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查看: 268|回复: 1
收起左侧

[数码知识] 怀旧,已经消失的30种电子设备,你一定拥有过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82 名

发帖:NO. 84 名

在线:NO. 42 名

敢想敢做敢拼 发表于 2023-12-2 10: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怀旧,已经消失的30种电子设备,你一定拥有过(上篇)首发2023-10-22 21:22·混沌排行榜
总#030期
博主再开个怀旧贴,这次聊聊电子设备。和众多男生一样,天生对电子产品有着无穷的兴趣,今天翻出来20个现在的小屁孩们完全没见过的东西,再次如数家珍一番。
本主题分三期,每期10个。
惯例,logo图:



一、初代调制解调器(猫)—— 拨号上网推开了互联网的大门
开屏暴击,先听一段录音:



熟悉么?听过么?是不是感觉自己老了。当然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下面这个Windows启动画面,那上边的声音对你来说是十分的陌生。


这就是曾经拨号上网时代,拨号中的声音,博主曾以为每个电脑的声音不一样,今天找来才知道原来都是这个音!如今听到依然是那么激动。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杜克大学研究生Tom Truscott 等人 创建了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的最早系统, 称为USENET,是在UNIX系统上建立的通过电话线传递数据的网络系统。
之后的八十年代这种拨号上网的方式悄悄流行开来。1989年,英国 Brunel 大学建立了现在的 Internet。1992年,英国的Pipex公司和美国的Sprint公司便推出了商用拨号上网服务系统。随之也逐渐传入了中国。
为了实现在电话线上传输网络数据目标,需要使用特殊的接入设备,即调制解调器(MODEM,简称“猫”),将数据转换成可以在电话线传输的音频信号,也可以将音频信号还原到数字信号。拨号上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上网的过程中电话线会被占用,从而无法拨通电话,反之若有来电,则上网则会中断,简而言之就是上网和电话只能二选一。当然拨号上网第二个特点就是贵,贼贵。至于网速,那时候连网站都没有几个,网上的信息也少得可怜,所以并不会对网速慢有多少直观的感受。


后来到了90年代末期,随着宽带上网技术的逐步推广(拨号上网被称为窄带),这种通过电话线上网的方式便逐步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软盘和软驱 —— 消失的正方形
再来个暴击:


这就是早期的3.5英寸软盘。
软盘(Floppy Disk)是早期电脑中使用的可移动存储介质(再往前的磁带博主真没见过了)。软盘的读写是通过软盘驱动器完成的,简称软驱,早期的电脑主机上都有。软盘驱动器设计能接收可移动式软盘,常用的就是容量为1.44MB的3.5英寸软盘,它曾经盛极一时。之后由于U盘的出现,软盘的应用逐渐衰落直至淘汰。
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32英寸。4年后IBM公司又推出一种直径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料质磁盘,发明者是艾伦・舒加特(后离开IBM公司创办了希捷公司),1976年8月,艾伦・舒加特宣布研制出5.25英寸的软盘。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3.5英寸的双面软盘,其容量为875KB,到1983年已达1MB,即我们常说的3.5英寸软盘。


关于软盘,博主还想说3个细节:
1、软盘的右下角有个开关按钮,这就是最早的写保护,打开的话,软盘只能读取,无法写入和修改;
2、有没有朋友疑问:为什么电脑中的磁盘是从C盘开始的呢?AB去哪了呢?答:当然有A盘和B盘了,这俩就是软驱。
3、笔记本上有光驱不罕见,但博主真的见过一台2000年前后的IBM本上既有软驱又有光驱,当时也是极度震惊,笔记本得有5厘米厚,这也是至今唯一一次见到的有软驱的本。





三、光盘和光驱 —— 存储革命


相对于软盘和软驱,光盘就连10后的小屁孩应该都很熟悉吧,光驱可能够呛。
光盘(Optical Disc)于1965年由美国詹姆斯·拉塞尔发明,它是用激光扫描的记录和读出方式保存信息的一种介质。虽然光盘发明时间较早,但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开始普及,具有存放大量资料的特性,1片12cm的CD-R约可存放1小时的MPEG1的视频,或74分钟的音乐,容量达680MB,约等于几百张软盘,可谓是存储介质的重大革命。
光盘的种类又可分为不可擦写光盘,如CD-ROM、DVD-ROM等;和可擦写光盘,如CD-RW、DVD-RAM等。当然按数据密度也可纵向分为CD和DVD,前者680MB,后者高达8.5G(DVD-9)。
与软盘一样,读取光盘需要使用光盘驱动器,简称光驱,光驱成为电脑的标配估计得有20年了吧,直到固态硬盘和大容量闪存设备逐渐普及后,光盘和光驱才淡出历史舞台。



四、凸屏显示器 —— 还记得爸妈回家前,给显示器扇扇子的技能么


电脑硬件按功能分类的话,主要可分为处理设备(CPU)、存储设备(各种盘)、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输出设备,显示器就是最主要的输出设备。随着设备的迭代,这二三十年也涌现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技术,最主要的可分为三类:
1、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
2、等离子显示器;
3、液晶显示器。
我们平时看到的凸屏显示器、电视指的就是第一种,阴级射线管。令人感到诧异的是,阴极射线这玩意早在1869年就被发发现了,30年后的1897年问世了第一台阴级射线管显示器,俩人都是德国佬。
至于其内部显像原理,本文不进行讨论,博主最后只想提一个细节,还有人记得“纯平显示器”这个词么?由于要保证电子束打到屏幕的半径一致,所以最初的屏幕被迫只能做成球面的,后来技术升级,才逐渐消除了横向、纵向的失真和反光,这样一来屏幕自然就不用凸起了。不管是球面还是纯平,其原理也都还在阴级射线管的范畴内。后来的等离子和液晶则是完全另外一种技术。
最后帮大家回味下和父母斗法的场景,由于CRT显示器屏幕后有那么大一疙瘩,开一会儿就会严重发热,于是爸妈下班后就会通过摸显示器的温度来判断你们是否偷完电脑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于是孩子们也进化出各种给显示器降温的魔法,比如扇扇子、吹风、拿湿毛巾冷敷等等等等,有木有中枪,233333

一代神机——联想千禧,它还有个兄弟叫——联想同禧,千禧是斜面主机,同禧是立方体



五、滚动球鼠标 —— 微机老师:机房鼠标的滚动球咋老是丢???


