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 2018-12-08 22:45:45
作文训练《五言绝句》文/陆生作
又要拿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上两堂课,一堂阅读课,一堂写作课。对象是三四年级的学生。讲什么呢?
先看四年级的阅读课。
第一部分。先读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读明白。然后,教他们怎么把一首诗读出很多内容。既有这首诗当中的内容,也有从这首诗延伸开去的内容。比如,贾岛的贾是个多音字,商贾的贾也是这么写的。当然,这是一个很小的知识点。
从诗句“只在此山中”说开去,可以想到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其中有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多了“缘身”两个字。从这句诗又可以想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其中有一句“只缘身在最高层”。你看,这三句诗,以相似性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读到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就可以想到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再想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它们在一条链子上。从整体感觉上来说,由《寻隐者不遇》可以想到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种感觉,有点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能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但是,我确实就是用这样的感觉,把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上的记忆。
第二部分。从作者说开去。贾岛是当过和尚的。他有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由此留了个“推敲”的典故。贾岛与韩愈推敲这个故事,当然是编的,之前,我已讲过几回。所以这一回,我的重点放在“和尚”这两个字上。历史上,和尚诗人挺多的。我给四年级的同学讲了两个:一个是唐朝的齐己,他跟郑谷之间有一个“一字师”的故事。齐己的《早梅》诗,本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说,“数枝开”就不算早了,所以把“数枝开”改成“一枝开”。齐己说,改得好,改得好。于是便留下了“一字师”的典故。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写作要炼字。
还有一个是和尚是佛印,他跟苏东坡是很好的朋友。一回,苏东坡写了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境很高。叫人送去给佛印看,佛印在上面批了两个字,气得苏东坡立刻赶去理论。佛印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这才认识到自己错了。佛印批了什么呢?是“放屁”二字。有些东西,只是想到,但难做到。“八风吹不动”就很难做到。在写作中,我曾说过:写作的道理,同学们都懂,但就是写不好,就像生活的道理大人都懂,但就是日子过不好。
还有就是“推敲”里边,是“僧敲月下门”好,还是“僧推月下门”好?,用“教室里很安静”为例,静得怎么样,后面接一句什么呢?有同学说,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有同学说,静得都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声了。有同学说,静得能听到沙沙沙的写字声……他们都很懂,在这里要接很轻的声音,才能衬托出安静,而不能说“教室里很安静,静得放个炸弹都听得见,静得放个鞭炮都听得见”。可他们还是不大能够理解我说“僧推月下门”更好。当然,不管是推是敲,这个典故很重要,思考很重要,写作中炼字很重要。
第三部分。讲了一点平仄。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第二局跟第四句都是仄声字。言师采药去的去,云深不知处的处,都是第四声,是仄声字。押仄韵的诗,学的不多,请大家回忆一下,讲出几首来:一个是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雪;一个是孟浩然的《春晓》,花落知多少;一个是王维的《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个是李绅的《悯农》两首,秋收万颗子,粒粒皆辛苦。
跟同学们讲了平仄,引出怎么用平仄分上下联。在平时,贴对联的时候,不要贴错了,学以致用嘛。一般来说,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平的,便是下联,仄的是上联。这里所讲的平仄,跟古人所讲的平仄不一样。跟同学们讲平仄,只是以“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这个拼音音调来区分,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第三声和第四声是仄。不平就是仄。
因为讲对联的时候讲到了左右,所以就延伸开去讲了“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间是后土”,又联系上了《西游记》里讲花果山在哪儿的词赋“木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木火方隅”指哪儿?懂了五行与方位的关系,就知道它指东南方。
第四部分。大家尝试写了一副对联。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例,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来写对联。刚好窗外下雪,所以写了一副跟雪有关的对联。上联“大雪纷纷落”,有一个同学,立马接了一句“浓烟滚滚来”,我添了一个横批“堵车”。下课后,我在这对联后又补了两句,变成一首五言绝句:
雪天遇堵 大雪纷纷落,浓烟滚滚来。 平心熄路怒,看树见花开。
这一句“花开”,自然会想到“千树万树梨花开”。上次给六年级上《寻隐者不遇》,也写过一首五绝:
五言绝句 冬日纷纷雪,儿童滚雪球。 雪人台上立,模样像一休。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4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