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在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的讲坛上响亮地提出:“21世纪中国必将成为数学大国”,而这句话也在数学界广为流传并鼓舞了无数人,
而在2002年8月,
北京成功举行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这是国际数学界对中国当前数学发展和成就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而这也说明了陈省身先生的猜想正在慢慢实现,我国的数学正在走出近六百年的低谷,走向数学大国之列,
在那时,许多媒体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数学已经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文章,
在国际弦理论大会上,记者抓住机会询问第一位获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中国数学真的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了吗?”,
丘成桐先生沉吟片刻,吐出5个字:“差的还很远”,
而最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第28届数学家大会并颁发了四年一度的菲尔兹奖后,中国数学强与弱这个问题再一次被许多人拿起来讨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显得格外的刺眼,
“从1936年颁发第一次菲尔兹奖以来,82年,人口如此庞大的中国,却诞生不了一位获奖得主,谁来救救中国数学,它真的还很年轻”.
中国数学强吗?
强,在以前真的很强,在14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数学家,也取得过许多辉煌的成就,在14世纪,世界上的重大数学成就有15项,而中国就占据了其中的9项,
而在14-19世纪,世界数学重大数学成就有100项,
而中国0项,
上面所提的重大数学成就指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重大数学成果、重要数学著作、重大数学事件,虽然这一统计上存在着某些缺陷,但也可以通过其中的数字大致了解中国数学发展的情况,
在14世纪之前中国数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和畜牧业、天文学、力学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在那之后,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迈进工业社会等现实情况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扼杀了数学的创造,虽然在清朝后期,出现了像李善兰这样优秀的数学家,但当时中国数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单靠这些极少数数学家已经无力追赶,
而那时的统治阶层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存在一种极为莫名其妙的“夜郎自大”,宣扬着“西学中源说”,认为西方的科学窃取于中国,在当时西方数学已经在向近现代数学过渡,欧拉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积分学》,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蒙日的《画法几何学》、高斯的《算术研究》等巨著先后问世,
而这种夜郎自大的心理到现在都还根植于许多人的心中,
像媒体一直在鼓吹英国学习中国数学、中国人数学能力强等就能看出一二,因此许多人开始认为中国已经迈进了数学强国之列,
而殊不知,
中国在每一千万人口中所出杰出纯粹数学家仅为0.2人,
排名第23,位列印度之后.
(资料来源于迪厄多内《纯粹数学全貌》)
而战乱对于数学人才的摧残也是极为严重的,
以出过不少数学家的太湖流域为例,这个地区在19世纪中叶就长期处于战乱中,因太平军和清军的抗争曾导致这一带的人口锐减,如杭州人口从1850年的81万降至1863年的仅7万,在1861年太平军第二次围攻杭州时,其人口由293万降至95万,其数学家戴熙和徐有壬都在这场战争中死去,而著名的数学家李善兰虽然幸免,但是其著作的手稿全部散失殆尽,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
当代杰出的数学家曾炯之就因战争时期缺乏医药而胃穿孔而死,致力研究傅里叶级数的杰出数学家王福春也因战争历经坎坷而病逝,
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各地上,战争对于数学人才的摧残都是极为严重的,
法国著名数学家嘉当曾在书中这样写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迫上前线,许多人充当了炮灰,尤其是数学界损失了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数学发展也曾一度和国际先进水平拉近距离,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了发展一度停滞不前,那时不仅仅损失了很多数学人才并且还导致了其许多人无法拥有宽松的学术环境而放弃了数学研究,
而像波兰、匈牙利虽然也虽长期处于战争中,但是这两个国家却出过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对数学的发展做了许多贡献,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国家给数学家制造了一个相对安定和宽松的学术环境,
这两个国家的人民也把数学家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
像在波兰首都华沙,为了纪念泛函分析的开创者之一的巴拿赫而建了一座名为“巴拿赫国际数学中心”的建筑物,并将其一大型商业中心名为“巴拿赫中心”,其中还有一条“巴拿赫路”,
而在匈牙利,数学家们也经常在咖啡馆、公园中聚会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再比如曾经的世界数学中心苏联,政府不仅仅给予数学家不错的工资待遇,并且还给予部分院士教授乡间度假别墅用以接待国内外同行和学生,并且每逢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日,数学刊物以及报纸都要刊登祝贺和纪念的文章,
而像苏联的讨论班更是众人皆知,像著名的数学家亚历山德罗夫,经常带着讨论班上的年轻人进行数学旅行,有时是远距离的、持续数日的旅行,像横渡伏尔加河,徒步郊游,在旅途中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风景建筑,而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们指定的拓补学研究课题,曾实地考察过苏联的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麦克菲尔森曾说:“讨论班始终是莫斯科数学生命真正的心脏”,
而相反在中国,
我们还处在“将数学赶出高考”、“数学无用”的噩梦中.
