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查看: 439|回复: 0
收起左侧

[练习 试卷] 201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带答案)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74 名

发帖:NO. 77 名

在线:NO. 38 名

六翼天使494 发表于 2022-12-19 22: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201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带答案) 耳玉 2012-03-05   |  1541阅读  |  14转藏



已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头发上指   D.有泉侧出
解析:  A项的“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B项的“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C项的“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D项的“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朝歌夜弦 B.前辟四窗
C.沛公欲王关中     D.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 C项的“王”,名词用为动词,“称王”。A项的“朝”“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B项的“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D项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
解析: D项的“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接触”。A项的“卑”,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项的“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C项的“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答案: D
4.下列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C.多可喜,亦多可悲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析: D项的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A项的“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B项的“素”,即“白”,形容词作名词,“白绢”;C项的“多”,形容词作名词,“许多事”。
答案: D
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尊贤而重士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解析: B项的“贵”“贱”,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A项的“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C项的“尽”,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项的“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弱天下之民
解析: B项的“鞭笞”,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A项的“来”,使动用法,“使……来”;C项的“斗”,使动用法,“使……斗”;D项的“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答案: B
7.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梁以此奇籍
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解析:  C项的“冷”,使动用法,“使……寒冷”。A项的“奇”,意动用法,“以……为奇”,句意为“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B项的“小”,意动用法,“认为……小”,句意“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D项的“美”,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答案: C
8.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
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解析: C项的“帝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A项的“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项的“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D项的“奇”“壮”,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壮美”。   
答案: C
9.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惊姜氏   B.木直中绳, 以为轮
C.先破咸阳者王之   D.《齐谐》者,志怪者也
解析:  D项的“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A项的“惊”,使动用法,“使……惊动”;B项的“ ”,使动用法,“使……弯曲”;C项的“王”,使动用法,“让……做王”。
答案: D
10.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刘备,天下枭雄
C.妪,先大母婢也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解析: D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A项“为”表判断;B项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断句;C项属于“……也”式判断句。
答案: D
1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 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C项“……者,……也”构成判断;D项“……者也”构成判断。
答案: A
12.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戍卒叫,函谷举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解析: C项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举”这个动词表示意念上的被动。其余三项是省略句。A项为蒙后省,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项为承前省,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项为蒙后省,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答案: C
