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万里悲秋”原创2022-07-04 14:48·小蕊书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怀。 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登高》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五十六岁的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眺望着萧瑟的秋景,独自承受着内心的悲苦。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独在异乡,唯有“万里悲秋”陪伴,年老多病的他,只得拖着残躯独登高台,更衬托出诗人孤寂凄凉的境地以及悲秋伤己的情怀。 身世飘零,抑郁不得志,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在某一方面,杜甫与苏轼,相隔三百年的两人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 正如苏轼这首同样悲秋的词。 《行香子•秋与》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光阴如箭也作:飞英如霰;意为落花宛似飘雪。霰:飘雪) 赏析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昨夜刺骨的寒风骤起,吹的梧桐树叶纷然落下。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容颜(让秋风看到了)。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秋风问我为何会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人老了,有时醉有时病有时困倦惫懒。(不语书空:不说话,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行。《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此处用典表示心中的愤懑。“咄咄怪事”: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上片写景抒情,秋景“霜风”是奠定了悲凉哀怨的基调。又将秋风拟人化,通过“浑无处回避衰容”即不想让人看出内心的痛苦,但“衰容”遮不住因政务的挫折带来的郁结。面对“秋风的询问”,词人无声胜有声,以问句的形式表现出有冤无处诉的痛苦激愤,而后面的“醉、病、慵”高度概括出词人生活的无聊苦闷以及对社会人事的绝望。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催我老并且一身病。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如今万年俱空,就将所有的心事换做千杯酒吞入腹中(以酒浇愁)。管他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酒花:斟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眼花:视线;烛花:蜡烛的火焰。) 下片叙事议论,光阴似箭,来日无多,强烈的表现出词人的感伤之情;而“酒醉、眼乱、烛红”则又持续着以往的潇洒,狂放。 词人两副颓容表现在一是昨夜霜风吹梧桐,今朝来庭下的萧瑟寂冷;二是病后慵懒,醉眼乱花的潦倒。 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命运多舛,仕途上与杜甫的一生坎坷颇有相似。两人皆以诗词来反应民间疾苦,唯一不同的杜甫主要风格沉郁,而苏轼的风格主为清新豪放,洒脱旷达。 两人皆心怀天下,却都郁郁不得志。如果两人生活在一个朝代,或许会成为惺惺相惜的知己吧。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