中国的数学太讲究功利,实用性,
像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上中国队至参赛以来,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成绩,因此在网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言论,“数学这么好有什么用,以后还不是学金融”,“中国奥数第一,为何没有菲尔兹奖”,“这些人以后还不是跑到外国去”......
学数学和其他的专业一样,
一类的学习是为了谋生,为了将来能得到一份好的职业能养家糊口,一类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能,将来能出人头地,一类是出自想对国家做贡献,促进其发展或其他的责任感而献身于其中,而上述三类中,也只有第三类有可能进入“数学的殿堂”,
曾是沃尔夫奖获得者的美国数学家惠特尼曾说:“创造性的数学工作并非少数天才的特权,但要做出这样的工作,除了强烈的愿望外还需要充分的自主性,也就是生活、时间上的自由”,
但是数学和其他的专业又不一样,
其他专业研究成功或者失败都可能得到一定的成果,而相反数学研究却有可能做上一年、二年、十年都丝毫没有进展,更不要提成果了,而我国,一个数学学者的成绩是看他发表的论文,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杨乐教授曾指出数学科研人员被要求每年需上报研究成果和论文发表情况,过分追求数量很不利于青年数学学者的成长,而水平较高的优秀数学学者,在这种压力下,精力被分散而不能集中于重大的数学问题研究,
曾解开庞加莱猜想而备受世界瞩目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曾在破解这一猜想之前在俄罗斯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工作,多年没有发表过研究成果,但是研究所一直在支持着他,没有给他压力,而相反的是,中国曾应这一猜想的解决过程中为了名利而闹出了一系列的国际笑话,
另外一方面,
中国的大学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或教授的界定并不是看他教的学生有多么用心,多么厉害,而是你发表了在哪个期刊发表了论文,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因此经常会有一师带十徒的“天方夜谭”,
而学生在某些导师的眼中,仅仅只是一个数学工具,
一个能制造论文的“打工仔”,在美国,学生们管导师叫老板,在中国,学生们也管导师叫老板,但是这两个“老板”的含义却大不相同.
缺乏领袖人物带领中国数学,
2002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被大会上邀请作一小时报告的田刚教授接受采访时曾说:“我国目前数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缺乏学术带头人”,
波兰和匈牙利这样的小国为何是数学强国,原因是他们曾出现了像费耶尔、里斯、谢尔平斯基和巴拿赫这样杰出的领袖人物,像美国的普林斯顿研究所为何能在成立之初就傲立世界,很大的原因是爱因斯坦去了,而后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当时最伟大的科学人才,而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顶尖的数学强国,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外尔、冯诺依曼等欧洲裔的领袖数学家移民到了美国,
而我们之所以能成为“数学大国”或者能成功举办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幸运拥有陈省身先生这样爱国的领袖人物,
1980年,他发起并亲自主持了“双徽会议”,连续举办7年,使得微分方程与微分几何在中国得到了巨大发展,1985年他亲手创立南开数学研究所,连续11年举办学术年系列活动,培养了大批的年轻人,他还设立了“陈省身项目”并将选拔的人才送外国外深造,设立了天元基金并倡议和推动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数学之所以能比其他学科进步更快,陈省身先生在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2004年12月12日,
陈省身先生遗体在天津火化,并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会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几十位和他相识的教授前来,在院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冻得瑟瑟发抖,却不能见他最后一面,
而一些平时和他素无往来的大小官员们,却在摄像机前围着他直作秀,在温暖舒适的休息室里小憩.
陈省身先生曾在《21世纪的数学》和《怎样把中国建为数学大国》中曾建议道:“第一,我们要培养一支年轻的队伍,第二,中国数学要在某些方面能够生根,搞得特别好,具有自己的特色,要赶在前头,不再追随,
第三,要在国内办10个够世界水平的、第一流的数学研究院,开一些基本的先进课程,将科学的根子在中国本土生根成长,第四,需要国家的支持,必须给数学家适当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中国数学家的待遇要有一定的标准,要跟西方数学家的待遇相差不太大......”,
数学是一门需要扎扎实实下功夫的学问,数学强国也不是三五年就能形成的,
先生在92岁高龄时于中国少年数学论坛中向一群挂着红领巾的孩子们赠送了“数学好玩”这四个字的题词并向这群孩子们说道:“中国是数学大国,大不一定强,想成为数学强国,要靠你们!”,
那一天,
一群身带红领巾的孩子们的眼角里闪烁着无与伦比的光芒,
那光芒似乎在告诉着陈省身先生,告诉我们,中国数学家终有一天会走向菲尔兹奖舞台中,中国数学终有一天会越来越强,
强到让世界惊讶,感叹,
但是现在的我们还有很长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