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课内文学常识 1.《社戏》是一篇小说,《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药》,《阿Q正传》等,杂文集《坟》《华盖集》 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2.《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信天游)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是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3.《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4.《灯笼》是一篇回望传统的散文。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作者是吴伯箫,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5.《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又极具条理作者是竺可桢, 他是我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无论是生动形象、用语典雅地介绍物候现象,还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地介绍与物候有关的知识,都能从中体会到说明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 7.《大雁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大雁是春的使者,给人间带来春色、生机。雁群与人类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的群体结构也以家庭为单位,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径,给大雁制造着灾难。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 生态伦理之父”,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为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理观,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与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并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 8.《时间的脚印》是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9.《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 《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记》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10.《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柳宗元,河东人士,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1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选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明末的魏学洢。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12.《关雎》和《蒹葭》,都选自《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13.《最后一次讲演》的作者是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代表诗集《红烛》《死水》,新月诗派代表人物。本文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这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议论文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有所建树。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中写了八次抉择,这些抉择看起来互不相干,但读者看来却彼此相连,浑然一体。这是因为每一个选择作者总是让我们看到:所做选择的原因、选择后的实际行动和“选择”对于作者的影响,这些都有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合适的角度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4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