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1
自从网络诞生后,应运而生一批毫无底线、毁三观的道德批判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键盘侠”。
这群人不惜歪曲事实,捏造谎言,夸大其词,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为了所谓的快感,炮制一幕幕诛心的言论和闹剧。
半个月前,如果不是李咏、金庸知名人物相继去世,我们的朋友圈可能会被一个叫“杨振宁”的人刷屏。
说实话,麦叔看到这些居心叵测的段子,心里无比沉重,也为大师感到寒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毫无疑问,杨振宁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科学家。
今天很多人对他的恶评,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原配去世后,他娶了一个年龄差距颇大的翁帆为妻;
在早年,他没有跟着邓稼先及时回国——换言之,他不“爱国”;
在晚年,他放弃外国国籍,重入中国籍——换言之,回国养老,只为骗钱。
人红是非多,至理名言,名人备受瞩目,有些争议毫不奇怪。
但如果这些“争议”都是一些子虚乌有的传闻,键盘侠意淫、讥讽的八卦段子,那就十分可恶了。
看官已经发现,这些内容主要围绕爱国、国籍和婚姻展开,于是无数道德家们对这位科学巨擘进行长年累月的批判和攻击。
以致对他科学家的身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不是扯淡么?
港真,杨教授当年爱国的时候,这些人估计还没从娘胎里供出来,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这样的世纪伟人。
说人家的婚姻,你们懂这是个人私生活吧,难不成你父母之间那点事,也要上娱乐头条才好。
科学家只有在深陷绯闻之时,才会得到普罗大众的关注,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无比尴尬和无奈的现实。
02
为了更好的了解杨振宁先生,我们还是从他的生平讲起。
1922年的中国,还是军阀混战的年代。当时的杨武之只是一个普通中学老师,这年秋天家里生了个大胖小子,父亲给他取名杨振宁。
次年,杨武之赴美留学,杨振宁4岁就跟随母亲认字,聪慧的他5岁时已经学会3千多个汉字。
6年后,父亲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先后在厦大和清华任教,一家人也迁入北平清华园,入读崇德中学。
在这里他认识了好朋友邓稼先,两人开始了一生的友谊。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杨振宁一家南迁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后,他进入昆华中学就读。
16岁那年就以全国第二名成绩考入西南联大,为当年最小的学生,堪称学霸中的学霸。
别看他年龄小,杨振宁却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在联大读书的这几年,日军从未停止过对昆明的空袭。尽管校园断垣残壁,家里也变成一片废墟,杨振宁依然能在废墟中挖出可用的书,开心的手舞足蹈。
相比对知识的旺盛需求,他对物质生活基本没啥要求,从不在乎吃什么、穿什么,身上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
杨振宁主张做学问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仰视,一种是俯视。
在学习的前期,要做一个谦逊的学生,积极去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到了后期,当你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就要有质疑的精神和俯视的姿态。
正是带着这种做学问的态度,他完成了毕业论文《群论方法应用于多原子振动》,获得导师吴大猷教授的高度认可。
1942年7月,杨振宁本科顺利毕业,要知道西南联大是出了名的“严进严出”的大学。
据统计,从1938-1946年的8年里,在联大接受过教育的8000多人中,正式毕业生只有2522人,毕业率不足三分之一。
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期间,杨振宁和黄昆、张守廉十分要好,被人称为“三剑客”。
他们经常跑到联大附近的茶馆,一边喝茶一边侃大山。不管历史政治,还是物理化学都成为他们辩论的焦点,杨振宁通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种。
有一回,黄昆问杨振宁:“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
结果,杨振宁一脸不屑地说:毫无创新。
爱因斯坦可是当时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新发表的论文竟被他说的一文不值,这小子也忒狂妄了吧。
由此也可以看出杨振宁不是那种毫无主见的盲从学生,当我们知道十年后他所取得的成就,也就可以释然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做学问缺少了质疑精神,那顶多就是一个书蠹而已。
03
1944年,杨振宁研究生毕业后,在联大附中做了一年数学老师 。
他们班上有一个小他5岁的活泼女孩,名叫杜治礼,但他当时忙于赴美留学,并没有过多留意这个女孩。
然而,这个女孩却大有来头,她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掌上明珠,不仅多才多艺,聪慧绝伦,还深得宋美龄的宠爱。
年轻时的杜治礼
一年后,杨振宁来到父亲就读的学校——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为这里有享誉世界的费米教授。
后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来芝加哥演讲,令杨振宁折服。
由于奥本海默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高等研究院院长,于是杨振宁找到费米说,坦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费米给他写了推荐信,还提醒他说,那里是个很好的地方,但有点与世隔绝,不宜久留。
就这样,杨振宁顺利进入普林斯顿做起博士后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与李政道长达16年的合作。这位拍档也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比杨振宁晚了好几届。
1949年的普林斯顿,世界顶级大师云集,其中就包括刚退休仍在坚持工作的爱因斯坦。
