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批判的声音微弱存在2022-01-30 00:31·蒸上
最近读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特别是看到最后与尊严有关的四篇杂文,感慨很多。
王小波在世时不被人重视,常常受到排挤,而他过世后却受到万人追捧。他所抨击讽刺的现象,即便放在今天也能看到影子。
关于作家。没见他怎么提过国内作家,也就王朔,他比较肯定,但还是担心他顶不住压力,“故作崇高”,反而像罗素、杜拉斯等国外作家提及多次,且很推崇。
当代作家,最著名之人莫过于莫言、余华、贾平凹、王朔等几位老先生,年轻一代作家里,也就是韩寒、郭敬明、蒋方舟了。这几位说是年轻一代作家,不过也开始步入中年了,再年轻一些的作家我就一个都想不出来了。郭敬明专注于自己的小资情感,蒋方舟沉迷于日本的滋润生活。我当年认为的青年才俊、意见领袖韩寒,锋芒也已不在。韩寒后来改拍电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内容符合社会主旋律,偏向于情感戏,“卖相”很好,似乎也没有抨击、嘲讽过什么。也许是人到中年变得稳重、成熟了,不再那么“中二”了,也许是若在“圈”内混下去,毕竟没有棱角要容易的多,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还是比较怀念以前的韩寒。
现在流行的网文,不是玄幻就是修真,要么就是戏说历史,俗点没问题,但愿能够再高级一点,啥时候我们也出几个像东野圭吾、斯蒂芬·金、JK罗琳这样的优秀作家,我必然献上我的膝盖。
说好话的人未必真好,说不好的人未必不爱国。就像花剌子模的信使,传达好消息就升官发财,传达坏消息就杀头、喂老虎。故而我们发现有些人就希望把老百姓捧成花剌子模似的君主。这种人从来不说社会不好的话,生怕断了财路、声誉,而一碰到外国糟糕的事情,就手舞足蹈,拼命讽刺、嘲笑,再和国内一片祥和、和谐的情况一通对比,让大众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以此获得一片赞誉。
批判现实主义虽然未必能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起码是一种声音,在当前社会下,应当允许这种声音微弱的存在,适当敲敲警钟,防止我们太过自满,大过“自嗨”,以致迷失自我。可是现在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似乎比珍稀动物还稀有。
王小波在《居住环境与尊严》中写道:“至于我家里,和别人家里一样,都很干净,只是门外脏。假如有朋友要见我,就要区别对待:假如他是中国人,就请他到家里来;要是外国人,就约在外面见面。这是因为我觉得让外国人到我家里来,我的尊严要受损。”我想现在要是有人这么说,肯定有人说这家伙“崇洋媚外”,还好当事人已经作古。他还提到,自己在国内的居住环境很是不堪,而洋人不仅把家里收拾好,周边的环境也有义务打理好,以免邻居投诉;国外简朴、清洁的寄宿舍让人感到有尊严,而国内城市的外来人员居住的地方就是垃圾场,谈不上有尊严。90年代有国外居住经验的人,大概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但是此类言语,估计又要有人给他扣上“国外的月亮圆”的帽子了。
当前电影圈也是一样。诸如《战狼》类主旋律电影,让导演和演员赢得了无数名声和利益,此后有如黄河之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是部电影都要往主旋律上靠。把鞋脱掉,低头看看,我们的袜子还有破洞。我认为也应当关注《树先生》里底层人民的精神转态,《最爱》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适当拍一些反应农民工、都市蓝领、小市民等沉默的大多数精神和生活状态的电影。但是目前大概不大有人愿意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