13.下列句式与“此亡秦之续耳”同类的一项是(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解析: B项与例句为判断句,由“……也”构成。A项为一般疑问句;C项是被动句,“于”为表被动的标志词;D项是承前省略句,即“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之)上坐”。
答案: B
14.从句式的角度看,同类的一项是(  )
A.①不拘于时,学于余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①自言本是京城女②帝感其诚
C.①伐薪烧炭南山中②贤能为之用 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 A项均为被动句。①句“不拘于时”的“于”;②句的“为……所”是表被动的标志词。B项①句是判断句,判断词为“是”;②句是被动句,“感”理解为“被感动”。C项①句是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即“伐薪烧炭(于)南山中”;②句是被动句,标志词“为”理解为“被”。D项①句为“……者,……也”式的判断句;②句是被动句,标志词“见”表被动。   
答案: A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解析: D项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虽有否定词“不”,但无前置宾语,故不是宾语前置。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B项分别有否定词“莫”“不”“未”,其代词宾语“之”“自”“之”分别前置。C项因为疑问代词“安”“何”作宾语,故前置。
答案: D
16.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解析: ①④⑦句是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何”前置,②⑥句是判断句,③⑤⑧句是被动句。
答案: D
17.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解析: A项是一般的疑问句,因为“何”不在宾语的位置上,故不前置。B、C、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C项是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余”“之”前置。D项是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谁”前置。
答案: A
1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擿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讼者,抶不过十。诸所催科②,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以石,行旅便之。朝廷数遣中贵③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
(节选自《明史?徐九思传》)
【注】 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催科:催收租税。③中贵:有权势的太监。④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 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D.甃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
解析: D项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用作名词,而不是动词“行走旅游”。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郡吏为叩头请,不许/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请以给赏,民无所扰/天将以酬长厚者
C.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D.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则在舟中矣
解析: D项前句的“则”相当于“就”或“那就”,表示假设的推断或结果;后句的“则”,可译为“早已”或“早就”,不表示假设的推断或结果,而表示由它领起的事情(后一分句)发生在前一分句所述的事情之前。A项的“为”都是介词,“替”;B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而且它们后面都省略了宾语“之”;C项的“而”都是表顺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 D.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解析: C项中的“就”是“靠近”之意。A项的“袖”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袖藏”;B项的“食sì”,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之意;D项的“全活”也是使动用法,“使……(得到)保全”,如“臣活之”(《鸿门宴》)的“活”,译为“使……活”。
答案: C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  )
①九思擿其奸,论如法 ②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 ③有盐引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 ④巡抚发仓谷数百石 ⑤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 ⑥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解析: 此题考查对内容的选取、概括和对信息的把握能力。③⑤⑥句所述均体现徐九思为民谋利的品德。①句是表现徐执法严,不徇私情。②句是表现他严正执法。④句是表现巡抚勤政爱民。
答案: C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治理百姓,则尽力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
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府库中的盐税收入赏赐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价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有能力买粮,因而动用部分粮食无偿周济濒于死亡的饥饿贫民。
D.徐九思注意水利建设,为避免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他兴建工程沟通漕河、盐河,使水溢时能泄水入海,水少时又不致干涸,使百姓永久得利。
