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心放
晚清三杰指的是左宗棠、曾国藩和李鸿章。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三个人尖尖啊,要顶三个诸葛亮哦。由于他仨都是高智商,个性也十分突出,在交往中产生了好些恩恩怨怨哩。在此听笔者聊聊,不仅十分有趣,对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时期的状况也大有毗益。
(一)曾国藩早年出仕,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曾拜在他门下曾国藩(1811-1872年)的科举入仕之路比较顺利,28岁就考中进士。但是宦海风急浪高,对其流言诽谤一直不断,有时达到甚嚣尘上的地步。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一天下午,当时已居四品官的曾国藩,为表自己的清白,在府衙内当众脱掉自己身穿的衣裤,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彻底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实数额。这空前绝后的壮举在世间广为传播,得到了道光皇帝的不停点赞,从此对他信任有加。
曾国藩九年内连升十级,马不停蹄的晋升为朝廷重臣。当然不可能都是靠“脱功”创业绩的,其中还有不少谋略,估计史书刻意回避,或相关史料毁于战火,后人不知具体细节。
曾国藩本是晚清出名的大儒,加之仕途通达,声名如日中天,不少怀才不遇之人想方设法往他幕府里钻。
李鸿章(1823—1901年)只比曾国藩小十二岁,但由于其父李文安与曾国藩同是戊戌(道光十八年)进士。笃定了李鸿章的后辈晚学身份,赴京赶考时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
李鸿章本来就是一个心高气傲之人,因为科举顺利,就更加不得了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国家编制内的那些绿营兵、八旗兵养尊处优惯了,完全不堪一击,朝廷不得不下令各地士绅办团练共同抗击太平天国。
李鸿章认为升官的机会来了,以曾国藩办湘军为样板,自告奋勇回安徽老家办淮军,殊不知李鸿章缺乏军事才能,他的淮军被太平天国打得丢盔卸甲。走投无路的李鸿章打算投到曾老师帐下做个幕僚。
李鸿章在家是老二,后来官至两广总督的大哥李瀚章,那时在曾的幕府做事,按理说有这关系,该不是什么难事。但曾老师磨蹭了一个多月才点头答应。
李鸿章
左宗棠(1812—1885年)出身于耕读世家,从小勤奋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颇有个性的左宗棠,在三次会考名落孙山后,自称是当代的诸葛亮,宣布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先后当过私塾先生和渌江书院院长。
虽然文曲星不关顾左宗棠,但左宗棠才名广传遐迩,不少有眼光的地方大员早就想结交他。两江总督陶澍请左宗棠到家里来给自己的独子当先生,并主动和其定下娃娃亲,这样左宗棠就进入上层社交圈了。
陶澍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湖南的另一位青年才俊胡林翼后,左宗棠与胡林翼结识。经胡林翼的牵线搭桥,年届不惑之年的左宗棠到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帐下屈居幕僚。下一任湖南巡抚骆秉章越加重用左宗棠,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在骆府,曾国藩认识了左宗棠。咸丰二年正是征剿太平天国最艰苦的时期。左宗棠为湖南战事出了不少好主意。胡林翼多次向曾国藩推荐左宗棠。
曾国藩仅比左宗棠年长一岁,起初不打算直接收左宗棠到其帐下。咸丰四年,曾国藩拟向朝廷保举左宗棠破格当个知府。左宗棠闻讯后只是冷笑,嫌知府的官儿太小啦不乐意。左宗棠后来给朋友写信时提劲:我好比再世诸葛孔明,只拿这么个官儿给我当,不如带发上山修行。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估计是形势所迫,49岁的曾国藩终于招48岁的湖南老乡左宗棠到自己帐下效力。
(二)曾国藩很会做人,与李左两人打交道,虽然有矛盾,但最终还是得到了他们内心的尊重曾国藩虽然热爱当官,但也热爱当教师,曾说过自己有“三乐”,其中之一便是“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他长于“因人施教”。
