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灵王,“波澜壮阔”的一生原创2023-02-24 15:52·芜史
[url=]#历史开讲#[/url]
如今我们常以“小蛮腰”来以喻女子纤细的腰肢,“蛮腰”这个词,与历史上楚国的国君有着很大的关系,
据说春秋时期楚灵王好“细腰”,以致“宫中多饿死”,
这个故事一经“问世”,不少人就联想到宫中众多美女为了讨好楚灵王,从而饿到面黄肌瘦的可怜模样,
再加上楚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位喊着“我蛮夷也”口号的楚武王,
所以传着传着,“细腰”就传成了“蛮腰”,楚灵王也在后世留下喜好细腰美女的形象。
说起来,这事还真冤枉楚灵王了,
他好的那个“细腰”,并非女子的细腰,而是“士”的细腰,
据《墨子》说,当时楚国的大臣们为了迎合国君的喜好,不是节食,就是屏住呼吸勒紧腰带,扶着墙才能站起来.......
大臣们这样生生捱过一年之后,一个个脸色都发黑了,好不凄惨.......
谁也不知一个堂堂楚王,怎么会有喜爱男子细腰的怪癖,
不过这对于楚灵王的一生来说,只是区区小事一桩而已,
楚灵王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
他在生前是屡屡受到各方嘲笑,死后亦被诸子百家众口一词抨击,
就连太史公也忍不住说他实在可悲,
可鲜少有人愿意提起,楚灵王乘风破浪的一段光辉岁月。
“离经叛道”的公子围
楚灵王名虔,不过这是他坐上王位后改的名字,起初他叫围,人们都称他为“公子围”。
公子围的祖父,便是春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成语“一鸣惊人”便出自于楚庄王当年的豪言壮语: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后来楚庄王的确做到了“飞将冲天,鸣则惊人”,大干一场后成了一代霸主,
不过他“飞鸣”了一阵后就死掉了,死后传位于儿子楚共王,共王死后传位给儿子康王,康王死后传位给儿子郏敖。
郏敖在位三年,由于父亲康王在世时,与四个兄弟关系很要好,
楚康王的四个兄弟一个叫公子围,一个叫公子子比,再有就是公子黑肱和公子弃疾(后继位为楚平王),
郏敖就让叔父公子围做了楚国的令尹。
这位公子围,在其兄楚康王在位时就颇为“离经叛道”,
楚康王十三年的时候,楚将穿封戌攻破郑国的麇城,俘虏了郑国守将皇颉,正欣喜若狂之际,公子围突然赶了过来,大言不惭地说是他逮到了皇颉,
两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就叫在场的大夫伯州犁裁决,
伯州犁通过一番“上下其手”的暗示,迫得皇颉违心承认自己是被公子围俘获的,
气得穿封戌抽出长戈追得公子围四处逃窜,
这样一来,功劳就轻而易举地转记在了王弟公子围的名下了,《左传》的这番描述,把在场的每一个人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伯州犁的媚强欺弱、皇颉贪生怕死、王子围蛮横无理,
公子围就是以这么“无赖”的形象首次见于史册。
不过颇为意外的是,
公子围坐上王位后就“杀太宰伯州犁于郏”杀掉了伯州犁,却因穿封戌灭陈有功将其封为“陈公”,还特地设下了隆重的宴会,
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
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中王子围耍无赖的举动,还需要探索。
康王之子熊麇继位为郏敖(前544年)后,
公子围以令尹的身份辅政,郏敖对叔父公子围很器重,却不知他这位叔父野心勃勃。
公子围的确未将小侄儿放在眼里,
楚康王尸骨未寒,他就迫不及待除掉了在楚进行“书土田”和“量入修赋”改革的大司马薳掩,司马相当于楚军总司令,
公子围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在外交场合公子围也常常以公侯的姿态出现:
他以令尹的身份代表楚国与鲁国会盟时,僭用国君的礼遇;宴请晋国赵文子时,又自以周文王自比;
公子围还以令尹的身份,将弟弟公子黑肱和太宰伯州犁打发到郑地栎、郏等地去筑城,
这个时期,公子围之心已是“路人皆知”了。
心狠手辣,杀侄夺位
楚郏敖四年(公元前541年)的时候,公子围与伍举(伍子胥祖父)出使郑国,
一路风尘仆仆,加上时值寒冬,北风萧萧,
在路上公子围就生出了不少怨气,觉得小侄儿在王宫里养尊处优,自己却要经常风餐露宿,好不辛苦,
等车队行至一出人烟密集的地方的时候,他们突然听到个重磅消息:郏敖生病了!
他转念一想不如自己当国,遂立即下令调转马头自己回到楚国,
让伍举代自己去郑国出使。
公子围回到楚国后,顾不上回家休息,直接就奔向王宫问疾,
他见郏敖倒在病榻上虚弱无力,杀心顿起,扯下帽带子就将郏敖活活勒死了.......
之后他又杀掉了郏敖的儿子莫和平夏.......