解析: A项中的“郡中上司求情”是对原文信息“郡吏为叩头请,不许”的歪曲,“郡吏”即郡中差吏,显然不是上司。此项的后半“治理百姓……奸猾的势力”可在“为治……特严”中找到依据。B项可从“县东西通衢……民无所扰”一段文字中找到依据。C项可从“岁侵……全活甚众”。D项可从“积九载……遂为永利”中找到依据。对这种无端的歪曲概念,淆乱是非,考生只有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答案: A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隶莫敢至乡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句中的“隶(衙役)”“莫(没有谁)”“乡落(村落)”为关键词。②句中的“不能”是个古今异义词,理解为“没有能力(财力)”,而不是“不可以”。③句中的“乃(于是)”“直(通‘值’,引申为价钱)”。④句的关键词有“称力”和“负(荷、背)”。
答案: ①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骚扰百姓)。
②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没有能力买进。
③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
④稻谷多,就让民众据自己体力分取背走。
【参考译文】 徐九思,是贵溪人。嘉靖年间被任命为句容知县。刚到职开始工作,处处小心谨慎,好像没多少本领。不久,有个小吏袖里藏着空白文书偷盖印章,徐九思指出他的罪责,按法律判罪。州郡的官吏替那人叩头求情,九思没有答应,从此人人心怀恐惧。治理县务,对那些孤苦无依的平民一定要给予好处,但是管束邪恶奸猾之人特别严厉。吃官司的,鞭打不超过十下。催收的各种租税,约定期限,过期不缴的就让里正把他们逮来就是了,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骚扰百姓)。县里有条东西七十里的大路,上面淤积了很厚的泥土,下雪天,泥浆淹没到大腿。九思节省公家开支,铺上石头,从此百姓行走方便。朝廷多次派有权势的太监到三茅山祭祀山神,百姓苦于供应物资。九思找出旧的公文,发现官府里长期储藏着商人运销官盐的盐税收入,便请求用来补偿百姓,百姓没有受到干扰。荒年,稻谷价格暴涨,巡抚打开仓库拿出几百石稻谷,让官吏把稻谷平价卖出而把粮钱交付官府。九思说:“那些买稻谷的都是富豪。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没有能力买进。”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用剩下的粮煮粥给饥饿的人吃。稻谷多,就让民众据自己体力分取背走,那些住在偏远山谷的,就让他们就近取富贵人家的稻谷,官府替他们偿还,使得很多人活了下来。在任九年,升任工部主事,后来又任郎中,治理张秋河道。漕河和盐河相互靠近却不相通,漕河水满就会泛滥成水涝。九思建议在沙湾修筑减水桥,使两河相通,漕河水满,就有地方排进大海,而不会侵犯农田,水少又有所控制不至于使农田干涸。工程竣工,于是成为长久的利益。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见邦人曰:“尔何谓者也?”对曰:“臣麦丘之邦人。”桓公曰:“叟年几何?”对曰:“臣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寿也!”与之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不说曰:“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叟其革之矣。”邦人澜然而涕下,曰:“愿君熟思之,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臣闻子得罪于父,可因姑姊妹而谢也,父乃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使左右而谢也,君乃赦之。昔者桀得罪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君得罪于臣也,至今未有为谢者。”桓公曰:“善哉!寡人赖宗庙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遇叟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非独管仲也,亦遇之于是。 (节选自《新序?杂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叟其革之矣     革:改换
B.自御以归   御:坐车
C.愿君熟思之   熟:仔细
D.桓公不说曰   说:高兴
解析: B项的“御”应为“驾驭车马”之意。
答案: B
(2)下列与“美哉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   D.不拘于时,学于余
解析: “甚矣,汝之不惠”是谓语前置句。A、B项均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D项为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3)下列与“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今以钟磬置水中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刿)问:“何以战?”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句中的“以”与“何以战”中的“以”是“凭借”之意,介词。A项作“因为”讲,为介词;B项作“把”讲,为介词;C项作“并且”讲,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答案: D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文句翻译,重点是:①句的宾语前置,词类活用,②句的“使、恶、下”等词语的落实。
答案:  ①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②假使我的君主喜欢学习又不讨厌去问地位低下的人。
【参考译文】 齐桓公为了追猎白鹿,来到麦丘,见到一个城里人,就问:“怎么称呼你呀?”回答说:“我是麦丘的城里人。”桓公问:“老头子多大岁数?”回答说:“我年纪有八十三了。”桓公说:“好长寿呀!”与他喝酒,问道:“你老可不可以祝我长寿呀?”回答说:“山野之人不知道怎么祝君王长寿。”桓公说:“那就用你老的长寿来祝我长寿吧!”城里人捧着酒杯拜了几拜,说:“如果要我的君王真正长寿,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桓公说:“这个祝福很好!寡人知道了。最高的德性不会孤单,有益的话不会只说一遍,你老何不再说一个。”城里人捧着酒杯又拜了几拜说:“假使我的君主喜欢学习又不讨厌去问地位低下的人,贤良的人在身边,直言的人可以进去。”桓公说:“这个祝福很好!寡人知道了。最高的德性不会孤单,有益的话一定要说多遍,您老何不再说一个。”城里人捧着酒杯又拜了几拜说:“不要让群臣百姓得罪于我的君王,也不要让我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不高兴地说:“这一句,不和前两句祝福相同,你老把它改掉吧。”城里人脸上挂着泪珠,哭着说:“希望君王仔细想想,这句话,比刚才的那两句话更重要。我听说儿子冒犯了父亲,可由姑、姐、妹来开释,父亲于是饶过了。我冒犯君王时,可让君王左右的人为我开释,君王就可以饶恕我。从前桀得罪了汤,纣得罪了武王,这都是君得罪了臣的事例,到现在也没有为他们开释的人。”桓公说:“说得好!我凭着祖宗的福气,土地的神灵,才让我在这里遇见了你。”桓公搀着他上车坐着,自己驾驭车马回去,保举他到庙堂又让他决策政治事务。桓公之所以合并了九个诸侯,称霸天下,不因为军队,不只是因为管仲,也得益于这次的遭际。

1.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以为莫己若者 ②泾流之大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④不辩牛马 ⑤故夫知效一官 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解析: ②句中“泾”同“径”;④句中“辩”同“辨”;⑤句中“知”同“智”。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解析: A项“闵”通“悯”。B项“蓐”通“褥”。C项“零丁”通“伶仃”。