再来说说输入设备——鼠标。第一支鼠标是196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发明的,当时道格拉斯在斯坦福研究所工作,他在很早就考虑如何使电脑的操作更加简便,用什么手段来取代由键盘输入的繁琐指令,于是鼠标就诞生了,学位为“显示系统X-Y位置指示机器”。由于形状酷似老鼠,还有一根线连着像尾巴,就被取名为鼠标,港台诙谐地翻译为“滑鼠”。。。
和显示器一样,多年来也有着各种迭代,从原理上讲,主要有3类,机械鼠标、光机鼠标、光电鼠标。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前后两种,至于光机,博主也没查到太多资料。
在那个计算机还叫微机的年代,学校机房里的鼠标清一色是机械鼠标,其最大的特点是里边带个滚动球,不得不说,这个球的做工和手感简直太棒了,以至于总有那么些个熊孩子没事偷滚动球玩,最后整个机房到处都是空壳不能用的鼠标。由于滚动球和鼠标垫有物理接触,所以时不时还得把球抠出来清灰。


六、传呼机 —— 要带上的必备挂件
又是一波回忆杀。


进入通讯章节。
信息传递一直都是人类几千年来致力解决的问题,比如古代的烽火台、飞鸽传输、抗日战争的鸡毛信等等,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无线电的发展,大家再也不满足有线电话对空间上的限制,于是才有了无线通信产品的诞生。而动辄上万块的大哥大绝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得起的,那时候真正的王者是传呼机。
传呼机,也要寻呼机、BP机、博主老家还叫call机,整个通信过程由电话、寻呼台、寻呼机3部分组成,用户通过电话把需要传递的信息告知寻呼台的接线员,后者再将信息以文字形式通过无线电发送出去,所以寻呼机本身其实只是个信号接收和显示设备,并无法单独使用。

寻呼台


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这里必须要提一句,摩托罗拉几乎就是寻呼机的代名词,不便宜啊在当时。
1990年开始,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传呼市场的繁荣,使各传呼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那时腰间皮带上挂寻呼机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博主记得当时主要有两个台,一个是168台,一个是126台。
93、94年时,手机开始慢慢出现、普及,2005年以后,寻呼机渐渐淡出中国的舞台。





七、大哥大 —— 港片里的老板标配


在传呼机兴盛的同时,另一个更便捷、更高贵的通讯设备同样博足了人们的眼球,并且有过之无不及,那就是港片里大佬们的标配——大哥大。
大哥大从某种意义上,在大类通讯设备划分中,仍属于手机的范畴。
1973年4月3日,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在位于纽约摩托罗拉实验室里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12年后的1985年,手机商用化,不过这第一台手机非常笨重,重量达3公斤,需要背着这台电话出行,所以也被叫做“肩背电话”。由于移动电话天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短短几年时间,其体积也迅速缩小,也就有了著名的“大哥大”。
1987年,“大哥大”进入中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它实实在在是功能单一又笨重的砖头手机,足足有1千克重,也就是一块砖头的重量。虽然体积庞大,其电池容量只有500mAh,充满一次电足足需要10多个小时,而续航却只有短短的30分钟。


不过,当年“大哥大”的价格可不是一般的贵,最早进口一部“大哥大”的价格甚至可以高达2-5万的价格,就算是到了九十年代初,一台的价格也高达一万块以上。要知道,当时的工人一个月工资最多的也就一两百块钱,一台大哥大的价格需要普通工人工作十年。而且大哥大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提着钱排队的大有人在,甚至做到了和前几年房地产开发商举牌拍地的热闹。
至于它为什么被霸气地称为大哥大,主要还是和价格与地位相关。那会的手机属于当时的高科技产品,我国没有能力生产,所有的都是进口,加上动辄上万的价格,在当年用得起的,绝对的非富即贵,所以移动电话就被人称为大哥大了。此外,当年的电影里的大哥们都会拿着移动电话配着豪车以表示身份,所以大哥们拿着的手机的自然被称为大哥大了。
多说一句,以通讯技术的代目划分,如今已经普及到了4G和5G,而大哥大所用使用的就是初代,即1G。
与传呼机一样,通信领域一直以来都保持着非常快速的发展,随着2G通信网络和更轻巧的黑白屏手机的出现(比如诺基亚1100),大哥大在2000年初便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




八、小灵通 —— 移动电信之争的产物
小灵通可能是少数几个那个年代耳熟能详,如今却又记不起长什么样子的设备了。


90年代,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分家,移动主打手机通信业务,发展势头迅猛。而电信则专注固定电话业务,由于信息产业部不给它无线牌照,只能眼睁睁看着移动闷声发大财。
同样背负利润增长压力的电信,当然不会就这么坐以待毙。一次,浙江电信下属的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小灵通之父)去日本考察,看到了小灵通这个技术,顿时如获至宝。当时在日本,它的原名是PHS,也就是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译为个人手持无线电话。PHS属于第二代通信技术,也属于WLL技术(Wireless Local Loop,无线本地环路),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将用户终端(即无线市话手机)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固定电话网(PSTN)。


说人话就是,它依然使用固定电话系统,只不过使固定电话不再“固定”,电话听筒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自由移动使用,可以理解为加强版的无绳电话。这就巧妙地绕开了牌照的问题。
虽然小灵通的信号差经常被人诟病,但正是由于其基于固话系统,致使资费价格那真的是非常便宜,还记得当时的广告是“无限市话,小灵通,更多神通,超乎想象”。
说到小灵通,不得不提到一家公司,那就是——UT斯达康。1995年,UT斯达康(UTstarcom)在美国成立,创始人吴鹰(绝对的早期大佬)。就是吴鹰,瞅准了PHS技术的商机,和徐福新一拍即合,决定全力将PHS技术引入中国。当时UT斯达康花了几千万,买下了这个技术。“小灵通”这个名字,就是徐福新给取的(徐也被称为“小灵通之父”)。
当时,小灵通这个名字是专属于UT斯达康PHS产品的(获得了叶永烈先生的无偿授权)。后来,正是因为这个名字好记,慢慢变成了PHS技术的“昵称”,所有厂家都叫这个名字。UT斯达康也干脆听之任之,放弃了对这个名字的专属所有权。

还记得这张标志性的照片么,中间的大胡子就是吴鹰


真正能决定小灵通命运的,是政策。政策如果封杀,电信的意愿再强也没有用。电信坚持认为小灵通是固定电话技术,而移动则认为这是移动通信技术,这样的做法属于“违规”。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下。
2000年6月,原信息产业部下发通知,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这标志着限制小灵通发展的政策有所松动。于是,各地电信纷纷上马小灵通业务。
2002年8月,小灵通在中国大陆已有200多个地市开通,系统容量达到1100万线,用户超过600万。
当时,全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基本上都开通了小灵通业务。2004年4月,4700万。2005年9月,8127.5万。2006年10月,达到历史顶峰,9341万。一时间,小灵通在中国家喻户晓。很多老百姓,尤其是家里的长辈,都办理和使用了小灵通业务。
2008年,运营商第三轮拆分重组,电信终于获得了正式的移动通信牌照,并且从联通手上买来了CDMA网络。于是,电信在小灵通方面的投入不断降低,加上各大运营商手机资费不断下调,小灵通的竞争力大幅下降,用户数开始明显下滑。雪上加霜的是,小灵通所使用的频段,影响了当时很受国家重视的“国产标准”TD-SCDMA。2009年2月,政府主管部门明确要求所有1900-1920MHz频段(也就是小灵通的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由于各种复杂社会原因,又拖了3年,到了2014年10月1日,所有小灵通基站才最终被关闭。小灵通业务彻底消失。



