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这一惨案,历史的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而冷酷
对于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赵氏孤儿,大家都耳熟能详,经过太史公的记载,后人的演绎,以及戏剧、话剧等各种形式的传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然而这么出名的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翻阅比《史记》成书更早的《左氏春秋》,却发现对这件事的记载却是完完全全的另一个版本。
我们先来看一下史记当中的记载,大概就是赵氏一族在奸臣屠岸贾的陷害之下,被灭满族,在这危亡之际,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人救起了赵氏的唯一血脉,在十几年后,赵氏孤儿赵武得以报仇,洗清了赵氏冤案,成为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于后世。
我们再来翻看左氏春秋的记载,这部书的记载就显得冷血的多,大概就是赵朔早死,赵括(赵朔叔父)担任公族大夫,并和赵同、赵婴齐担任卿位,后来赵婴齐与赵朔的妻子赵庄姬私通,赵括等便以此为由把赵婴齐赶出了晋国,而后赵庄姬为了报复,便向晋景公诬告赵括等谋反,从而赵氏被诛杀,而由于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姐姐,所以一直和赵武生活在宫里,所以并未受到牵连。
那么谁的记载更可靠一些呢,现在有很多观点都比较支持左氏春秋的记载,根据其他史料中的记载,我们就会发现,并没有屠岸贾这个人,比如如此重大的事件中晋景公中就并没有记载屠岸贾,并且通过对晋国六卿职位的任职变化,发现赵朔在公元前590年还任职中军佐这一职位,而史记中记载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屠岸贾就灭了赵氏满族,显然是不可能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判断出左氏春秋距离春秋时代更近,所记载的事件可信度也更高。
既然左氏春秋记载更可靠,我们来看一下,当时为什么造成了赵氏的这一惨案,致使赵氏一族在晋国的势力大降,在这里注意一下,被诛杀的其实只是赵括、赵同这两支,并非赵氏全族,比如当时的赵穿(赵盾的弟弟)的儿子赵旃这一支就没有受到诛杀。
赵氏一族从赵衰开始,在晋国迅速崛起,经过赵盾几十年的经营,显然赵氏一族已经成为了晋国的第一大族,对晋国王室的威胁日益巨大,晋景公登位之后,不可能对此毫无察觉,可以说在晋景公的父亲晋成公时期,已经看出赵氏家族的势力,但是晋成公是赵盾拥立的,晋成公吸取了晋灵公(被赵穿所杀)的教训,开始联合赵氏家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赵盾的儿子赵朔,并在政治上对赵盾委以重任。
晋成公和赵盾相继离世,赵朔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然而此时的赵氏一族中并非赵朔一人说了算,因为还有他的叔父们在,那么与晋国王室相近的这一脉赵朔,无法完全代表赵氏一族的话语权,这是晋国王室不愿看到的,后来赵朔早亡,赵武年幼,赵朔这一脉开始淡化于晋国政坛。当然由于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的姐姐,所以这一脉还是得到晋国王室的支持的,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此时赵婴齐出场了,他常常照顾此时丧夫的赵庄姬,久而久之竟然产生了情愫,在这点上,赵括和赵同读出了另外一层意思。
他们认为,赵婴齐与赵朔一脉亲近,以后晋国王室必然支持赵婴齐一脉,于是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出现,两人率先出手,赶走了赵婴齐,同时也致使赵武在赵氏一族中的地位更加边缘化,赵庄姬心中不平,居于宫中,开始向景公说赵括赵同欲谋反的言语。
其实由于赵氏一族在晋国的权力太大,不仅晋国王室想削弱其权力,其他家族也是如此,比如栾氏家族和郤氏家族,在公元前583年,在诸多势力联合的情况下,赵括赵同这一脉被诛杀,后来晋景公又把赵氏旧地封给了赵武,赵氏一族得以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这一案件在历史上又叫下宫之难或者赵庄姬之谗,这都说明此事件与居于宫中的赵庄姬脱离不了干系,其实归根到底,终究不过是权力分配争夺所导致的一个历史事件,在春秋战国的大地上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