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巷战,最特出的特点就是短兵相接、彼身肉搏、残酷。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南京保卫战都进行了大规模巷战,攻守双方死伤无数,巷战就是一种添油战术,谁力量大,人多,资源足,谁就能坚持到最后。
尤其是现代巷战,城市建筑多,环境复杂,倒塌的钢筋混凝土给了守军很好的藏身之地,往往会给进攻方造成很大的损失。巷战在现代战争很普遍,奇怪的是我国古代却很少有巷战发生,大多数情况是城门被攻破,守军便会逃离,难道守军不想重创敌军?
图1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原因很简单,在古代进行巷战是百害而无一利,《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作为攻城方,人数必然占优势,心理上占了很大优势,作为守方,一旦城破,如果进行巷战,第一考虑的便是对己方有生力量的损耗,古代巷战不像今天的有远程武器可用,例如步枪、狙击枪等,古代士兵即使巷战,也得近身肉搏,且缺乏通讯协调和有效组织,古代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是不怎么高的,取胜主要靠的是人数优势和阵法,面对大量冲进来的敌军,仅凭少量的士兵反击,在缺少补给和支援的情况下,简直是送人头,还会消耗大量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和基层指挥人员。
这个方面例子不少,最典型的太平军的安庆保卫战,城中有两万多的太平军,作为太平天国的重镇,安庆的两万多军队自然不是什么善良货色,在清军围城后,陈玉成多次率军救援,但都被清军顶住了,赤岗岭的4000核心太平军全部死于巷战,安庆城内的两万太平军最后也同样死于巷战,安庆战役的失败不仅天京门户大开,军队的实力也大减,太平军也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假如安庆守军能够在城破后及时撤离,太平军也许还有重新夺回安庆的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古代围城部队一般不会把整个城池围死,而是会留一个缺口,供守城部队撤离,因为攻城部队也怕巷战,围三缺一,瓦解守城部队死守的决心,城内的守备部队有活命的机会当然不会硬拼。
图2 安庆保卫战 连环画报
图3 安庆保卫战 示意图
古人建造城池会依据行军路线建设,每几百里就有一个城堡,层层抵御,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不重要的城市耗费大量资源和兵力,相反保存下来的军队撤退到下一个城市,还可以为以后反攻保存力量。
二战时期的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最好例子,英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才保住这33万军队,为以后反攻德国保存了力量,要知道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还有就是城破了,对守军的心理影响很大,本来人数就少于敌军,现在失去了城墙的依靠,对于抵抗意志差的军队,不用下达弃城的命令就已经夺门而逃了,更有甚者,敌军还没开始攻城,就已经逃得没影,对于纪律较强的军队,会在城破后迅速调集兵力到达缺口处,尽快击退已经冲进城内的敌人,并修补缺口,否则敌军大队人马冲进城内,士气上已经没有了优势,很容易导致军心不稳,这时候要做的是尽快有组织撤离,避免被围歼,如果变成溃逃,只有被屠杀命运了。
图4 敦刻尔克大撤退
图5 敦刻尔克大撤退
另外,进行巷战,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拼死做法,极易受到攻城方的残忍报复,往往就是烧杀抢掠、屠城泄愤,最著名的就是满清制造的扬州十日,多铎率军攻打扬州,因守军抵抗强烈,清军伤亡惨重,城破后,下令屠城,短短十天,扬州损失了几十万人口。南宋时期的襄阳守将吕文焕为了避免城破后被屠城,坚持了六年之后,最终向元军投降。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在攻城部队无法肃清巷战的守军时,为了确保粮道安全,极端情况下还会焚城,迫使守军撤离。
当然,古代还是有巷战发生的,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一些重要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城市,例如都城这些;二是守军突围不成,外有援军的情况下;三是守军抵抗意志强,有死战决心;最惨烈的是金朝最后一战----蔡州之战,在金哀宗自杀后,余下的1000多名金军进行了视死如归的巷战,在大局已无法挽回的情况下,上至参政、总师、元帅,下至普通兵员、随从500多人均自杀殉国。忽必烈攻打樊城地区时,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襄樊当地军民顽强抵抗。整整抵抗了蒙古铁骑六年之久,直到咸淳九年,樊城才被攻破,主帅范天顺自杀殉国。统制官牛富在城破之后,仍然率领最后的百余将士顽强抵抗,与敌军进行巷战,渴了,饮血水,继续战斗。最后因为身负重伤,牛富投火自尽,壮烈牺牲。
图6 蒙古骑兵的基本战术
图7 蒙古大军攻城图
巷战是古代军事统帅一般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下下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毕竟一支精良军队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况且巷战还会丢失大量的兵器装备,所以,适度退让,以退为攻亦是一种战术,参考夷陵之战,陆逊几乎灭了刘备的主力。
文:飞扬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