原本答应费米教授,只待一年时间就返回芝大,杨振宁却和奥本海默签了五年合约。
多年后,他回忆说:“我没有忘记费米的话,也没有屈服于奥本海默的请求,留下完全是因为杜致礼。”
原来两年前杜治礼也前往美国留学,这年圣诞节杨振宁走进一家中餐厅,恰好遇见了五年不见的杜治礼。
这时的她长的亭亭玉立,面容姣好,气质打动了杨振宁。而刻苦读书,正直诚实的杨振宁,也吸引了杜治礼的目光。
这一次邂逅,两人迅速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杨振宁因为杜治礼改变了主意,有情人终成眷属。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治礼在纽约结为伉俪。
爱情真是奇妙,就像《卡萨布兰卡》里说的,就在那个时间点上,他恰好走进了那家店,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数。
次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爷爷杨武之给嫡长孙取名光诺,寄语杨振宁早日获得诺贝尔奖。
婚后的杜致礼,把自己对文学、雕刻、音乐的爱好,充分应用于家庭的生活中,使科学与艺术在这个充满生气的家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杨振宁和杜治礼及三个孩子
为了不干扰丈夫的科研工作,她一肩挑起所有家务,自己开车接送孩子,料理一家人的生活起居。
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位默默付出的伟大女人,说的就是杜治礼这种贤内助吧。
04
20世纪50年代,被科学家们称为“二战后物理学界最兴奋的年代”,杨振宁正是在这个时期成长、发展起来的。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这引起全物理学界的巨大轰动。
因为这项发现,他们一起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年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
李政道和杨振宁
杨振宁的伟大就在于,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一下子提升了几百年来中国人的自信心,这不亚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带来的效应。
同年12月,杨振宁携娇妻一起去瑞典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当丈夫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证书与奖牌时,杜致礼非常自豪,激动万分。
但杨振宁最大的成就,还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
在他获取诺奖后的几十年间,先后有7位因为研究这个理论而荣获诺贝尔奖,其中有华人丁肇中、希格斯等。
另外有6个菲尔兹奖(最高数学奖),也是研究杨振宁的方程而来。
高不可攀的诺贝尔奖,只不过是杨振宁年青时的小目标,不是诺贝尔奖带给他荣光,而是他带给诺贝尔奖以荣光。
Yang-Mills场,是基础理论的基石之一。
过上十万年,百万年,千万年,只要人类文明还存在,他的名字就会被印在课本上,这造福了全人类的伟大工作,真正值得万世瞻仰。
丁肇中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杨振宁70岁生日宴会上曾这样说:
提到20世纪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Quora》评价杨振宁是有史以来排名前15的物理学家,日本《かがくしゃ》在1997年就将杨振宁列为第11位。
Millennium poll physicist将杨振宁列为古今最重要的18位科学家之一。
在美国物理学界,公认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05
在今天,杨振宁是当世物理学界第一人,他的“宇称不守恒”观念颠覆了物理学的一般认识。
即使是国内拥有超高知名度的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从从科学成就上讲,也没有资格与杨振宁相提并论。
上半年霍金去世,在网络上掀起一波“疯狂”的祭奠浪潮。
有人说,最接近外星人的地球人去世了,这是全人类的损失。也有人说,他属于星辰宇宙,不过是离开了地球,掉进了虫洞。
作为身残志坚的霍金,他不向命运低头,成为渐冻人之后,还能在理论物理学界有如此不俗的成就,真心值得敬佩,理应受到全人类的尊重。
但是,过度地把霍金封神的作法,却是有失公允的。这既是对物理学的不尊重,也是对霍金的捧杀。
令人意外的,杨振宁可能是国内最不受待见的物理学家,其实这俩人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大多数人心中的位置应该颠倒过来才对。
那么,如何评价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2000年,全球两大顶级刊物之一的《自然》期刊,评选出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全人类总共只有20多人上榜(堪称人类物理学终极封神榜单)。
榜单上都有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海森堡等巨擘,杨振宁先生在这个评选中名列18位,并且他还是这个榜单里唯一一个活着的物理学家。
据美国科学家的权威说法,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旗手,那么下半叶当推杨振宁,他是仅次于爱因斯坦的世界级物理学大师之一。
正如相对论于爱因斯坦一样,规范场是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我们还可以听听国内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留学美国归来的中山大学李淼教授,对杨振宁的评价:
“基础物理学20世纪下半叶影响最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客观地说,杨振宁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职业高度,年纪轻轻就拿下了诺贝尔奖,在物理学界享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同时,因为时代原因,他特殊的人生经历,让这位著名科学家长年遭受了毫无理由的劫难和荒谬的指责。
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去崇拜国外的大师,你们真的了解他们的成就,读过他们的著作么?我们民族引以为傲的巨人,却无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情何以堪?