答案: D
3.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仆虽罢驾,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罢”同“疲”,疲惫。
B.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趣”同“趋”,向前走。
C.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徇”同“殉”,献身。
D.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同“择”,选择。
解析: D.“责”同“债”,债务。
答案: D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悟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解析: A项悟—晤;B项趣—趋;D项无—毋。
答案: C
5.下列“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D.吾得兄事之
解析: A.“得”通“德”,感激。B.“得无”,文言固定结构,译为“莫非”“岂不是”“恐怕是”。C.“得”,融洽。D.“得”,应该。
答案: A
6.下列“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B.山重水复疑无路   
C.王辞而不复    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解析: A.再,又。B.重复。C.回答。D.通“覆”,覆盖。
答案: D
7.下列“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焉用亡郑以倍邻
C.每逢佳节倍思亲    D.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解析: A.“倍”通“背”,违背;B.增加,增益;C.更加,非常;D.倍数。
答案: A
8.下列句子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 A项,有—又,暴—曝;B项,已—矣;C项,厌—餍;D项,共—供。
答案: A
9.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与徐公孰美?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   D.唯求则非邦也与?
解析: B.莫—暮;C.希—稀;D.与—欤。
答案: A
10.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泾流之大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解析: A项,“泾”通“径”; B项,“辩”通“辨”;C项,“反”通“返”,往返。
答案: D
11.下列句子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怀嬴奉匜沃盥/善哉,技盖至此乎/秦王还柱而走
B.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他日,公享之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缚者曷为者也?/不凌节而施之为孙
D.乡为身死而不受/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弗食不知其旨也
解析: A.奉—捧,盖—盍,还—环;B.反—返,振—震,享—飨;C.卒—猝,曷—何,孙—逊;D.乡—向,振—赈。
答案: D
12.下面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无能为也已 ②何厌之有  ③弃甲曳兵而走 ④三年释其政  ⑤无生民心 ⑥邹忌修八尺有余  ⑦越国以鄙远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⑨必庙礼之 ⑩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A.①④⑥⑩   B.②③⑤⑧
C.④⑤⑥⑦   D.②⑥⑦⑨
解析: ①已—矣;②厌—餍;④政—征;⑤无—毋;⑥有—又;⑧颁—斑;⑩帅—率。
答案: A
1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解析: A.“僇”同“戮”;C.“趣”同“趋”;D.“尊”同“樽”。
答案: B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解析: A项“行为”是两个词,即“品行”和“作为”;B项中“颜色”是指面色;D项中“首领”即“头颅”,文中借指性命。
答案: C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解析: A项,今义:认为。文中意:因此做什么。B项,今义:经常,一个词。文中是两个词,“……的时候”,常常。C项,古今相同,不知耻辱。D项,今义:法定的通用货币。文中意:流通货物。
答案: C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思厥先祖父 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②③⑤   D.①③⑥
解析: ②旧事,成例;④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⑤智谋和力量;⑦祖辈与父辈;⑧那实际情况。
答案: D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瓦缝参差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解析: A项“气候”,古,天气;今,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B项“参差”,古,参差交错;今,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C项“经营”,古,指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珍宝;今,筹划、计划或组织之意。D项“一旦”,忽然有一天。
答案: D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解析: A项“行为”是两个词,即“品行”和“作为”;B项中“颜色”是指面色;D项中“首领”即“头颅”,文中借指性命。
答案: C
19.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开国何茫然   B.可以横绝峨眉巅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D.“百年”指“晚年”,现代汉语的意思指“一百个年头”。A.“茫然”指古史传说遥远难详,完全不可知道;B.“可以”是“能够”的意思;C.“艰难”是“艰辛、困难”的意思。A、B、C三项与现代汉语意思均相同。
答案: D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老大嫁作商人妇
C.满座重闻皆掩泣   D.整顿衣裳起敛容
解析: C项古今均为掩面哭泣;A中因为:文中指于是创作,今常用作表原因的关联词;B中老大:文中指年龄大,今指长子、长兄;D中整顿:文中指整理,今指进行治理,使严整、健全、有序。
答案: C