九、山寨机 —— 昙花一现的过客


山寨机的诞生,一句话说就是国人为能更便宜地用上手机而找到的解决方案。
在山寨机还没有大批量出现之前,华强北便是中国电子产业的核心,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这为以后山寨机的出现提供了完善的手机供应链系统。由于没有形成销售体系,来自全国各地的零售商必须从华强北拿货,从早上9点到凌晨2点,全国各地的零售商排着队打款,等手机出货,一家手机店甚至需要雇佣几十个销售员,三班倒。


如果说华强北初期的野蛮生长为山寨手机提供了现成的完善供应链,那么联发科的出现则为这条链条配备了一台高速传送带,令供应链无需任何技术加持便能够高速运转。
2005年左右,联发科正式推出“Turn key solution”模式,即“交钥匙”方案。不同于高通等芯片厂商的“毛坯房”方案,联发科的“交钥匙”一上来便为手机厂商提供了“精装修”的打包方案:除了处理器和基带芯片,联发科还整合了WiFi、GPS、FM、和蓝牙等功能模块,甚至连应用也帮厂商做了,这直接导致当时手机制造门槛的大幅降低。
当时的山寨机构造及其简单,可以简单划分为屏幕、主板、以及外壳三部分。主板一般由上游联发科和方案提供商掌控,山寨手机制造商只负责手机的外形设计,无需任何技术,这些制造商在产业链中被称为“手机集成商”。有报道将其大致链条归结如下:联发科→手机方案商(主要集中在上海)→手机集成商(深圳华强北)→手机模具商(东莞、深圳)→手机外围器件供应商(珠三角)→山寨手机经销商(全国各地)。


山寨机席卷中国市场的原因只有两个字:价格。
20世纪初,中国GDP尚未挤进全球前五,北京人均工资刚过2000元/月,二环内的一套小一居也只需十几万元,而这却与当时昂贵的手机价格形成鲜明对比,少则上千元,多则四五千元的价格令手机成为了少数人的“玩物”,一代神机夏新A8的售价高达3800元,是当时普通人三四个月的工资。而同期看似功能一点儿都不落后的山寨机最高也就千把来块,这个价格可以说实在无法不让人心动。
一般而言,山寨手机主要包含两种形态,一种是品牌手机高仿机,这类手机直至今日仍然存在;而另一种则是价格低廉、功能齐全的杂牌手机,这类手机是山寨机制造商的发力重点。
山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超大屏幕,在当时秒杀一切品牌机;
2、超长待机,1万毫安时了解一下;
3、双卡双待,三卡三待,四卡四待,就问你慌不慌;
4、触屏,香不香,实际只有屏幕下的那四个按钮能触摸;
5、超大音量,自带铃声“月亮之上”,博主记得当年满大街手机响的都是月亮之上。
2010年末,深圳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随后,广东省提出“三打两建”政策,即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和建设市场监管体系为内涵的专项行动,最终导致华强北山寨机市场大洗牌,3600余商户退出市场。加之3G技术的出现和众多大厂品牌手机拼命压价,导致山寨机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十、电子宠物 —— 风靡亚洲校园的小东西


说到“电子宠物”,00后可能没啥概念,但相信80、90后是再熟悉不过了,当年很多人都随身携带一个。当然,这东西意料之中地起源于日本。
1996年,横井昭裕带着他的新创意来到了老东家万代,这次会面拉开了电子宠物时代的序幕。横井昭裕把这款新玩具命名为“たまごっち(Tamagotch)”,是“蛋(Tamago)”和“手表(Watch)”二词结合的新创词,音译为“拓麻歌子”,在中国我们普遍叫他“电子宠物”或“电子鸡”。横井昭裕希望它能作为1996年年末商战的主力产品,推向万代的次要目标客户“女高中生”。
电子宠物的原理十分简单,在53毫米长的卵型便携游戏机中塞入一个黑白液晶屏和三个按钮,再搭配一个不可替换的简单模拟养成类游戏,对玩具+游戏业巨头万代来说,横井昭裕的方案无论是硬件基础还是软件研发,都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儿。难的是,这种毫无深度的便携式游戏机,究竟能不能引发顾客的购买欲呢?
虽然依旧抱着一定的疑问,万代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电子宠物”这个年末冲业绩的计划。万代保守地预留了一部分出货量,并预测可能会出现库存积压的发生。然而另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蛋不仅大获成功,还成为了一股席卷全球的现象级狂潮,短短数年销量竟高达8000万套。


“电子宠物”的玩法非常简单,给宠物喂食、喂水、洗澡、铲屎如此循环,把宠物养肥养大直到死亡。90年代的核心玩家可能对这样的游戏性嗤之以鼻,但对于最重要的目标用户“女高中生”来说,“电子宠物”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电子宠物戏自身会频繁提醒玩家进行喂食铲屎等照顾的行为,模仿了人类婴儿活动的不确定性,唤醒女高中生深藏基因中的育儿习性;同时宠物的马赛克形象十分抽象化,且并没有“起名”这个流程,使得玩家与宠物之间并没有太多情感和羁绊基础。这让电子宠物充分激发了女高中生的母性本能,却赋予玩家极其低廉的育儿责任和风险,使得女子高中生在获得培养宠物带来的乐趣同时,不用承担压力,也很少收到培养失败带来的挫败感。




写怀旧的文章总是能给博主带来诸多感动,本期暂告段落,下期清单:
小霸王学习机 —— 这玩意和学习没半毛钱关系
录像带和录像机 —— 让电影走出了电影院
VCD —— 成龙&爱多
随身听 —— Walkman
复读机 —— 步步高的成名作
CD机 —— 学校里有钱孩子的新宠
电子词典 —— 伏魔记、贪吃蛇、魔塔
MP3 —— 数字音乐的革命者
MP4 —— 京华、oppo、歌美、爱国者
万能充 —— 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 本期完 ——
第二期已出炉:


怀旧,已经消失的30种电子设备,你一定拥有过(中篇)首发2023-10-28 16:59·混沌排行榜
还是这个喜闻乐见的话题,上期聊了前十个,分别是拨号上网、软盘和软驱、光盘和光驱、凸屏显示器、滚动球鼠标、传呼机、大哥大、小灵通、山寨机、电子宠物。
本期继续第二波10个。
上logo图:



十一、小霸王学习机 —— 这玩意和学习没半毛钱关系
开屏雷击,先听一段音效:
啊哦 小霸王其乐无穷啊.mp30:04
来自混沌排行榜






是不是1秒钟拉回到30年前?学习机是八九十年代的特有产物,博主知道的最有名的共2款:中华学习机和小霸王学习机。虽然名为学习机,但绝大部分童鞋妥妥地拿来当游戏机用,这是连爸妈也心照不宣的事实。


小霸王的诞生彰显了那一代国人的机智,但同样也不那么光彩。
1984年,浙江大学毕业的段永平离开了国营工厂,坐着火车来到了珠江三角洲,1989年3月,阿段来到中山市担任一家亏损两百万电子厂的厂长,如何扭亏为盈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同期,日本游戏巨头任天堂在1983年推出了划时代的游戏机FC,随之席卷全球。国人马上嗅到了商机,于是开了“复制之路”。这就是小霸王诞生的时代背景。1993年,小霸王研制出第一代小霸王电脑学习机,1994年,小霸王推出第二代电脑学习机,同时聘请成龙为其代言。凭借一系列创意十足的营销策略和广告攻势,小霸王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成为学习机行业的霸主。