下手十分狠辣!
郏敖叫员,死后被葬于郏,所以历史上称他为“郏敖”。
郏敖死后,公子围派人到郑国向伍举报丧,
伍举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清楚是公子围下了毒手,但是楚国的名声还是要的,
于是吩咐来人,若有人问起谁是继位人,要说是楚共王的儿子公子围,
突出公子围王子的身份,不能说是“敝国大夫公子围”。
当时已是春秋后期,中原各诸侯国政权下移,各由卿大夫主持政权,
晋国是六卿专权,齐国是田氏坐大;鲁国是季孙、叔孙、孟孙三家;
郑国是权归七穆,即游氏、国氏、良氏、罕氏、驷氏、丰氏、印氏七家;卫国政权落入孙氏、宁氏手中;宋国政权落入华氏、向氏手中........
不过比起以上中原各国,楚国的情况要好上不少,王权一直紧握在楚王手中,军权也未下移,
想来楚国没少在这方面嘲笑过中原各国,
如今闹出了公子围弑君的事,伍举也只能想办法在外交场合遮掩一下了。
公子围就这样踩着侄子的尸骨,自立为王,是为楚灵王。
犹如一只骄傲的孔雀
楚灵王是杀了侄子上位的,本就得位不正,
当上楚王要低调些才是,
哪知他愈发为所欲为了,还一门心思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
楚灵王三年,他派使臣去通知晋国,楚国要在申国会盟诸侯,
晋国无奈只得通知中原各诸侯国参加会盟,
盟约订立以后,楚灵王犹如一只骄傲的孔雀,表示此后自己就是霸主了。
同年,楚灵王以诸侯之师伐吴获胜,
还在吴国朱芳俘虏了逃亡的齐国庆封家族,
庆封原是齐国大夫,因参与崔杼弑齐庄公之乱而逃奔至吴,如今成了楚军俘虏,
楚灵王突发奇想,想在诸侯军队面前公开诛戮庆封来出出风头,还宣告说:不要效仿齐庆丰弑其君!
庆丰自知必死,索性也揭了楚灵王的老底儿说:不要像楚共王的庶子围杀他的侄子,自己当国君,还好意思出来会盟!
这番话惹得众人大笑。
楚灵王丢了颜面,气急败坏地立即将庆丰杀死了,又灭其全族。
楚灵王六年,楚竭国库之力所修的章华台建成,望着这个巍峨壮观的高台,楚灵王不禁志得意满,脱口即曰:台美夫!
他还邀请诸侯参加落成庆典,结果只有鲁昭公一人赴会,还是他以武力入侵威胁来的。
楚灵王十年,他又将蔡灵侯诱骗至申,醉而杀之,并且“刑其士七十人”,还杀害蔡太子以祭祀冈山,
这种行径遭到列国舆论的广泛批评,指责他比夏桀、商纣还残暴........
总之,楚灵王在他暴虐著名的从政生涯中,“成功”获得了各诸侯国上至国君、下至臣民的种种差评!
就连楚国内部对他也是怨声载道,
别人修建高台是为了观测天象或者训练军队,楚灵王掏空家底儿建这个高台却是为了看风景,岂能不怨!
不过,话说回来,楚灵王真的一无是处吗?
楚灵王发誓说:余必自取之!
其实《左传》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楚灵王曾经占卜问天自己能不能称霸,然而占卜却令他很失望,显示“不吉”,
愤怒的楚灵王扔掉龟甲指着上天发誓说:余必自取之!
表面上看楚灵王这是多荒唐又可笑,可谁能说在他心中没有一股子豪情壮志呢?
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
来看楚灵王在位时期的楚国朝堂,像前面我们说到的穿封戌和伯州犁,
穿封戌当年与楚灵王闹出过纷争,还怒而抽戈逐之,但楚灵王即位后,非但没有机报复他,反而称赞他“城麇之役不谄”封陈公,依然重用;
伯州犁即使当年“上下其手”谄媚过楚灵王,但他不仅没有受到重用,还在楚灵王即王位后第一个就被杀掉了,
这说明看似昏聩的楚灵王,内心也是有着一把公平的尺,
深知用贤不用佞的道理,知人善任。
而且楚灵王也在不少事情上表现得很有“人情味”,如《左传》讲楚国灭掉赖国后,其国君“面缚衔璧”,让国人袒背拖着棺材来降,这时楚灵王不仅没赶尽杀绝,还“亲释其缚“将他们迁到了鄢;
不仅如此,楚灵王对那些曾经指责过自己的人也能容忍甚至重用,
楚灵王曾经做令尹时,曾“为王旌以田”仿制国君行头,
下属申无宇一把扯断他的“王旌”直骂他僭越礼制:一国两君,其谁堪之?