2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⑦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⑧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④⑥   D.③⑤⑦⑧
解析: ①“不行”古指不能走路,今指差;②“成立”古指成人自立,今指组建成功,或有根据站得住;④“告诉”古指申诉,今指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⑥“私情”古指个人的感情,今指私人的交情或不正当的感情。
答案: C
阅读下文,完成22~23题。
李斯非①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②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③秦记皆烧之;非④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⑤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
22.解释文中的五个“非”字。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答案: ①非难,诽谤 ②认为……不合理 ③不是 ④不是 ⑤认为……不对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请敕史官________
(2)非博士官所职________
(3)有敢偶语《诗》《书》 ________
(4)吏见之弗举________
答案: (1)下令 (2)掌管 (3)(两人)相对私语
(4)检举
【参考译文】 李斯诽谤淳于越说:“学生们不学现在而学古,认为现在不合理,惑乱百姓。我请求下令给史官,不是秦国的书都烧掉;如果不是博士官掌管,天下有敢收藏《诗》《书》、百家学说、各种刑书的人,全都交给各地守尉集中焚烧;有敢私下讨论《诗》《书》中句子的人,处死;认为古代正确的,认为现在不对的,灭族;官吏发现而不检举,和犯人同罪。”秦始皇同意了。
阅读下文,完成24~25题。
嗟来之食
齐大饥①。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②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⑤!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⑥,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 ①大饥:大荒年。②食(sì):拿饭给人吃。③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⑥从:跟随。谢:表示歉意。⑦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2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右执饮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__
(3)从而谢焉________
(4)曾子闻之________
答案: (1)拿着 (2)只因为 (3)道歉 (4)听说
2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食”字的意义和用法。
(1)黔敖为食于路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__
答案: (1)读shí,食物,名词 (2)读shí,吃,动词
【参考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
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啊!”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 主 不 妄 赏 非 爱 其 财 也 赏 妄 行 则 善 不 劝 矣 不 妄 罚 非 矜 其 人 也 罚 妄 行 则 恶 不 惩 矣 赏 不 劝 谓 之 止 善 罚 不 惩 谓 之 纵 恶 在 上 者 能 不 止 下 为 善 不 纵 下 为 恶 则 国 法 立 矣 是 谓 统 法(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案: 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董 宣 字 少 平 陈 留 圉 人 也 初 为 司 徒 霸 所 辟 举 第 累 迁 北 海 相 后 特 征 为 洛 阳 令
答案: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
3.用“/”给下面画波浪线的一段文言文断句,并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断句。
曾 子 衣 敝 衣 以 耕 鲁 君 使 人 往 致 邑 焉 曰 请 以 此 修 衣 曾 子 不 受 反 复 往 又 不 受 使 者 曰 先 生 非 求 于 人 人 则 献 之 奚 为 不 受 曾 子 曰 臣 闻 之 受 人 者 畏 人 予 人 者 骄 人。
(2)翻译。
①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2)题考查点为句式“不我骄也”(宾语前置句),实词“纵(即使)、骄(轻视、傲视、看不起)、足以(完全能够)、全(保全)、节(节操、操守)”,虚词“乎”(表反问语气,吗)。
答案: (1)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①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②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种。鲁国国君派人前往送给他一座城池,对他说:“请你用它来置办衣服。”曾子没有接受。使者回去了,再一次前往,曾子又一次不肯接受。使者说:“你没有向人请求,人家就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接受别人东西的人畏惧别人,给予人家东西的人傲视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4.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①。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 ①不与存焉:不包括在内。②故:事故、灾病。③怍:惭愧。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病,是第一乐事;抬起头无愧于天,低下头无愧于人,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能教育他,是第三件乐事。君子有这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
5.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教别人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