小霸王的内核简单地说就是个FC模拟器,一盒盒黄色塑料外壳加上半导体卡带不断的被复制,凭借着高超的山寨技术,又由于当时的知识版权保护机制并没有那么完善,小霸王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游戏公司,甚至让当时的小伙伴一度认为小霸王才是世界上最正宗、最好玩的游戏!
随着2000年前后国发布电子游戏禁令,加之PC对游戏市场的冲击,以及小霸王创始人段永平的离开,这个昔日的王者迅速走向没落。




十二、录像带和录像机 —— 让电影走出了电影院


这东西比小霸王还要早,属于70、80后的回忆,90后几乎不怎么能见到了。
录像带属于磁带的一种,用来录制和播放影音。盒式磁带早在1962年就由飞利浦公司发明出来了,如同后来一样,主要用于播放音乐,而1976年录像带的发明,则彻底颠覆了整个电视电影行业的玩法。
当时人们想要看影视剧,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购买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二是上电影院观影。录像带和录像机的发明,让电影从电影院走进了家中。
由于早期设备非常昂贵,绝大部分家庭是无法负担的,于是也顺带产生了一个新事物——录像厅。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录像厅,是那一代人“精神食粮”的主要来源。那些开在街道旁边,或者小巷深处的“黑暗房间”,有着最神秘、最让人血脉偾张的故事。只要你掏两、三元钱走进去,就能走进一个“世外桃源”。当然毫不意外的,这地方也成了很多人的性启蒙之地。
然而,“录像厅”的黄金期,却只有十年左右,然后,它就逐渐被租售VCD、DVD碟片的小店给取代了。其中一部分录像厅最后变成了歌厅、音像店、网吧,而很大部分录像厅则是直接从人间蒸发了。








十三、VCD —— 爱多、先科、万利达,神仙打架的年代


VCD这项技术诞生于1993年,并由索尼、飞利浦、JVC、松下等电器生产厂商联合发布了其工业标准,但殊不知,VCD放映机这个东西却诞生于中国。
1992年在美国举办的一场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美国一家科技公司的员工介绍了新研发的图像解压缩芯片,它能够将图像和声音压缩在一个小芯片上。当别人都在赞叹这项技术的时候,在场的国人已经意识到这个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上,制成音像产品。
1993年,任谁也没想到,世界上第一台VCD在合肥研制成功,取名“万燕”。当然,后来把VCD推向高潮的是爱多(成龙大哥双杀)、先科、万利达、金正这几个品牌。


那一年,港片已经风靡一时,录像厅还是大家的精神圣地,也是长辈眼中的“禁地”。也就是这一年,VCD的问世象征着录像带时代的落寞。
那时候一台VCD影碟机要好几千,碟片也要35元一盘,最贵的时候也卖过100多元一盘。这对于当时大众的普遍经济状况来说,压根没人承受的起,这也意味着最初的VCD绝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家用电器,而是录像厅的专属产品。
由于VCD碟片无论是画质、音质、还是存储量,都要优胜于录像带。当有一个录像厅老板,凭借更好的观影体验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其他老板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于是录像厅自然而然的把录像带替换成了VCD机。紧接着,所有人都看到了商机,录像厅的数量开始暴涨,并持续发酵、席卷全国各大城市。
在那个年代,录像厅就和现在的网吧一样,都是禁止小孩去的地方。它们大都散落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多见于车站或者学校周围,甚至有可能只是个黑乎乎的小平房,里面被空出一大片中间场合,也有包厢的存在。


对于当时那个电视乏味的年代,后来经常有人感慨,那里虽然又黑、又脏,却是当时极少能够兜售幸福的地方。那时候盗版横行,大部分电影都只能在录像厅一饱眼福,所以录像厅很快就荣升成了年轻人的精神圣地。
1996年之后,当全民经济慢慢赶上来后,VCD碟片和影碟机的价格也开始慢慢调整。
影碟机从上千块瞬间掉到几百块,碟片价格从35元、25元、15元一路下滑,等到90年代末的时候,基本稳定在10元左右。


普通家庭有钱了,生活水平也在持续提高,碟片和VCD机开始普及到千家万户。于此同时,也诞生了租碟这个商业模式。当年那些出没在录像厅的逃课少年,也慢慢变成窝在家里看影片的碟客。
再后来,直到比VCD更先进的DVD问世后(当时DVD被称为压缩碟),VCD自然也被滚滚历史洪流所淘汰。


十四、随身听 —— Walkman
进入便携娱乐设备章节。




原则上讲,便携式的音乐播放器都可以称为随身听,这里我们只针对磁带式随身听展开。
世界上第一台随身听并不是SONY发明的,而是德裔巴西人Andreas Pavel,1972年,他用“便携式磁带播放系统”和“耳机”构建了一个小玩意,这个东西就是“随身听”的雏形。当然真正让随身听大放异彩的还得是SONY的Walkman。
Walkman诞生于1979年,随后便称霸世界长达25年,也标志着便携音乐理念的诞生。索尼的前身是“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创始人期望索尼的工程师是为理想而工作,而不是为营利而工作,期待索尼成为“工程师的乐园”。据传闻,他对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是:能够让他在跨越太平洋的航班上完整地听完一部歌剧。而工程师们为老板带来的这个产品就是Walkman,型号为TPS--L2。


基础要求虽然满足了,但是当时的电池容量无法做到这一点,于是乎又一个令人回味的发明出现了——口香糖电池(应该很多人都见过这东西吧),其最大电量可达1000毫安时,在当时绝对是续航神器。
Walkman的问世也使很多其它厂商迅速跟进,比如松下、飞利浦、爱华、BOSE等,但极具匠人精神的索尼又发明了一键磁带翻面功能,牢牢锁定自己的霸主地位。博主记得在2000年前后时,杂牌的磁带随身听已经很便宜了,但正品Walkman依然得上千块。也正是由于索尼的巨大成功,Walkman后来也成为了随身听的代名词。


十五、CD机 —— 学校里有钱孩子的新宠


说完磁带式随身听,紧接着到来的就是CD机。播放设备的进化往往伴随着底层技术的革命,磁带诞生后出现了Walkman,那光盘的问世带来的就是CD机。上文提到过VCD,全称应该是Video CD,也就是能播放视频的CD,其内核还是这个诞生于1982年的CD数字录音技术。
CD从原理上较前代产品有质的革新,12cm直径,1毫米厚度,无损数字音源,非线性播放,半永久使用,简直就是音乐爱好者们的终极选择(MP3呵呵一笑)。而SONY又一次在这个新产品上遥遥领先。
1984年,索尼推出了划时代的CDplayer D-50,拉开了CD机的序幕,在其大获成功后,更是推出了与Walkman同样名垂青史的Diskman,将这股浪潮推向顶峰。
在国内,磁带随身听和CD机的引入没那么早,也因为都是进口产品,国内没啥自主品牌,导致自始至终都没有普及开来,博主在初中时班上才有人(有钱人)用上了这玩意,当然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全班的焦点,记得当时一盒磁带五六块吧,一张CD得十多块,博主陪同学买的第一张CD是BSB后街的,第二张是光良的童话。