等灵王即位后,
申无宇又闹出了“幺蛾子”:申家的逃奴躲进了章台之宫,申无宇着急抓人,顾不得通报就擅自闯了进去,这在当时是违法的。
管理章华宫的官员当下便逮住了申无宇,绑着他去见楚灵王。
申无宇在楚灵王面前据理力争,
搬出周文王“有亡荒阅”、楚文王《仆区》来为自己申辩,
楚灵王也没有趁机处罚这个“碍眼”的昔日仇人,反而很大度地让他领了逃奴回去。
从以上史料来看,这位“恶贯满盈”的楚灵王很有容人之量,要知道古代多少君主都做不到这一点。
楚灵王,在淮北三次“迁国移民”
我们再站在楚国当时的情况来看,
当时恰逢晋楚争霸后,楚国占上风的时机,晋国表面上表现得顺服,实际一直在暗中扶持吴国,以图牵制楚国,
而且,很少有人注意到,楚灵王一边在诸侯国面前闹笑话,另一边却一直在加紧扩张楚国的地盘,
而且在淮北地区还搞过三次迁国移民:
迁赖国旧民于鄢,又迁许国旧民于赖国故地;
几年后,又把许国旧民迁到了夷(城父),同时把原城父居民迁到了夷濮西田;
楚灭蔡后,把蔡国旧民分散迁到了许、胡、沈、道、房、申等地。
不难发现楚灵王搞这三次移民行动,主要针对的都是与姬周有着密切联系的姬、姜姓之人,
他来回迁来迁去,主要是为了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忙着适应新环境,没有心思闹事。
另外,他在迁走蔡地旧民后,史书上也没说那块地方是闲置了还是谁又被迁过去了,
其实闲置的不大可能的,在当时人口不如现代社会这么密集,楚灵王怎么可能闲置一块已经滋养出来的土地呢?
通过其巡游过淮北地区且在淮北修建行宫的踪迹来看,
应当他在期间带去了大量的楚民,并且强迫他们留在了当地——“国有王矣,先归,复爵邑田室,后者迁之,楚众皆溃”(《史记》)。
从上述来看,无论楚灵王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南方边远落后地区,还是旨在从地缘上开始切割姬姜之民彼此之间的联系,
说到底,都无法掩饰楚灵王对外的领土扩张的意图,
这与有种种丑行、滑稽可笑的楚灵王形象,是不是感觉很不相符呢?
最起码,楚灵王在位时,楚国朝堂一片清明,楚国的势力一直在向上发展,
除了那座章华台,其实人们也找不出他奢靡无度的其他事情来,
腹黑手辣确实说不过去,但是站在他当令尹时的立场,
他这般强势也不是说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欲,
在灵王之前,有不少楚国国君为了除掉执掌大权的令尹,大开杀戒,
或许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思维早就在他脑中形成了未尝不定。
咎由自取乎?
楚灵王的结局很悲惨,
他在位十二年的时间里,的确做过不少令人痛恨的事,用隐太子作人祭的牺牲、杀大夫成虎、凌辱越国大夫常寿、夺取其他贵族的封地,为自己埋下了祸患。
楚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到州来打猎,
卜尹观从因父亲被灵王处死,趁机发难,一众痛恨灵王的人都联合在了一起,
包括另外的三个兄弟公子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
他们打进国都,杀掉了灵王的两个儿子。
叛军还派人来乾谿(今安徽亳县南)宣传:楚国已经有了新君,先回去的人会恢复爵位,还给他封邑家产,后回去的人迁到别的地方去。
楚灵王率领的臣属们,一听国家已经立新王,先后回去的爵位封邑,田地家世都有,后回去的就要迁徙到外地,纷纷溃散逃了回去,生怕自己跑慢了离开故土。
楚灵王听说两个儿子被杀,也顾不了人众逃散的事儿,
悲痛欲绝,哭的那个叫声嘶力竭,还从车上扑到车下摔了下来,
最后成了孤家寡人,躲进了深山老林,后被申无宇的儿子申亥找到,带回了家里,
但是没过多久,楚灵王在申亥家中自缢了,申亥埋了灵王,又命自己的两个女儿从葬而死。
公子子比当上了国君,但他不听从观从杀死弟弟公子弃疾的建议,
公子弃疾利用国都人心不安,灵王死讯未知的形势,命人在城内散布谣言说:灵王打回来了,
公子子比和公子黑肱本就胆小,他们生怕灵王打回来找自己算账,
惊慌之下竟双双自杀了,
之后,公子弃疾以王子的身份即位为王,是为楚平王,后来也听说了灵王的死讯。
公子弃疾早年就比较有声誉,至少评价要比他那个顽劣不堪的哥哥公子围好上许多,
可他坐上王位后,宠信小人费无极,楚国朝堂是一片混乱,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便冤死在了费无极的构陷中,
后来,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了楚都,楚国差点被灭国。
楚灵王虽说专横残暴,楚国当时却是无人敢惹;楚平王是个“乖宝宝”,结果差点弄得楚国灭国
这一幕,难道不有些讽刺吗?
我觉得后世对楚灵王的评价,应当更加客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