【参考译文】 即使有精美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教别人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这样才能反躬自问;懂得了自己知识贫乏之后,这样才能努力进德修业。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句(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句(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 (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一只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本来字长生,是河东解人。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擒住了关羽,回来后授予偏将军一职,礼遇他很厚重。等到关羽杀了颜良,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开,重重地赏赐了他。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左右的人想去追他,曹操说:“这也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  (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7.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1)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键词语:“士”,读书人;“则”“范”,同义词,榜样;“式商容之闾”,“式”通“轼”,名词,指车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贤人,“闾”,里巷的大门,在此指商容住的地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别忙碌;“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敬”。
答案: (1)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2)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参考译文】 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他一开始做官,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众人希望太守先进官署。”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题。
太 宗 曾 罢 朝 怒 曰 会 杀 此 田 舍 汉 文 德 后 问 谁 触 忤 陛 下 帝 曰 岂 过 魏 征 每 廷 争 辱 我 使 我 常 不 自 得 后 退 而 具 朝 服 立 于 庭 帝 惊 曰 皇 后 何 为 若 是 对 曰 妾 闻 主 圣 臣 忠 今 陛 下 圣 明 故 魏 征 得 直 言 妾 幸 备 数 后 宫 安 敢 不 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1)在断句的基础上,给上面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2)翻译上面这段文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2)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谏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进谏。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9.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题。
[齐 人 有 言 曰 虽 有 智 慧 不 如 乘 势 虽 有 镃 基① 不 如 待 时 今 时 则 易 然 也 夏 后 殷 周 之 盛 地 未 有 过 千 里 者 也 而 齐 有 其 地 矣 鸡 鸣 狗 吠 相 闻 而 达 乎 四 境 而 齐 有 其 民 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②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镃基:锄头。②置邮:驿站。
(1)将“[  ]”内的内容用“/”断句。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2)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参考译文】 齐国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的时间,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什么都吃而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而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虞君曰:“晋我同姓,不宜伐我。”宫之奇曰:“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虞公不听,遂许晋。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是 岁 也 晋 复 假 道 于 虞 以 伐 虢 虞 大 夫 宫 之 奇 谏 君 曰 晋 不 可 假 道 也 是 且 灭 虞。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
(2)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
【参考译文】 就在这一年,晋国又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进谏虞君说:“(虞国)不能借道给晋国,这样做将会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君与我同姓,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虞国与虢国,(好像)嘴唇与牙齿,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虞公不听,便答应借道给晋国。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俘虏虞公以及他的大夫井伯、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人,而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
11.用斜线“/”给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_不_期_众_少_其_于_当_厄_怨_不_期_深_浅_其_于_伤_心_吾_以_一_杯_羊_羹_亡_国_以_一_壶_飧_得_士_二_人。”(选自《战国策》)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给本语段中画线句断句,要结合语意,根据对偶句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断句。
