝姆伽受训,血洒战场。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缅印战场,都留下学子们青春的身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提名”碑上刻着834个青春热血男儿的名字,被称为西南联大抗日“八百壮士”,他们的英名永垂史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由罗庸作词、张清常作曲的西南联大校歌,在我们重访西南联大之旅中不绝于耳。悲壮的迁徙与艰难的流亡。这是西南联大师生的作为。他们在残破的国土之境,穿越无数深山幽谷,在战火烽烟四起之际,纵横浩荡河流险滩,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浩大群体的历史性突围,它发生在20世纪初的幽谷里,也永久留存于历史的版图中。

(节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标题“流散”含义深刻丰富,既点明了西南联大西迁的艰难历程,又饱含了对师生们的崇敬之情。

B.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参加重走西南联大之旅的感受,为下文记述西南联大西迁过程作了铺垫。

C.由于情势所迫,长沙临时大学师生八百余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于1938年2月开始前往昆明,创造了教育史上的一次奇迹。

D.文章结尾引用了西南联大校歌歌词,意在感叹南迁流离之苦辛,赞颂师生不屈之壮志,集中反映了联大精神。

【答案】C
【解析】比对原文“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迁滇。临大公布《修正学生赴滇入学之手续及路程》。师生分三路迁校,大约有800名师生,其中一路是师生组织成湘黔滇旅行团,穿越湘西、贵州和滇东北,徒步走到昆明。”C项“长沙临时大学师生八百余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不对,原文说“其中一路是师生组织成湘黔滇旅行团”,并不是所有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第2小题。(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冬夜重读史铁生

肖复兴

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一样,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注定了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

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

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说的是当年的地坛。”他特意补充道。

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惟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

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下章开篇写自己内心的悲痛,不仅交代了自己冬夜重读史铁生作品的原因,也奠定了全文感伤的情感基调。

B.第三段作者将地坛与其他名家的生活场所类比,突出了史铁生笔下地坛的艺术影响,它可与“沈园”等地相提并论。

C.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叙写史铁生的母亲,突出了其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指出了史铁生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也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深深的怀念。

【答案】B

【解析】 原文说“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B项“第三段作者将地坛与其他名家的生活场所类比,突出了史铁生笔下地坛的艺术影响”正确,“它可与‘沈园’等地相提并论”过度拔高,属于偏离主旨。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谁来看过你
此贴被TA们浏览了486次
来自- 巴西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巴西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 02:24 , Processed in 0.235463 second(s), 5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