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金庸小说里的“铁掌水上飘”、“乾坤大挪移”、“葵花宝典”等等功夫都是虚构出来的、没影儿的事。
但有人对传说中的飞檐走壁、点穴神功、四两拨千斤等等还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
再在一些似史料而非史料、似小说而非小说的书籍的推动下,还是对中华传统武术崇拜到了迷信的地步。
比如,《国技传略》就是属于这样一本“神书”。
这本“神书”,迷惑了好多人,甚至一些学者还把它当做正式史料来解读,把里面的方世玉、雷老虎、李巴山当作历史人物来研究,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史料”和“历史人物”全是虚构的,全都来自于清中叶的流行小说《乾隆游江南》。
其实,稍微动动脑子就可以知道,书中写的用药水可以浸泡出铜皮铁骨,方世玉和年过百岁的少林五老之一的五枚师太决斗,被五枚师太找到了罩门——谷道穴(肛门),中招而死等等桥段,明摆着就是从希腊神话里的阿喀琉斯之死挪移过来的。
因为有方世玉、洪熙官、黄飞鸿、叶问等等一系列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人物形象活跃在影视作品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使某些人深信不疑: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可以横扫世界上的一切拳种、一切搏击术。
《武林风》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适时地迎合了大众的口味,把刘星君包装成“武僧一龙”,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事实是否真这样呢?
我国的传统武术其实是以打套路为主的,重表演,轻实战。
在全运会武术比赛中,套路项目设置的金牌共有7块,散打项目只有5块。
由此不难看出中华武术向套路表演发展的趋势。
这些套路表演怎么才能吸引大家的眼球、搏取大家的掌声呢?
最简单的一点,如果是单人表演,就是翻跟斗,象耍猴人一样的翻跟斗,不停地翻,翻得越多越好看。如果是双人表演,尤其是带兵器的表演,就彼此严格熟记一架二挡三跳等等排练好的动作,于是表演时,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滑稽的场景,进攻一方要打当头棍,这棍还拖在地上;防守一方已早早把棍架在头顶。而进攻一方看对方已架棍在顶,不攻其他不作防备的部位,还是按照预先演练好的,当头一棍劈落,两棍相交,啪地发一声脆响,观众也就满足地大声叫好了。打了当头棍,接下来该是扫地棍,这棍不能扫太高,太高就会扫到防守方的胫骨,务必有多低就扫多低,呼的贴地面扫过,防守方象跳绳一样,轻轻松松跳起来……
这种武术,其实就是京剧里面的武打表演。
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里大口大口吐槽,说:“俞公棍所以单人打不得,对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无虚花法也。”
戚继光告诫世人:“奈今所学所习,通是一个虚套,其临阵的真法真令真营真艺,原无一字相合;临时还是生的。且如各色器技营阵,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
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正气堂集》里更是直接对河南少林寺的花架子武功啪啪啪打脸,他说他和少林和尚打了个遍,少林就没一个能打的。
除了练花架子,中华武术中也是有真功夫、硬功夫的,如“二指禅”、“铁砂掌”、“铁布衫”之类。
但这类东西本身并不具备科学性,理想化的成份很大,大部分是违反了人体科学,注重于夸大“局部能力与技巧”,而徒手搏击强调的是全面的素质与综合能力。
所以,就算练成了“二指禅”、“铁砂掌”、“铁布衫”的武术家,在实际搏击中还是不敌一名职业散打运动员。
2005年,广州天河体育馆曾举行过一场“中国功夫对俄罗斯极真空手道争霸赛”。赛前,广州一名陈式太极拳名家很有传统功力,可以单手抖动一根又长又重的木杆。几名俄罗斯极真空手道的选手和中国散打王柳海龙等人曾尝试了一下,都没能成功。这也使得柳海龙在顺德参观李小龙纪念馆,一时气闷,一脚就踢散了咏春拳训练所用的木人桩。在“中国功夫对俄罗斯极真空手道争霸赛”中,比赛操盘手有意让这位太极拳名家将他的“抖大杆”功力作为的一个表演节目上场表演,但比赛主办方国家武管中心的一位主管散打的官员坚决不同意,理由是“抖大杆”抖得再棒,在实际搏击技能上与专业的散打运动员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实,早在80年代我国发展散打以提高技击水平以来,就曾有不少民间传统武术爱好者报名参赛,但都无法同散打对抗。
散打创始人梅惠志明确撩出话说:民间拳手的水平并不高,传统武术基本没有对抗性,他们缺乏科学的体力训练,很多都坚持不到十秒八秒。
参加过比赛的散打运动员也坦承,他们遇到的各路“掌门”完全不堪一击,为了不伤害对方,不得不放慢放轻速度和力道。
现在,我们大家看《武林风》,无论里面的武林人士来头多么大,用的是太极拳还是八极拳,两相交手,通通成了街头王八拳,甚至互相搂抱,成了地地道道的摔跤比赛。
可以想想,就这种技击技术,如果遇上了世界搏击界著名的泰拳、柔术、桑勃等等,真不知会有多难看。
不过,还是有人天真地想,武术弄不过其他搏击术,那是有太多规则限制,如果放开了规则,传统武术也许就不至于这么不堪了吧?
实际上,规则是用来保护弱者的。
如果真放开了规则,无所不用其极,那应该是传统武术在实际对抗中更加不堪了。
要真正发扬光大中华武术,就必须依靠科学而系统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并配以大量的实战交流和对练,有意识地提高力量、速度、体能、技术、抗击打能力,不要过多地迷信武侠小说和武打电影里的东西。
再补一笔:按照《广东武术史》的记载,莫家拳、咏春拳、洪拳、太虚拳和黄啸侠拳法均为广州市市级非遗项目。曾有记者好奇地去采访黄啸侠拳法代表性传承人陈昌棉。但陈昌棉家人以陈昌棉年事已高(88岁)、身体不适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按照生物学的生长规律,的确,一个人的年纪过了五十,就开始由盛转衰,武林中谁都知道,“拳怕少壮”,像《倚天屠龙记》120岁的张三丰与各门各派的江湖人氏大斗几百回合,《国技传略》里100岁的五枚师太大战方世玉的情节,只能是痴人说梦。
只能说,传统武术的套路发展,已经进了一个死胡同。
回到最初的话题: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来看本书所写先辈们的传奇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