答案: 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译文: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参考译文】 中山国的国君宴请都城里的士大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座。由于羊羹不够,司马子期没能吃上,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去,并煽动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逃走。这时,有两个人提着武器,尾随在他的后面,中山君回过头来问这两人说:“你们为什么跟着我?”两人回答说:“在我们的父亲曾经快要饿死的时候,(多亏)您给了他饭吃,他才没有死。父亲在临死的时候叮嘱我们说:'一旦中山君有急难,你们俩一定要冒死去保护。’所以,我们是来保护您,愿为您效死力。”中山君听罢,仰天长叹:“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12.(2010?江苏省新课标零距离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_之_人_慕_趣_之_名_求_趣_之_似_于_是_有_辨_说_书_画_涉_猎_古_董_以_为_清_寄_意_玄_虚_脱_迹_尘_纷_以_为_远_又_其_下_则_有_如_苏_州_之_烧_香_煮_茶_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节选自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1)请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2)通过这段文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2)作者认为,世上人所难以得到的只是一个“趣”字,只有摈弃那些追求“趣”的表面功夫,从精神实质上去领会才能获得“趣”,批评了当时的伪趣之风。
【参考译文】 世间人所难获得的只有趣罢了。趣就好比是山上的颜色,水里头的滋味,花里头的光影,女人里头的姿态,即使是很会说话的人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只有那些内心有体会的人才能够知道。现在的人仰慕着趣的名声,追求近似于趣的东西。于是有分辨评说着书法绘画,鉴赏着古董的就自以为是“清”了。又有不务实际想些玄奥道理,离开红尘、不问世事的就自以为是“远”了。等而下之,又有像那韦苏州(应物)刻意烧香煮茶的人。这些都是趣的皮毛,和趣的实质没什么关系。
13.(2010?宁津一中高三模拟)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犹不行也。然则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先急,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节选自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1)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三个分句都是判断句式,“者”或“者……也”表判断,翻译时要译出判断的意思;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统一。(2)句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如是”意思是“如果到了这个地步”;“失”译为“失去”;“盖”,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特”,副词,“只、仅仅”;“号”译为“名义”。
答案: (1)能聚合天下之民众的是经济,治理天下经济的是法令,执行天下法令的是官吏。
(2)如果到了这个地步还说是皇帝没有失去百姓,那只不过是徒有天子之名罢了。
【参考译文】 能聚合天下之民众的是经济,治理天下经济的是法令,执行天下法令的是官吏。官吏不好,则虽有法令而不能贯彻;法令不当,则虽然经济形势很好而无从管理。经济形势很好而不妥善管理,那样连一般富商豪民都会有操纵市场的势力,获得垄断各种物资的利益,来与皇帝争夺黎民百姓,从而满足他们自己的无穷欲望,这不一定需要豪门强宗大势力的人才可以办到。如果到了这个地步还说是皇帝没有失去百姓,那只不过是徒有天子之名罢了。即使皇帝粗衣淡饭,终日操劳得精疲力尽,忧愁郁结于心,想使天下富足政治安定,我们知道这依旧是行不通的。由此看来制定正确的法令,选择好的官吏来贯彻,从而管理好天下的经济,即使是上古时代的尧舜也不能不以理财为第一重要的事情,更何况后世乱纷纷的世道呢?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kū)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dié)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qù)辽夐(xiònɡ),不可具状。夏 宜 急 雨 有 瀑 布 声 冬 宜 密 雪 有 碎 玉 声 宜 鼓 琴 琴 调 和 畅 宜 咏 诗 诗 韵 清 绝 宜 围 棋 子 声 丁 丁 然 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人又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1)请用“/”为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2)①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钱便宜而且省工。
②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参考译文】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但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此亦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幹、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1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霍 州 李 德 与 端 同 时 亦 讲 学 于 其 乡 及 见 端 退 语 诸 生 曰 学 不 厌 教 不 倦 曹 子 之 盛 德 也 至 其 知 古 今 达 事 变 未 学 鲜 或 及 之 古 云 得 经 师 易 得 人 师 难 诸 生 得 人 师 矣。 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1)用“/”给上面第二段句子断句。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葬,庐墓六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2)题中①“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②“既”,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的“六年”作“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对“庐墓”一词有解释,因此应理解为“修庐冢守墓”。
答案: (1)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2)①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②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中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们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谁来看过你
此贴被TA们浏览了439次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5 18:52 , Processed in 0.230516 second(s), 5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