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圈版與普通版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光碟的內圈製作不同,銀圈版CD的內圈(有些CD連同盤身)都是銀色,而普通CD的內圈則是由透明塑膠材料製成,因而又叫做「膠圈版」。另外;香港大部分歌手在1991年之前所推出的大碟在第一版印製上幾乎都發行過銀圈版CD,之後才是普通CD、再版CD,所以又稱之為「首批銀圈版」,生產數量不多、升值速度極快。因為1992年之後就沒有繼續生產過銀圈版CD! 普通CD: 普通CD唱片的採樣頻率為44.1kHz,16比特量化。可以達到20-20kHz的頻響和90DB的動態範圍以及不低於90DB的信噪比。普通激光唱片的頻率響應非常平坦,底噪聲很小,動態範圍相當大。在模擬錄音的時代,動態範圍達到80DB已屬不易,但數字錄音可以輕輕鬆鬆地做到90DB。既然普通CD唱片的技術指標不錯,為什麼後來又推出了很多種格式的CD唱片呢?這主要的因為普通CD唱片的採樣頻率過低,量化的比特數也不夠高。因此在聆聽老一代的CD唱片時,總會有聲音粗糙,缺少細節的甜美的歌唱性等問題。在重播的音場深度、寬度等方面也比較窄、比較緊,整體的空氣感和臨場感不太好。
改良型普通CD: 1994年,美國泰拉克唱片公司推出了採用20比特錄製的CD唱片。在母帶的錄製、編輯過程中,動態範圍達到了112DB。然後轉換成16比特進行數字壓片。1995年,美國泰拉克TELARC唱片公司推出了雙聲道環繞聲錄音方式的CD唱片。這在錄音史上具有階段性的意義。因為通過雙聲道環繞聲方式,在普通的立體聲音響系統中,你可以聽到更深、更寬的音場,能夠體會到一定程度的包圍感了。其實泰拉克唱片公司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採用雙聲道環繞聲技術錄製、出版了CD唱片。只不過那時的雙聲道環繞聲錄音技術還處於實驗階段。唱片投放市場後,效果良好。在經過了十年的改進與完善之後,正式推出了雙聲環繞聲系列CD唱片。1996年,飛利浦唱片公司推出了採用24比特錄製和模擬母帶24比特重新製作的系列CD唱片,並且採取限量發行的方式。這批唱片的採樣頻率仍是44.1kHz,24比特量化。主觀聽感的改進很大。音色甜美、細緻,具有豐富的細節。歌唱性不錯,可聽性很強。以上的CD、20比特CD、雙聲道環繞聲CD、24比特CD都屬於普通CD的範疇。HDCD雖然採用了專用的編解碼技術,但最終還是落在了普通CD的技術範疇之中。在播放中,均與普通CD機良好地兼容。從以上的CD技術發展來看,不論是提高錄音時的採樣頻率還是提高量化的比特數,都能夠獲得比較豐富的信息。最後落實到16比特普通CD唱片上,在重播的音質、動態、歌唱性等方面都會有一些改進。
1992年,在普通CD的基礎上,研製開發了HDCD。HDCD的含意為高精度CD唱片。同年,美國RR唱片公司推出了編號為RR-S3CD的HDCD樣片。HDCD的主要技術原理是:採用18比特進行錄音。在錄製的過程中,16比特為普通全頻帶數碼錄音:另外2比特經過高通濾波器等設備專門用於記錄包含有大量相位信息的高頻與超高頻。然後在編輯、製作母盤時,將全頻帶部分壓縮成為14比特,將相位專用的2比特單獨記錄。然後壓製成HDCD唱片。HDCD唱片在普通CD機上重放時,只能讀出14比特的全頻帶音頻信號。這時的動態範圍僅能達到78DB。在具有HDCD解碼功能的CD機上,可以讀出並複合2比特的相位、高頻信號,增加了播放時的透明度與細緻度,音場的寬度同時也會有所改善。HDCD由於採用比特預留的預加重方式製作,雖然與普通CD機有不錯的兼容性,但不論在何種解碼的工作方式下,都壓縮了動態。對於動態不大的錄音來說,清晰度提高了;但對於大動態的錄音來說,會有一定的損失。再加上HDCD的播放機是九十年代後期才開始大量上市的;世界上各主要唱片公司對HDCD的支持態度也不夠大,採用HDCD方式的唱片軟件不夠豐富。HDCD唱片與播放機真正的普及年代是2000年。在此期間已有多種格式的CD唱片問世,還正式推出了SACD和DVD Audio兩種格式的CD唱片。因此,HDCD唱片的普及具有一種生不逢時的感覺。