十六、MD —— 生不逢时的高端产品


如众多电子产品一样,当时的发展逻辑就是变得更小更便携。于是顺着这个思路,CD机诞生的仅4年后,MD出现了,MD简单地讲,就是Mini CD,其直径仅有7cm,面积是CD得四分之一,容量却和CD相同。不知道还有没有记得,有些光驱的光盘插槽里,除了大圈放CD外,里边还有个小圈,这就是放MD的。
索尼于1992年推出了MD Walkman MZ-1,将这个新技术商业化,并且同步发明了线控技术,也就是通过耳机线的按钮进行播放暂停音量等操作,将便携再次拉满。
但历史的洪流这次没有站在索尼一边,就如同打败诺基亚的并不是同维度的手机一样,MD这次遇到了无法战胜的对手,MP3数字音乐,尤其在中国,可谓是刚刚引进,可能整个学校都没几台的时候,就昙花一现的突然消失了,甚至怀疑它是否曾经来过。


十七、MP3 —— 数字音乐的革命


CD和MD后,大放异彩的就是大名鼎鼎的MP3,与两位前辈相比,MP3的成功不仅仅是将便携和容量更进一步,而是它代表了更高维度的科技革命——数字音乐。
博主也不怕丢人,磁带也好,CD也好,这还在理解范畴内,当2002年第一次看到MP3的时候(同学的三星MP3,2千多),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小一个东西,能存这么多歌?就如同当时人们无法理解为甚收音机这个方盒子里能发出声音一样。
人类第一台MP3播放器,诞生于1998年的韩国,型号MPman F10。发明它的灵感来自三星的一位部门总经理,叫Moon,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降临,大势所趋,Moon总经理也下了岗。再就业的时候,加入到世韩公司(韩国),并在1998年推出了这一款MP3播放器,容量32M,售价69美金。


让MP3播放器火起来的是美国帝盟公司(Diamond)。1998年底,帝盟推出了Rio 300随身听,正式让世人知道了有MP3播放器这种东西。这款巴掌大的MP3播放器,在上市后的三个星期内,就畅销5万多台。Rio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免费下载音乐,众所周知美帝长久以来对版权持零容忍态度,这也就推动了iPod在这个土壤下的萌芽和成长,关于苹果早期的设备,博主会另开一篇单独说。
2003年~2006年,MP3进入黄金时代,美日韩三足鼎立,各品牌群魔乱舞。由于国外品牌价格不接地气,国产MP3相继崛起,主打500元以下产品,MP3品牌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也算是带活了一批国产科技公司。博主用的第一个品牌是JWD京华,安电池的。同期比较热门的还有纽曼、歌美、爱国者等,再后来一众山寨品牌业横空出世,更是把价格打到了200元以下,真正做到了让所有中国人都用得上MP3。
如今MP3播放器早已成为历史的过客,但MP3这个音乐格式却永久得保留了下来。




十八、MP4 —— 京华、oppo、歌美、爱国者


MP3出现后,技术的魔爪顺理成章地从音乐蔓延到了视频领域,毕竟在数字时代,既然能把音乐装在口袋里,有可不可把电影也装进去呢?
便携影音的概念最早要追溯到2001年的微软,当时微软内部成立了部门“数字家庭”,旨在研发口袋里的操作系统,但微软毕竟是搞操作系统的,这个部门后续也转去开发XP了,并未把这个技术消费电子化。


到了2002年,法国公司爱可视(Archos)推出了全球首个“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Archos Jukebox Multimedia,从此“MP4播放器”这个产物出现在了市面上。在看到各种MP3和MP4播放器在市面上销售,特别是iPod越来越受到欢迎的情况下,微软也越来越坐不住了,此时微软的嵌入式部门灵光一闪:既然能够用Windows CE将电脑变小,何不用这个系统做一个可以携带的“媒体中心”?于是就与微软的数字家庭部门合作,开始了基于Windows CE的新项目研发,2003年,微软正式于CES上宣布了Portable Media Center(简称PMC)这一平台。


再后来,如同MP3一样,既然有市场,那就大举跟进吧,中日韩各路品牌陆续推出自己的产品,除了老牌的索尼、三星、松下外,国人也看到了被压抑的同学们的娱乐需求,很多至今还存在的品牌也是那个年头诞生的,比如oppo、魅族,这俩在当时可谓是国货之光,多说一句,oppo也是博主用过的第一款触摸按键的设备。
博主记得初代MP4对视频格式是有严格限制的,有的只支持MP4格式、有的则是AVI,再后来才发展到了全格式通吃。2010年前后,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既然一个手机什么都能干,那还要P3、P4干嘛?轰轰烈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十九、复读机 —— 步步高复读机,学外语更容易


磁带和便携磁带播放器问世后,国人继续发挥聪明才智并结合国情,毫无意外地推出了中国特有的东西——复读机。博主查了下,原来这东西的历史还挺久远。
早在1991 年,江苏省专利服务中心收到了一条名为「电脑语言学习机」的申请。这项专利通过后,其中一位名叫钟道隆的设计者选择公开专利的内容。很快就有厂商开始根据他的发明制造商品,并且为它起了个简单易懂的名字——复读机。


为复读机提交专利申请时,钟道隆 57 岁,解放军通信工程学担任副院长、少将,彼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很响亮的头衔:「英语学习逆向法」的发明者。


这个头衔所带来的名气,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他的传奇经历——45 岁时开始自学英语,「听坏了十几部录音机,翻坏了两部字典」,终于学有所成,并且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英语学习逆向法」,渡己之后还要渡人。
复读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就是英语成为必考科目。就像李阳的疯狂英语练起来有扰民之嫌一样,学生们也对钟道隆的方法提出了异议:我们当学生的,哪有买十几个录音机的钱?
当时还是磁带的时代,由于播放方式与机械结构有关,使得「倒带」成了一个相当难解决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以下编年史:
1991年春天:经过自掏腰包报废了无数台机器后,钟将军完成“语言学习机”。
1991年7月29日:57岁的钟道隆向江苏专利局申请“电子式言语学习机”/“电脑语言学习机”专利。专利申请费2000多元,等于近半年的工资。
1992年:专利获批。
1994年:在对复读机作出了一项改进后,钟将军和另两位合作设计者放弃了专利权,无偿提供给公众使用。日后它有了更简洁的名字:复读机。
1996年:上海永华复读机首家通过上海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质量认证。
1997-1998年:深圳教育企业公司的“教育之星”语言电脑复读机系列产品通过教育部鉴定,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推荐使用,被国家科技部列为1999年星火计划项目。深圳奥晶公司的“神奇鹦鹉”复读机。同年,步步高进场。当年复读机年销量仅为50万台。
1999年, 国家教委宣布将在外语教学中重点考察口语、听力综合水平。同年,小霸王进场。当年复读机年销量井喷至500万台。
2001年, 复读机市场“百家争鸣”,品牌达几十种之多,包括“步步高”、“SOCO索科”、“万信”“教育之星”、“永华”、“清华同方”、“诺亚舟”等等。
2002年:教育部下达红头文件,要求全国中小学必须开设英语课,第一次从顶层设计上强调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同年,众厂商开始打价格战,并纷纷砸钱邀请明星代言,周星驰、施瓦辛格代言步步高、李亚鹏代言万信、赵薇代言爱得乐、鲁豫代言诺亚舟,甚至连米卢都参与进来代言起了金正。当年国内复读机年销量1300万台,全国复读机厂商超过200多家。