06
除了在科学界的巨大成就之外,杨振宁的这些善举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像穿上新装后的皇帝,荒唐可笑。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爱国心,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71年, 中美关系松动,杨振宁回国访问,成为美籍知名学者里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受到了总理和主席的亲切接见。
毛主席接见杨振宁
返美后,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很多城市发表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他而对中国持友好态度,愿意同中国接近。
这一年,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讲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还与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一起参加保钓活动,他们被称之为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
在他的带动下,无数的华人学者和科学家纷纷回国探访,70年代后一大批海外人员归来为国效力。
他亲自向周总理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也就是后来的《环球科学》,影响了数代精英人群。
1978年,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张亚勤,尹希等都是少年班的杰出代表。
1983年,他又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97年,在杨振宁先生的努力下,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院,用以引进顶尖人才和培养学生。
2003年后,杨先生的原配夫人杜治礼因病去世后,他决定回国定居。
为此清华大学盖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姚期智,一幢给林家翘,姚和林都是杨振宁劝回来的。
说起后面这两位大师,也是乾坤大才。姚期智是斯坦福、麻省理工和伯克利分校的教授,2000获得图灵奖(计算机方面的诺贝尔奖),而且是唯一的华人学者。
林家翘是天体物理学家,在50年代就是麻省理工的教授,是现代应用数学学派的领路人。
2017年8月26日,95岁的杨振宁正式恢复中国国籍。
万万没想到,这又称为网络暴力的攻击对象。说什么杨先生干不动了,晚年回国骗吃骗喝,天下怎么会有这么无知的言论?
以杨先生的成就,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他对国家的贡献,我辈该礼让三分才是。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现在90多岁高龄的杨振宁教授,依然在给清华大学本科生上课,光这份敬业精神和对学术的执着,就足够让我们肃然起敬了。
在我看来,杨先生不仅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也是一位鞠躬尽瘁的社会活动家。
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杨先生都是中美之间的“一座桥梁”。
07
现在很多诋毁杨振宁的人里面,有人喜欢把他与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相比较,觉得他不够爱国。
当然,钱学森和邓稼先对国家的贡献自不待言,他们都是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但科学领域也是有分支的,它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组成。
很多键盘侠都是一知半解,所以穿凿附会出许多望文生义的滑稽段子,实属可笑。
钱学森在火箭和导弹方面的突破,邓稼先在“两弹”研究中的发明,都属于技术科学领域的成就。
而杨振宁所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规范场”理论,却是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从广义上来说,他们三人都是研究物理学的,但科学细分领域的研究简直是隔行如隔山。钱和邓能做的,杨不一定做得了,反过来说也一样。
基础科学是技术科学的根基,没有基础科学的研究,任何技术科学的发明都没有了依据。
钱学森和邓稼先
所以,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和邓回国造原子弹,除了爱国之外,他们也遵循了自己的学科专长。
而杨振宁搞理论基础研究,这是为全人类做贡献的研究,自然是哪里基础条件好,就在哪里工作。况且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国内根本提供不了这样的研究条件。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褒邓贬杨”的白痴人物。
这只能说,这些人既不了解科学家,更不了解科学家的生活。
事实上,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发小,从初中,大学,留学都在一起。两家还是世交,父辈邓以蛰和杨武之都在清华当教授。
邓稼先和杨振宁
为了国家核武器的研究,邓稼先抛下妻子儿女及父母,在条件极其艰苦的试验场,一呆就是十多年。
随着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他也成为了“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但十年浩劫,牛鬼蛇神肆虐,邓稼先也未能逃脱被批判的命运。
1971年,杨振宁回国点名第一个要见的人就是邓稼先,周总理闻讯立即召回了邓稼先,使他脱离了造反派的魔掌。
邓稼先夫人许鹿希感叹道:
“我对这件事情,总觉得冥冥之中上天有个安排,让杨振宁来救邓稼先一命!其实,无意之中他还救了一大批中国搞核武器的人。”
后来,遭受多年核辐射的邓稼先被查出患直肠癌,杨振宁先后两次回国探望,一直为他在国外寻找特效药医治。
邓稼先和许鹿希
1986年7月,邓稼先去世,杨振宁感慨地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精神和巨大贡献,是我们的永恒骄傲!”