1993年,德國DG唱片公司推出了4D錄音格式。CD唱片原來最多只具有3個D,這就是數字錄音、數碼母帶和數字壓片(DDD)。在這其中還有另外三種方式:這就是模擬錄音、模擬母帶製作、數碼壓片的AAD方式;模擬錄音、數碼製作母帶、數字壓片的ADD方式和數字錄音、模擬編輯製作母帶、數字壓片的DAD方式。4D錄音是在數字錄音機的前端,增加了話筒用的模擬、數字轉換器和數字調音台。同時採用21比特量化。使原始的動態記錄範圍達到了118DB。聲音的細緻、甜美程度有了不小的改善。然後以21比特的方式進行母帶編輯製作,最後轉換成16比特進行數字壓片。4D唱片明顯的播放效果,重播的整體音色厚道了,細緻度提高了。 SACD: SACD是由飛利浦和索尼共同研製的第二代高密度光碟。SACD的採樣頻率是2.8224MHz,是普通CD採樣頻率的整整64倍,SACD採用的是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數字音頻技術,從頭到尾都是1Bit形態,不需任何轉換。SACD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純粹的SACD。除了使用專用的播放器材之外,和任何一種播放器材都不兼容。SACD還有一種複合盤的製作方式。在唱片的下層是SACD,在唱片的上層是普通CD。屬於典型的單面雙層式結構。複合盤的SACD與普通CD機良好地兼容。ACD的記錄格式有兩種:一種是雙聲道格式,另一種是多聲道(6聲道)格式。
SACD的音樂播放效果非常理想:就連複合後的普通CD,其播放效果也相當好。目前DVD-Audio和SACD唱片的價格很高,專用的播放器材也很貴;對高格式CD的普及產生了較大的阻力 XRCD: XRCD也是為音響發燒友津津樂道的另一種可以出得好音質的CD唱片。XRCD和HDCD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重播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CD唱機和解碼器,目前的CD重播設備均能重放XRCD版本的CD唱片。而且,那CD完美的16bit音頻的音響效果都能夠以最高的境界表現出來,因此受到發燒的極度歡迎。但有人稱XRCD為「後CD時代」的「末代皇帝」,主要是由於價格高昂,而且音質更好的DVD Audio和SACD已經出現,所以難以普及。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XRCD全稱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就是「擴展解像度CD」,是由日本JVC公司開發研製出來的獨家技術。使用JVC自身開發的K2數碼界面系統,包括了Mastering設備、壓片製造工序、硬件與理論等多方面成果,技術的主要重點是:加強母帶錄音處理及CD唱片的製作,其目的是讓聆聽者聽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質表現的錄音效果。而且XRCD的錄音處理技術均在目前的CD標準範圍之內。但這就使得其在加工成本上有一個很大的提高,所以不論是JVC自己品牌出的XRCD,還是其他少數公司的重新刻錄XRCD發燒碟,價格都很昂貴,普通發燒友無法張張都買,只能擇其精品下手。事實上,也正是由於昂貴的因素,大多數唱片公司都難以支持XRCD,所以在市面上看到的XRCD品種實在寥寥無幾。