李鸿章来到曾国藩帐下后,曾国藩就毫不客气地敲打他。曾国藩的弟子薛福成在《庸庵笔记》内《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一文中,载有李鸿章初入曾府的情况:文正每日黎明必召幕僚会食,而江南北风气与湖南不同,日食稍晏,傅相欲遂不往。一日,以头痛辞,顷之,差弁络绎而来,顷之,巡捕又来,曰:“必待幕僚到齐乃食。”傅相披衣踉跄而往。文正终食无言,食毕,舍箸正色谓傅相曰:“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遂无他言而散,傅相为之悚然。用现代语言述:曾老师习惯早起床早开饭,人到齐了一起吃。李鸿章喜欢睡懒觉,有天干脆装病,曾老师多次派人来催......(这段原话用的是夹白语,多看几遍就能理解,恕不赘释。)
曾国藩们确能干,但也有不足之处,随着官职晋升年龄增加,议定个事情常常久拖不决。李鸿章刚好相反,很快就能提出建议,并且办理后效果不错。曾国藩用他十分矛盾,既十分器重他且又要杀他的傲气。
1860年曾国藩把湘军大本营移到安徽祁门,李鸿章认为那里是个口袋地形不宜驻防,坚决要求移换。可能曾国藩杀他傲气的思想当时占了上峰?挖苦说:谁胆小谁就离职好了。使得李鸿章很不满意,两人之间生出了嫌隙。
李元度是曾国藩的老部下,当年曾国藩被太平军打得差点全军覆灭想投水自杀时,幸亏被李元度拼命劝阻。李元度后来居功自傲吧?干了一些违规之事,曾国藩决定予以弹劾。李鸿章对此坚决反对,甚至威胁说:老师要是弹劾李远度,学生我也不干了。曾国藩不屑一顾地说:那就请便。到头来两人谁也不让步,曾国藩真的上了弹劾折子,李鸿章也真的拜拜了。
李鸿章
但师生情谊终究难断哦,后来曾国藩经过认真思考后,采纳了李鸿章把大营迁移祁门的意见。李鸿章也发现自己离不开老师的提携,主动写信去试探。曾国藩爽快地让李鸿章再回来。李鸿章最终还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发达的。李鸿章一生都以曾国藩的学生自居,晚年提起老师更是敬佩不已。
曾国藩对左宗棠则是直接采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办法。左宗棠当上曾国藩的幕僚后,在进攻太平军占领的浙江时,曾国藩把一部分湘军交由左宗棠全权指挥。左宗棠有军事才能,很快就率军攻克了杭州。曾国藩向朝廷举荐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省长)。
过了一段时间,天京(南京)被清军攻克。曾国藩向朝廷报告说洪秀全的幼子已死,左宗棠却报告说是逃跑了。两人打起了笔墨官司。左宗棠在奏折中影射曾国藩撒谎。曾国藩说自己最看重诚信,如何会来撒谎?由此两人关系恶化。左宗棠一直耿耿于怀,直到晚年还多次骂曾国藩是个伪君子。但曾国藩的涵养深厚,绝不用私怨妨碍国家大事。左宗棠出兵平定新疆时,在调运粮草等各方面,曾国藩给予了大力支持。
曾国藩逝世时,左宗棠敬献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署名是晚生左宗棠。请注意,过去左宗棠和曾国藩打交道都是称兄道弟的,还有挽联中的“自愧不如”和“相期无负”字词,说明左宗棠静心反思后深有感悟,他服曾国藩了。(笔者旁白:英雄亦是人,殊能无过?知错改错,善莫大焉!)
(三)李鸿章和左宗棠,由于性格各异、政见分歧,两人的怨恨颇深据《李鸿章发迹史》一书介绍,李鸿章从政40年,遭遇弹劾多达800多次,但李鸿章总能化险为夷,成了政坛不倒翁,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呼风唤雨,权倾天下,长达25年。李鸿章曾任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等职位。
他曾说过:世上最容易干的事就是做官,要是一个人连官都做不来,那就十分地无用。
笔者分析不出来他说这话是啥意思,只是认为他没亲临前线去拼过命,嘴皮动得多。他搞外交有些窝囊。比如他去日本商谈《马关条约》,遭遇暗杀差点丢了命,回来受国人责骂,这官儿当起还是很够受的。弱国无外交哦,这事看来也不能全怪他。
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
左宗棠很瞧不起李鸿章,认为他不会打仗,对洋人太软弱。左宗棠评价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会坏事。
李鸿章也不喜欢左宗棠,觉得这家伙喜欢出风头和争功。他回敬左宗棠的办法是“看见秃头偏要说光”。左宗棠没有科举功名,当上了军机大臣,李鸿章就给他起个“破天荒相公”的外号,挖苦他实属运气好而已,不是凭的真本事。
1874年末朝廷上出现“塞防”与“海防”之争,朝廷官员分成了两派,左李两人分别成为两派的领袖人物。后来朝廷采取塞防与海防并举的方针,才平息了争论。结果众所周知,左宗棠以65岁高龄率军收复新疆,成功地为国保住了大片国土;李鸿章负责筹建的北洋水师,在甲午一战中全军覆没。虽然有种种客观因素,但与两位主帅的个人综合素质也大有关系。
北洋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