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讲历史
在中国人心里,北京城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如果说北京是一个城市,不如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内战时期,北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样一个古都居然要面临枪炮的重创。为了保护这座城市,傅作义在1949年宣布和平解放,一个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能够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原因是他实在是舍不得这座古城,更不愿意成为历史的罪人。
据说当年有好多种定都的方案,但是最终背景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一个拒绝封建统治的新生国家,如何建设首都引起了各行各业专家们的争论。以梁思成和陈占祥为代表的专家们认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应该在旧城之外,公主坟和月坛中间的三里河就是不错的地方。而来自苏联的专家们却认为,将行政中心设置在旧城内是最佳选择。最终苏联专家的观点被采纳了。随后,北京城开始了新时代的修造,大部分城墙都是在那个时期被拆的,很多古旧的牌楼也被放倒。见证三个王朝的北京被现代的砖瓦重新创造着。
中国古代的都城,城墙是众多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新中国刚刚成立,城市正在建设之中,有两派学者各执己见,在城墙的拆与留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一面是梁思成夫妇,他们大多都是建筑专家,他们觉得城墙应该保留。而郭沫若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古城墙不应成为北京发展的障碍,必须拆。不过是城墙而已,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我们详细的来听听两方的意见。
“留”派认为,古城墙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虽然历经多个朝代更迭,城墙很多地方已经损坏,而且在西安等地也有相似的建筑,但是这毕竟是北京的城墙,无论是从建造史还是从考证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后来的人,也可以在这段城墙上走走坐坐,看看当年的兵勇如何保卫都城,了解国家的历史。甚至从中感受到新中国的建设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古城墙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来说,实用价值不大,但是从它的身上能看到历史的变迁,建筑此时更多的是历史的价值,不应该用是否实用来衡量。包括城墙在内的老城完全可以划定保护区域留下来。
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拆”派,则认为这些城墙的目的就是防御敌人,新中国成立了这些旧时代的旧象征不需要了。这种封建社会的遗存,应该被新时代给废弃掉。况且北京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空间,如果留下这些没有实用价值的旧建筑,一定会成为阻碍。郭沫若的解释,实在是让“留”派哑口无言,新中国成立伊始,处处都在和“旧”做斗争。旧物必须从新时代中拔除,如果有人固执到底,很有可能被扣上一个什么罪名。
即便如此,梁思成夫妇仍然坚持,甚至四处游说,就是希望留下一个完整的历史古建筑群,给国家留下珍贵的历史遗存。林徽因本来身体就不好,看到这么多人都力挺拆掉古城墙,甚至生了重病。
然而城墙还是拆了,而且一点都没剩下。一向文静的林徽因都因此而愤怒了,她说拆了这些古城墙,来日方长总会有后悔的一天,但就算是后悔也没有任何办法,因为按照原样重建复建,也只不过是给后人看了一个假文物,赝品终归是赝品,没有了历史的厚重感终会成了真正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