DSD: 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是採用1bit(比特)A/D轉換器及Sigma/Delta調製器,達成錄音或編碼,其制式的取樣頻率為2.8224MHz,較傳統式的CD的44.1kHz取樣頻率高64倍。 6 ] x8 B! D6 D ~) s Z0 e 這個頻率表示量化是以每秒2.8224百萬次速度處理,然後將1比特數據錄在唱片上,雖然比特數目只是CD制式所用的1/16,但因取樣頻率高64倍,結果DSD的數據能力較CD大四倍,亦可原整地演繹高動態和極寬之頻率響應(Ohz-100kHZ),使音色無比純正和透明。 淺談早期CD的收藏價值 (以陳百強唱片為例) 一、關於IFPI 香港歌手發行的CD可劃分為早期和後期。94年前製作和發行的CD稱為早期CD,94年後製作和發行的CD稱為後期CD。因為在94年出現了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那年開始,唱片公司製作、發行的正版CD都必須在光盤內圈上打上IFPI碼,94年前的CD內圈上是沒有IFPI碼的。因此,鑑別一張CD是早期發行還是後期再版,其中一點就是看它的內圈上有無IFPI碼。(陳百強《凝望》、《我的所有1》這兩張專輯, 94年時DMI唱片公司再版過一次,碟面是按舊版樣式製做,其內圈上有IFPI碼) 二、多版本CD種類: 早期製造、發行的CD中,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同一張專輯有各種各樣的版本。從我了解到的一些情況,香港唱片公司為旗下的當紅巨星製作CD是從85年開始的,之前只有卡帶和黑膠。早期CD版本主要分日本三洋版、日本SONY版、日本天龍版、日本東芝(TO)版、日本三菱版、西德版、法國版、美國版、澳洲版、韓國版、香港本地版幾個版。其中製作、發行年份大致是:「三洋版」為86-87年間;「SONY版」為85-88年間(分為細圈英文字版、普通版、無星版);「天龍版」為86-91年間; 「東芝版」為87-92年間;「三菱版」為88-90年間(分為內圈有MT版和無MT版);「西德版」為88-89年間(主要以銀圈版為主);「韓國版」為88-94年間(其中分為韓國銀圈版(早期韓國版)、普通膠圈版、T113版、PAN ASIA版);「法國版」為89-91年間(其碟面大多為紅色,又叫做紅色法國版);「澳洲版」為89-91年間;「美國版」為90-91年間;「香港本地版」在92-93年開始生產。 早期的不同版本中,究竟誰的音質最好?這裏面有沒有排名?一些收藏家的說法為:西德版排第一,三洋版、SONY版並列第二,天龍版第三,法國版第四,東芝版第五,韓國銀圈版第六,三菱版第七,美國版第八,澳洲版第九,香港本地版排最後。我個人認為西德版和SONY版音質最好,其次是三洋版,第三是東芝版,法國版和天龍版並列第四。在香港公認的陳百強早期CD中音質最好的三張碟為:《85精選》SONY細圈英文字頭版;《深愛着你》SONY細圈英文字頭版;《巨星之初》日本三洋版。 香港本地版雖然從總體上說達不到國外製作的水平,但是當中也有音質非常好的。如92年發行的15周年版系列:《突破精選》、《偏偏喜歡你》、《百強84》這三張,音質非常的透亮,聽下來我覺得甚至超過了東芝版,可以媲美三洋版的水平,只可惜沒有將《喝彩》、《有了你》、《傾訴》這三張早期專輯一併製作、發行。 三、談一談首版: 很多玩碟的朋友都對某張早期CD眾多版本中哪個是第一版感興趣 ,即俗稱的首版。對於不同的版本,可以根據製造、發行年份來認定是否是首版。例如《陳百強85精選》、《深愛着你》有SONY版、法國版、韓國T113版三種。可認定SONY版為首版,第二版為法國版,第三版為韓國T113版。有人要問,唱片公司為何要出這麼多版本?據資深人士說,當年香港本地激光唱盤製作業還不發達,在本地沒有條件大批量生產激光唱盤,因此就拿到日本、德國、法國等成熟國家生產。唱片公司之所以選擇不同的廠家,是根據質量、成本等多方面綜合因素考慮的。