2003年:教育界电子产品逐渐从单一功能朝着复合功能演变,如电子词典、点读机等,复读机的优势开始衰减。
2005年后:整个学习机市场开始萎缩,同时磁带作为上一代储存介质已无法抗衡光盘和MP3,复读机也就此淡出历史舞台。




二十、万能充 —— 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这东西又一次证明了国人碾压式的智商。




手机诞生后,充电的问题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当时的手机电池是能取下来的,所以主要也就有两种充电方式,手机待机充电和电池座充,那时的手机一般也都会送两块电池,方便没电时替换着用。
由于不同品牌的手机接口不一样、电池形状不一样,导致充电器不通用,而原装充电器往往又较贵,那么一款小巧而又适用各种型号电池的充电器需求迫切得到满足。于是,来自河南的“天才少年”陈天晗为国人带了注明的“万能充”。
其实万能充的逻辑非常简单,所有电池不管型号、形状,只要正负极能接通就能充电,原理虽然简单,但能贡献这个idea并设计出产品的人还是非常天才。也正因为原理简单,万能充这东西非常便宜,便宜到了几乎人手一个,高中时,教室里几乎所有的插座都插满了万能充。


随着如今的手机电池再也无法拆下来了,万能充自然也遁出历史舞台,成了人们怀旧的谈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那张用万能充给无线耳机充电的图片。



本期到此结束,下期带来最后10个:
201电话卡——世间再无电话亭
幻灯机 —— 还记得“多媒体”和“电教室”么?
上网本——失败的过渡产品
卡片机——当相机走进寻常百姓家
家用DV——爱普泰克网e拍
电子词典——课堂上的游戏神器
PDA快易通——商务人士的鸡肋玩意
早期游戏机——手掌上的一片世界
还有俩名额,大家给点儿思路
—— 本期完 ——

怀旧,已经消失的30种电子设备,你一定拥有过(下篇)首发2023-11-01 14:27·混沌排行榜
这个喜闻乐见的主题已经聊了两期了,前20个分别是:


本期为终篇,结束掉这个主题,上祖传logo图:



二十一、电子词典 —— 千呼万唤始出来
之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因为这东西的呼声太高了,前两期众多网友都在评论区留言要说这个,那么本期第一个就是它。


首先博主想说的是,这东西和之前说过的大部分产品有一个质的区别,那就是它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过时。虽然在硬件层面如今和20年前已有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毕竟课堂上老师始终是不会让你用手机的,所以对于初高中生来说,能大大节省查询时间的电子词典依然是学英语的神器,甚至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也依然钟爱有嘉。
1993年,34岁的台湾商人周至元只身来到北京,创办了一家名为“金远见”的企业,开始研发名为“文曲星”的电子词典产品。2年后,“文曲星”问世,开启了往后长达20年的教育硬件新时代。

文曲星创始人——周至元


教育硬件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电子词典、点读机、平板、智能互联,而电子词典无疑是梦开始的地方,就如同方便面是整个快餐行业的开端一样。
毫无疑问,文曲星在电子词典市场上有着开疆拓土的功绩,尽管在文曲星之前已有不少企业在该领域发力,如莱丝康、伟易达、电译通等,但从文曲星开始,电子词典才真正在市场普及。
1995年推出的第一款电子词典型号为CC100,2年后,推出的PC220,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普及型”电子词典。中国主流的电子词典消费市场,就是在这时被打开的。相比之前的高价教育电子产品,“文曲星”将电子词典的售价从约2000元降到了300-400元,让电子词典成为普通百姓能够消费的商品,从而迅速占领了低价电子词典的市场。依靠低廉的定价,文曲星销量每年几乎以翻倍速度成长,至2000年时,全国累计销量已经达2000万台,市场占有率超过七成,稳坐头把交椅。


文曲星一枝独秀的格局,一直维持到2000年。嗅到商机的市场,迅速涌现了一大批分羹人,耳熟能详的有步步高、名人、诺亚舟、清华同方、快易通、好易通。
最初,诺亚舟只是扮演了一个不入流的二线厂商角色,当时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但各价位产品线已有非常成熟的旗舰产品,诺亚舟从品牌到渠道均无优势。但仅1年时间,诺亚舟就准确地找到市场痛点,并站稳脚跟,那就是——能发音。2000年,诺亚舟推出国内第一款在发音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词典NH2000,标志着我国的电子词典在自主研发上更进一步,三年后,诺亚舟的市场占有率已跻身前三。


这个是当时的经典款


2001年,段永平入场,当时步步高宣布进军电子词典市场,打出的卖点是“我们花巨资买了5本正版辞典,是目前电子辞典行业中最多的一家”,并于同年推出相应产品。后来,步步高作为行业的主要厂商,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博主对步步高的一大印象就是,其对游戏的兼容性是真好,班里能玩复杂游戏的基本都是步步高机型,而后来也有不少同学就是奔着这点才去买步步高的。

这款还有印象吧


这款也有印象吧


2003年,名人携手牛津拓展电子词典市场,先后推出名人牛津双解、名人牛津精英等系列产品,然而这牌子后来貌似倒闭了。博主的第二款就是名人,这款机子一直陪伴博主出国。用的第一款是清华同方,这个图片完全找不到了。俩品牌都主打性价比,而且基本没游戏,这也是当时爸妈最看重的。


2003年,曾经打造过背背佳,后来还弄过8848、小罐茶的营销大师杜国楹也凑了把热闹,推出了CCTV广告常客——好记星,相信大家都记得大山那张脸吧。

这女的好像《终结者3》里的T-X呀有木有


疯狂夹带私货,哈哈哈


2004年以后,我国电子词典行业加速洗牌,许多中小企业纷纷退场,传统的电子词典大厂也逐渐开始走下坡路。面对市场的疲软,许多企业纷纷选择拓宽产品线,有的企业甚至直接退场,转战其他业务。然而教育硬件这个题材是不会消失了,于是第二阶段——以读书郎为代表的点读机时代就此到来。

二十二、201电话卡 —— 世间再无电话亭
201实乃当年学生的刚需。




1878年,世界上最早的公用电话亭在美国旧金山出现,随后在欧美流行。
1882年,上海与国际接轨,正式出现了第一间公用电话室。
1914年,北京第一部公用电话出现。到1949年解放前,北京市内的公用电话只有41处。
直到1982年,投币电话出现,北京为试点城市。


