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前几天小编连续的给大家分享了贾谊的《过秦论》、杜牧《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这三篇文章都讲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今天小编总结一下以上三篇文章各自的主旨思想,总结一下秦国灭亡的原因。以及小编自己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请诸位雅正。
小编是理科出身,小编的文笔并不优美,但是小编会以“理科生”的思维,为大家将每一点原因逐条列出,供大家参考。
总结贾谊
《过秦论》全文三篇主要分为秦国崛起、二世而亡、子婴之过三个部分,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秦王朝的过失。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鲜明的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积极的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楚人一炬
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而在文章结尾作者提出了秦代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亡秦者秦“。而后有“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议论更是可悲之处,着实发人深省。
六国论
反观《六国论》站在了“六国”的角度上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更是与《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的观点异曲同工。
对比《过秦论》与《阿房宫赋》《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两比较,只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
《阿房宫赋》则以“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爱纷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进而指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贾谊继承并发展了汉初叔孙通、陆贾等人关于秦灭亡原因的观点,简洁地概括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文末也说:“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施仁义”和“爱人”皆儒家一脉相承之观点。
总结对于秦始皇其人,有人评论说:他是暴君,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给当时的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也有人评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集权国家,开创了后来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由上述我们分析的三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秦代的灭亡根本原因就是“不施仁政”。
秦朝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可以分为四点:
秦始皇
秦朝的灭亡,三位君主都负有责任,其中秦始皇和秦二世负有主要责任。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想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秦二世 胡亥
我给大家算一算这三位君主的掌权时间,秦始皇十三岁登基,二十二岁亲政,到五十岁去世,在位三十七年,实际掌权二十八年。秦二世掌权三年;子婴掌权仅仅只有四十六天。这里面最不应该负责人的人就是子婴了,四十六天又能做什么呢。但是又不能说子婴是一点过错都没有。我认为秦始皇应该对秦朝的灭亡负有最主要的责任,所以我提出了以下三位君主的失误之处:
子婴 投降
秦始皇刚愎自用,坚持错误;
秦二世沿袭了秦始皇的错误,不知悔改;
子婴没有能“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历来儒家的主流思想都是说秦始皇的“暴政”,但是在小编看来“暴政”之下其实隐含着“急政”秦始皇雄才大略,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都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图大业。但是操之过急,从而变成了“暴政”。
秦朝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天下;第二阶段:守天下;第三阶段:失天下。打天下体现了秦国的强,守天下体现了秦国的不施仁义,失天下体现了秦国的弱,这是秦国灭亡的重要原因。这里面我们主要论述第二阶段:
我们来看看秦始皇在位期间特别是在一统六国之后都做了什么,秦始皇被称为“工程皇帝”当之无愧,我们来细数一下秦始皇的几大工程:
一、 秦直道:秦代的“高速公路”从咸阳翻山越岭直达内蒙古包头,从此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报怨”;
而且要说到秦直道的历史影响,“汉武帝逐匈奴于漠北”,建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走的路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
二、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两大水系,给秦军平定岭南提供后勤保障,为促进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灵渠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发挥着作用,可谓“利在千秋”。
灵渠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嬴政从即位时就开始修建陵园,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开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兵马俑
四、都江堰:关于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作,任何词语都难以形容古人的伟大。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唯一留存并仍在一直使用的水利工程。这座伟大水利工程的出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五、万里长城:秦朝统一之后,虽然国内已经没有力量能与政府对抗,但是北方的匈奴却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令蒙恬负责修筑北方的长城,以防备匈奴南侵。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
秦长城
六、阿房宫:虽然历史上的阿房宫没有修建完工,但是并不妨碍它成为“天下第一宫”。“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杜牧的寥寥几句关于阿房宫的描述,让人震撼不已。
阿房宫
以上几大工程除了阿房宫和秦始皇陵我们可以说是秦始皇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建造的可谓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但是其他的工程没有一件不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此外,秦始皇还大兴兵戈, 北伐匈奴、南征百越。但是这也确实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统一。但是一系列工程加上连年战事确实是把老百姓折腾的民不聊生。至于秦始皇的这些行为,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每个人心中可能都用不一样的答案。
法家
而且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以为法家提出的是一个专制独裁的理论,很是符合秦始皇的口味。秦始皇虽然没有灭掉儒家(秦始皇没有“焚书坑儒”,史书记载的是“焚诗书,坑术士”,“焚书坑儒”一说应该最早发现于隋唐时期。)但是秦始皇对儒家的思想很是不满意,他没有认识到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巩固中央集权有极大的作用。这就是秦始皇“不施仁政”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时候,从公卿到百姓人人自危,人人想叛变,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民心尽失这一点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过秦论》中,秦国与六国的对比以及之后的六国与陈胜的对比,陈胜“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不如六国之君尊贵;陈胜的军队中也没有廉颇、赵奢等等众多的名将;没有足智多谋的谋士;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八百戍卒”更是比不上六国训练有素的百万雄师。
揭竿而起
陈胜跟六国相比可谓是样样不如,但是为什么秦灭了六国,陈胜起义却灭了秦呢?
答案就是:六国所面对的是一个蓬勃奋发的秦国,而陈胜面对的是一个人心尽失的王朝。根本原因就是:“天下苦秦久矣”。
秦朝的大臣中绝对不会缺乏看出秦朝弊端的有识之士,为什么这些大臣都不站出来说话呢?
大臣们如果敢于直言可以挽回秦始皇的很多过失,但是大臣们集体失语。
这里面我认为秦始皇和秦二世还是要负有主要责任: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大臣们的话,也不允许大臣们妄自评论与他。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秦始皇下诏废除了“谥法”,他认为这是“子论父,臣论君”。所以这大臣失语的第一个原因就出在了秦始皇本人的身上。
其次就是秦二世胡亥,胡亥即位之时应该只有十九岁,参照秦始皇二十二岁亲政的话,胡亥可能确实年纪还小。但是胡亥重新奸宦赵高,最终酿成了亡国的悲剧。赵高权倾朝野最后更是发动政变,逼死了秦二世胡亥。至于“指鹿为马”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熟悉,赵高当权,怎么可能有大臣有机会站的出来。
指鹿为马
总评秦朝灭亡根据小编上面列出的几点原因,以及之前对几篇文章的讲解,小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就是秦始皇本人的“急政”造成民不聊生,刚愎自用导致的“大臣失语”而秦二世胡亥不能革除弊政,反而重用奸宦赵高,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