就像WEA華納,他們總部早期只委託SONY和西德做,而 EMI百代早期則委託三洋做,後來覺得東芝成本低些,質量也相當不錯,就叫東芝做。而同一個版本出現不同版號的情況,有的可以認定哪個是首版。如陳百強《夢裏人》專輯早期CD,都是日本東芝版的,但內圈號不盡相同,有1M TO 、1A1 TO、1A2 TO、1A3 TO、1A4 TO、1A5 TO、2A1 TO這麼多種。可以認定1M TO版為首版,原因是早期東芝版的碟,首版多為1M TO,隨後才有1A1-1A5、2M-4M等等。 有的就很難去考究誰是首版了,如陳百強《一生何求》發行過硬版紙版和普通版,這兩個版我所認識的人中沒有人知道誰是第一版。畢竟是十幾年前的產物。可能只有當年唱片公司的人或當年鐵杆資深歌迷才知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不論是不同版本還是同一版本出現不同版本號,都說明這些唱片當年第一批面市後銷量非常的好,賣到出現斷貨,於是唱片公司針對市場需求又去找不同的廠家或同一廠家分批再次生產和發行。 四、淺談收藏: 現在很多玩碟家將收藏首版作為最高收藏目標。對於早期同一專輯不同版本的收藏價值,目前有種觀點:認為首版價值最高,其次是二版,再者三版、四版。。。不少二手市場上的賣家也將自己的一些碟標註為首版,將價格標的很高。我個人認為,不能完全以首版來認定,關鍵是看發行量,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越稀少的才越珍貴。有的碟當年只發行了一個版,那麼它的首版收藏價值自然高。如陳百強《當我想起你》,當年只發行過法國版,這個版就很珍貴。有的碟既是首版又非常少見,如陳百強《痴心眼內藏》日本東芝版、《夢裏人》專輯的1M 版、《凝望》三洋版,這些版都是當年發行,發行量很少,市面上極為少見,又是首版,因此收藏價值極高。(《痴心眼內藏》這張CD當年拿去日本制完版後將母版損壞了,所以後期一直無法再版) 另外一方面,有的碟當年發行的不同版本中,有的版本可能並不是首版,但發行量小,市面上少見,那麼這些版本的收藏價值就比首版高。像《奪標金曲》,當年發行過西德銀圈版、韓國銀圈版、普通膠圈版三個版本,其中西德銀圈版是首版。但這三個版本中韓國銀圈版發行量少,市面上最為少見,它的收藏價值就比西德銀圈版要高。 五、比較一下早期版本和近幾年出版的後期版本: 總的來說,當年的這些早期版本CD,雖然收藏價值不盡相同,但都很珍貴值得去收藏。因為它們大多是拿到國外生產、印製的,而且是用的歌手當年的母帶製作(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這些母帶由於年限和存放的原因,很多已毀、損嚴重,唱片公司唯有利用CD或LP加上新技術重新製作母帶,無論其科技多麼發達也無法和當年錄出的純音相提並論。我所了解到的EMI2002再版《FIRST LOVE》,唱片公司竟借去一位歌迷的早期碟製版!多可笑!),所以早期版本其精美的印刷和完美的音質是後期的再版碟所不能達到的。新加坡一本音響HIFI評論雜誌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即若干年後再版的碟有早期版十分之一的價值,已死而無憾了。其中列了三個原因: 1、CD當道,沒有了黑膠,卡帶的銷路也大大不如前(而且成本極高並不符合經濟效益),唱片公司全幅投入CD生產,數量之多,已毫無疑問。 2、早期版CD在當年是特地送去國外印製的,以後唱片公司不可能再製作同樣的版本。 3、後期再版的碟封面印刷之差,不要說和早期版相提並論,大概只達到與翻版不相上下的程度。原因是無論再版做的如何精美,總不及早期版(例子多不勝數),這是由於母帶及照片一再翻錄\拍之故,除非製版的菲林保存了下來,而且保存的極佳。如果你是一個欣賞一切美好事物者,你就會明我在說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