总而言之,两弹一星邓稼先和蜚声国际的杨振宁,他们都是伟大的中华儿女。
所以,拿爱国主义来指责杨振宁,实在牵强附会,非常low。
退一万步讲,即便有过美国国籍,杨先生也没做过任何伤害中国利益的事。
有过美国国籍的人多了去了,李政道这些人至今还在美国,也没被人黑成这样?
08
如今,提起杨振宁这个名字,除了知道他是科学巨匠之外,大家最为八卦的恐怕就是他和翁帆之间的这段“忘年恋”。
杨振宁和杜治礼堪称是一对灵魂伴侣,两人一起携手走过53年。
她见证了丈夫所有的辉煌时刻,包括诺贝尔颁奖典礼,直到2003年因病去世。
一位记者的评价很中肯:“一板一眼的科学家与纤细的文学心灵,度过了53年,是恰好的婚姻生活。”
杜治礼去世一年后,杨振宁和翁帆结婚。
一时之间,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都不理解,职责杨振宁道德缺失,这是典型的老牛吃嫩草。
还有人揣测翁帆,不是为了图名利就是财富,总而言之,舆论口诛笔伐,吐沫横飞。
麦叔觉得对于他人的私生活,我们是无权干涉的,这是两个人的自由选择。婚姻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自己经常会说一句话,爱情来的时候,身高不是距离,年龄也不是问题,是否相爱才是问题。那为何到了别人身上就不行呢,这不是典型的两套标准么?
其实早在1995年,杨振宁携杜治礼去汕头大学演讲时,大一的翁帆作为他们夫妇的向导,三个人就认识了。
只是当时的他们又何曾想到,这是一场有关生命和婚姻的接力?人生的因缘际会,真的好神奇。
后来有人把翁帆和杜治礼年轻时的照片一对比,觉得她就是年轻时的杜治礼,杨振宁把她当做了替身?
其实,不管外界如何评价,翁帆对这段感情是做好充分准备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前段时间的遗产风波,很多人更是为翁帆鸣不平,认为她付出了青春年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又指责杨振宁是“渣男”。
而翁帆直接回应:我和杨振宁是真爱。
杨振宁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说:翁帆是上帝给他的最后一份礼物。
站在杨振宁的角度,这句话是真诚客观的。
两人婚后的十多年里,他们感情如初,生活非常平静,翁帆主要承担了照顾杨振宁的工作。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们的生活,我们看到96岁的杨振宁依旧精神矍铄,看起来平和淡然。
在这段婚姻里,杨振宁是毫无争议的受益者。对于翁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有些复杂的真爱。
她在硕士毕业后,曾和一个香港男人有过两年婚姻,为何离婚,我们不得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翁帆回忆起两个人甜蜜的时光,有两件。一件事在日本,她生病,杨振宁去楼下给她拿了一碗麦片粥,喂给她吃。
第二件是在三亚度假,杨振宁早起看报纸,不想开灯吵醒她,就去洗手间看。
爱情与婚姻,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两个人在一起,你情我愿,不管怎样,我们送上祝福就好。
对于网上的某些极端言论,这篇文章算是向杨先生致敬吧。其中的观点,我不敢说百分百正确,但至少是秉持客观立场而出发。
很多人动不动就摆出诛心论断,这是数千年的糟粕传统所致。但不负责任的评价,你跟那些恶人有啥区别呢?
不要轻易对一个人进行简单粗暴的道德评判,尤其面对这样一个世纪伟人时,我们的很多言辞都是肤浅而苍白的。
所有的迷雾,终究有解开的一天,时间就是最好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