90年代后,IC开出现,随之电话亭也大量矗立在城市中,使用时,需要始终保持插卡状态,通话完毕拔出。
1997年,第一张201电话卡诞生。和IC卡不同的是,201不需要插卡,在任意一台电话(公用电话和家庭座机均可)拨通201后,输入卡号和密码即可正常拨号。
2000年前后,201通话模式达到顶峰,学生也成为了201最为钟爱的受众群体,几乎人手一张,主要用于和父母之间的联系。当然201之所以受欢迎还是因其资费极其低廉。


从IC卡到201卡,再到后边的301卡,卡面的样式也是五花八门,也经常会有成套的主题卡面,于是当时也兴起了一股收集卡片的风潮。
2005年后,随着手机的普及,公用电话业务呈断崖式下跌,街边的黄色电话亭也从最初的排队使用变成了小广告的温床,并在时间的风水雨淋下逐渐破败不堪。近年来,国家也在陆续拆除那些陈年废弃的电话亭,只保留少量作为城市景观。
当然作为用户,虽然还能找到抽屉深处的旧电话卡回忆过去,只是,世间再无电话亭。



二十三、幻灯机 —— 还记得“多媒体”和“电教室”这些称呼么?
80后永远也不会忘记下边这东西。


严格意义上讲,“幻灯”(magic lantern)属于投影或放映技术的一个重要阶段性产品。
幻灯技术早在1954年就已在德国出现,而1949年前,解放军就开始制作幻灯片和幻灯机,主要用于电影播放,当然那时的电影还不能称之为电影,毕竟只有静态的图片,也被称为“土电影”。早期的幻灯机通常是个木板盒子,晚上给幻灯机照明用的还是汽油灯。
1951年,中国幻灯公司成立,截至1953年,公司共发行102套幻灯片,多数承担了宣传工作,少数则是教育工作。


80年代,电影院和录像机已成为电影放映的主要模式,而幻灯机的便携性、低成本,幻灯片的易制作、易修改特点,逐渐被教育工作者重视,于是大批学校开始引进幻灯机,幻灯片也正式走入课堂,作为对课本内容的补充。
由于早期的教具品类非常单一(只有书本),当出现幻灯技术后,也诞生了很有年代感的称呼“电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来指代拥有诸如电视、幻灯机、电脑等教室。
大家应该也还记得,由于幻灯技术的原理,幻灯片只能在透明卡片或玻璃上制作,目的就是必须得透光。而最早的白色帘式幕布,也是为幻灯机使用的。
虽然如今的教室里早已不见幻灯机的身影,但这个教学模式则被保留了下来,以至于中国人至今还亲切地把PPT成为幻灯片。多说一句,老外说PPT用的是“slides”这个词,记得刚出国时一同学跟老师说PPT,对方一脸懵逼。




二十四、上网本 —— 失败的过渡产品


关注消费电子领域的朋友们应该都不会忘记在08/09前年后有过非常短暂的上网本时代。
2007年末,一款超便携笔记本横空出现在电子市场,以2999元的价格带来了赛扬M-353 900MHz处理器、512MB内存、4GB内置闪存存储和不足1kg重的机身——它就是华硕EeePC。原本的设计理念是针对老人使用的一款简易型笔记本,因为发现如果笔记本电脑不是用来玩游戏的话,那么性能不必那么强,因此相应的在硬件规格上也不需要做到特别好的配置。


这一反向思维的考量,使得对当时主流的笔记本产品的重定义成为了一种可能。因此,尺寸更小、配置更低的上网本出现了。由于只是产品模式的创新,并没有实质的技术进步,于是大批厂商也纷纷跟风,涌入到这个看似拥有广阔前景的市场。
有意思的是,原本这一为老人设计的产品,最先开始尝鲜的却是一些年轻的高消费人群,这群人的特点是往往已经拥有一台笔电,把上网本看看成是新奇的科技玩具,或者当成礼物送人。
博主还记得当时学校里开始大量使用电脑做投屏教学时,很多老师用的就是上网本,确实在早期,正经的笔记本电脑还是价格不菲,老师们除了投屏也用不到其它功能,上网本算是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
然而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这玩意实在过于鸡肋。2010年后,一方面笔记本电脑价格持续走低,各种3A大作和专业转件也越来越吃硬件,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填补了小型移动设备这个需求,于是夹在中间,进不可攻,退不可守的上网本注定拜托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二十五、卡片机 —— 当相机走进寻常百姓家


照相技术的历史非常悠久,早期的胶卷照相机也是照相普及道路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但让相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功臣,还是卡片机。
卡片机特制早期的数码相机,外观小巧、方便携带,有种说法是因为其使用SD卡代替胶卷,所以称为卡片机,也有说正式其便携的外观像个卡片,所以得名卡片机,whatever。
卡片数码相机最早出现于1996年左右,由东芝公司推出的 PDR-5 可以被视为第一款商用的卡片数码相机。


卡片机的学名是CCD相机(Charge Coupled Device),即电荷耦合器,这是一种感光元件,它能够将光线变为电荷并将电荷存储及转移,然后再通过相机内的其他元件转译为图片格式,CCD相机具有体积、重量轻、不受磁场影响、具有抗振动和撞击的特性。
上个世纪末,当时手机摄影功能还不像现在的手机那么强大,大部分人并不会选择用手机来拍摄照片、记录生活。所以,喜欢拍照的朋友们更倾向于买一台卡片机,不仅省去了冲胶卷的繁琐,而且小巧易携带,另外其价格相当的亲民,一千来块就能拿下,在当时可以说是人手一台。
卡片机同其它消费电子一样,活跃的依旧是那些个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三星、佳能、富士、尼康等,记得当时很有名的是佳能的IXUS系列,莫文蔚代言的。博主当年的机子就是IXUS130。
后来随着相机行业的发展和手机拍照功能的崛起,卡片机也越来越鸡肋,上不及单反的专业,下又被手机赶超,尽快价格便宜,但依然快速没落。




二十六、家用DV——爱普泰克网e拍
摄像机这东西在早期并不是家用的范畴,主要是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用于长视频录制使用,那时的摄像单元与录制单元是分离的,拍摄人员一般由一名摄像师加一名录像师组成,储存介质也是录像带。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视频、音频、储存介质、成像原理的变革导致录像机的尺寸大幅缩小,于是家用DV的概念得以出现。DV即Digital Video的简称,直译为数字视频,后来特指小型数码摄像机。家用DV出现的时间差不多是在90年代左右,当然,在国内的普及已经要到10年之后,这当中以索尼和JVC为代表的单手持摄像机最为出名。


博主对摄像领域没啥研究,这个章节其实是想说这个东西,在当年霸占了众多电视购物的1天24小时时段,由唐国强老师代言,这就是——爱普泰克网e拍,还记得当时的广告是:爱普泰克网e拍,数码世界更精彩。其功能包括录像、拍照、MP3、U盘等众多实用且强大到吊炸天的功能。


这是一款在2003年前后曾经风靡一时的“数码相机”,之所以要在“数码相机”四个字上打引号,是因为这玩意真的很垃圾!
这东西是当时电视直销(貌似是橡果国际)推出的,基本就是把那种最初级的定焦摄像头换上一个类似便携DV的外壳,又集成了一些数字音频功能(录音、MP3播放),最终包装成一种集“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MP3播放、移动硬盘、U盘”功能于一身的“缝合怪”似的产品。说白了,其实就是利用当时消费者对数码产品知之甚少的局限,将本来很垃圾很入门的东西利用一些高大上的词汇包装起来,给人感觉是某种“高科技产品”。




事实上,爱普泰克网e拍不但拍摄出来的画质粗糙,而且各类附加功能的表现也相当拙劣。而这样的产品却在当年风靡一时,主要就是其影响做的非常成功。比如花重金邀请唐国强老师,又同样斥巨资在CCTV做广告,使得全国人民都知道市场上有那么一种“多功能”的摄像机,价格相对进口数码相机/摄像机还便宜许多。
其实,我们现在回看这些当年售价高达2500元的爱普泰克网e拍,其实它的画质和几百块钱的网络摄像头没啥区别。无奈当时国内互联网尚未像今天这样普及,人们有限的一些产品信息大多来自电视/电台广告。而且,当时的人们还普遍对来自电视/电台的信息充满信任,更别说还有唐国强老师这样的大腕为其背书。

二十七、传真机 —— 信息传递的魔术
传真属于典型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没几个真正用过的事物。


传真的历史是本系列所有产品中最久远的,其诞生可以追溯至1843年,英国人亚历山大·贝恩发明了“电子印刷电报”机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传真设备,比电话还要早。
1880年,英国发明家Shelford Bidwell发明了Scanning PhotoTelegraph机器,这是第一台能够扫描和发送二维图像的传真机。而传真的英文名字Fax的本意,即为“按原稿进行复制”。
传真分类按传送的稿件内容和质量要求,可分为文件传真和图片传真;按服务对象,可分为公用传真和专用传真;按占用电话电路数,分为单路传真机和多路传真机(电话电路数:传真机工作时占用的电话路数,比如12路真迹传真机要占用12个电话话路);按用途可分为文件传真机、报纸传真机、相片传真机和气象传真机及彩色传真机等。
1907年,法国发明家爱德华·贝兰历经三年成功研制了相片传真机,宣告了传真电报的诞生。1912年,世界上第一幅照片,耗时12分钟,通过传真机从巴黎传递至伦敦(那时已有海底电缆),引起巨大的轰动。1921年,一张美国总统沃伦·G·哈丁的肖像耗时20分钟,从美国发送至了巴黎。

世界上第一张传真照片 —— 英国国王爱德华7世


1960年,美国第一次通过卫星传真向波多黎各发送照片。那时候传真机还是收发分离型,接收和发送都需要独立的机器。
1973年,日本率先在公用电话网上开放传真业务,传真通信进入了新的时期。这时的传真机由过去的收发分离型变为收发合用,同时传真也有了国际化的设计标准和要求。
1986年以后,传真机的功能不断得到增强,它不仅作为通信设备而获得广泛的应用,而且正向着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它除仍然承担通信任务外,还具备图文处理和数据处理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迅速处理庞大信息的需要。
2000年后,传真技术正在进一步向彩色化、高速化、多功能集成化、小型化、高质量以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2004年以后,由于受到互联网技术即电子邮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真技术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窘态。

传真在中国的发展
传真这一概念早在清末就被介绍到中国。清同治五年,即1866年,斌椿、张德彝第一次向朝廷介绍了传真的概念,到了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知新报》上就刊有《显字新机》一文,讲述奥地利人发明“电气传字”的机器,这是目前所见国内报刊上最早出现的介绍传真技术的文字。
1926年,夏炎利用北洋政府交通部电报专员的身份,从法国引进柏兰式传真机,1927年,夏炎的传真电报公司开始营业,标志着传真技术在中国的商用。但由于费用昂贵,无线电传真业务除了有实力的官方媒体,普通大众几乎没人用,以至于公司业务发展并不顺利。


新中国成立后,传真业务走进入了新的时代。1957年,真迹传真电报在上海兴办,业务发展迅速。1958年,上海电报局研制成功我国最早的国产360转传真电报机。1960年,天津“国营第754厂”的技术专家还组建了“中文传真机研制小组”,10多名科研人员铆足了劲,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中文传真机!当时打印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万岁!”

我国最早的国产360转传真电报机


1974年,北京至成都用60路微波电路传送《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参考消息》等三种报纸版样。一份6版的《人民日报》传送到偏远城市仅需约半个小时。1976年至1979年,我国先后开办了北京至广州、南宁、昆明、兰州、乌鲁木齐、武汉、南昌、重庆、福州等地上述三种报纸的传真业务。1980年后,又陆续开办北京至南京、杭州、长沙、贵阳、西安的报纸传真业务,并增加了《工人日报》等5种报纸。从此祖国各地可与北京同步看到当天的主要报纸。
1984年,上海市电报局引进快速传真机,开放与日本东京等5个城市间的国际公众用户传真电报,1985年又开放至香港,1989年开放至奥地利和英国的国际公众用户传真业务。
1985年5月1日起,上海针对普通用户开放传真业务,用户只要到电信部门办理手续、装有合格证的快速传真设备,便可自行在家或在单位随时收发真迹传真,不需再到电报局办理,致使电信部门的真迹传真电报业务逐渐由盛转衰,传真机市场也逐渐萎缩。


目前,在一些企事业单位或者某些特种行业,我们依然还可以看到传真机的影子。现在的传真机已不仅仅只有收发纸质文稿的功能,甚至还带有了复印、扫描、电子邮件的功能。传真机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功能。



尾声
至此,70、80后常见的没落电子设备基本就这些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曾经的美好回忆。或许20年、30年后,我们如今的手机、单反、无人机、Switch、小爱音箱等等“先进”的消费电子,也会成为未来怀旧的对象。
—— 本系列完 ——

下期预告:
最近几期中,很多网友提到了早期的游戏机,比如GBA、SP、红白机这种,由于博主之前听过机核网讲游戏机的节目,知道这玩意有着非常宏大的历史和众多经典机型,所以最开始博主计划挑几个经典款写在本期里凑够30个。但本着不糊弄网友的态度,既然写就尽可能写得全面,现在决定挑战一下,花时间认真研究研究,开一期专题讲讲,敬请期待:
《早期游戏机发展史,1958-2005》

前两期链接:

[url=]#家里的老物件#[/url]
[url=]#电子产品#[/url]
[url=]#怀旧#[/url]





举报

评论 50

评论




  • CODE9301

    4



    不少地方还保留着公话机,拆除也不少成本吧。那时候等路边的电话都要排队。还有一种东西不知道有没提到,带十字适配接口的变压器,给当时的小收录机MP3等等供电。


    回复·11月01日



    查看全部 5 条回复


  • 优雅可乐Mc

    4



    我的先科VCD完好无损,值得留着纪念


    回复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谁来看过你
此贴被TA们浏览了268次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200 名

发帖:NO. 244 名

在线:NO. 115 名

杨浩然八2202109 发表于 2024-6-6 15: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继续努力,写得不错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5 08:21 , Processed in 0.255267 second(s), 5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