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柳青的文格与人格 文/肖云儒 终南文苑 2018-12-28 19:28:04
我心中的柳青是一座丰碑,是文学的丰碑,更是人格的丰碑。我总是从文学创作和人格精神两个层面去感知和认识这位大山一样的作家。大家都说,陕西是中国文学的重镇,而柳青则是当代陕西文学的教父,一语道破了他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柳青还是秦人精神的楷模、中国精神的高标,恒久地在历史的湍流中矗立。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着重谈到柳青和柳青精神,表明在总书记心中,柳青精神远远超越了文学,而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
谈柳青,不能不首先谈他的文学意义。
从艺术认识论看,他是将毛泽东同志《讲话》中论述文艺源泉的反映论精神落实得最彻底的一位作家。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既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他要写农村,便义无反顾地放下北京的优越生活和县委书记的官衔,一竿子扎到底,全家迁往农村生活的最底层——村落,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一住13年,连儿女也转到农村小学上学。
在皇甫村,柳青发扬了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同时践行关中古贤张载的哲言“民胞物与”,与农民兄弟为同胞,引关中大地、秦岭山水为同类,辛苦着他们的辛苦,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将作家对生活的了解转化为生活对作家内心的融汇,将作家对生活的观察转化为生活给予作家感情的冷暖和欢忧。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柳青可以说进入了作家、作品与生活、时代关系的最高境界。
从艺术创作论看,柳青坚守革命现实主义。这里的“革命”二字其实应该读为“理性”,是一位真诚信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作家穷其一生的理性现实主义实践。他不但注重历史的真实,更注重细节的真实。他善于微言大义、洞烛幽微,从生活细节、心理和感情细节的真实中暗传大历史、大时代的脉搏,更善于以思想者的深刻和睿智,提升、点亮生活场景,使文本具有哲理的气度。时代风云——命运颠踬——心理纠葛,便这样经由艺术高手的细针密线、飞针走线,缀连为一体,绣进一幅幅三维艺术画面之中。
从作家的文化构建看,柳青既是一个土得掉渣的农村写作者和农村干部,又是一个有着开阔文化视野和景深的学者型作家。他剃平头,穿农民的对襟褂,戴农村老汉的石头眼镜,出入农家大院、地头场边,为庄稼、水利和牲口饲养操心。但到了国际文学社交场合,他会西服革履说英语,娴熟谈论托尔斯泰和普列汉诺夫。在文学研讨和论争中,他又会进入理论色彩很强的话语体系,深度阐发自己的美学见解和文学主张。对天空与大地两极的同时占有,使得柳青的创作有了罕见的空间。
从作家处理时代与历史的关系看,柳青不是没有困窘。如何处理好农业合作化与漫长历史进程规律的错位,如何处理好农村工作的现实倾向和文学终极性思考的牴牾,柳青不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却终于不能完全跳出时代的局限。这给作家带来苦恼,也给作品带来遗憾。也许正是这种苦恼和遗憾,使柳青的《创业史》多了一层文化信息和探究价值。
我们今天纪念柳青,其目的是弘扬柳青的人格意义,以“柳青人格”营养西安的文化土壤,振奋西安精神。他和长安本没有故土情谊,和皇甫村人也没有血缘联系,但这里的山水和人民让他终生牵挂。就是人身自由被限制了,病得奄奄一息了,也要偷偷地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让孩子推着他“回去”看看。他真正把西安当自己的家乡。
柳青个子不高,却是一位大写的人,他用真诚的劳动和感情,温暖了皇甫村几辈人的记忆,也给长安和整个西安城留下了一份美丽。
“柳青人格”包含哪些内涵?给我印象最深的,譬如:
——“狠透铁”精神,即认定目标,执着于目标,切切实实去实现目标的精神。自从确定要写《创业史》以来,柳青便围绕这个目标来安排自己整个人生。他像自己笔下的农村老支书“狠透铁”那样,全部的辛劳、志趣、期冀,全部的喜怒哀乐乃至梦境,都须臾不离这个既定的目标。直到病危,还用祈望的目光对医生说,请能给他两年生命,好把《创业史》写完。对目标如此的执着、执拗,又用如此的辛劳去支持这种执着,世界上有什么事不能办成呢?
——将个人的职业使命、人生使命和民族国家使命完美结合的精神。在柳青身上,写作者与革命者身份永远是合一的。写作是他的岗位职业,也是他的人生乐趣,更是他对革命事业一份自觉的承担。一个人,能将岗位要求转化为人生追求,进而提升为使命和理想的承担,内心会无比强大和崇高,再苦再累都会有实现感、幸福感。
——与民众共甘苦,一道参与生活的创建、共同承担人生与历史使命的精神。柳青是一位专业作家,社会给予他的分工是文学劳动、精神劳动,他不但将农民兄弟作为自己作品的表现对象,更把自己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主动承担起基层干部的职责,为父老乡亲的疾苦操心,为改变农村面貌操劳。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无论什么职业、什么职务,老百姓永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永远是群众的公仆。
——在底层的日常生活中保持高扬的理性审视的精神。这使得柳青家常而深刻,平凡而伟大。牲口是那个时代农村重要的生产力,他亲自向老乡学习,整理了《饲养管理三字经》,陕西和中央报纸刊登后,在中国北方农村广为流传。他大声疾呼陕北大面积种植果树,以改善生态,通过转变土地经营方针,促进农产品市场化,增加农民收入。他出差开会作文学与美学报告,回来却会给村里带几斤良种。柳青在形而下生存和形而上生存的两相映照中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张力,这也是他的魅力。脚踏实地和远瞻博望,不仅对一位作家,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那么重要。
像柳青那祥深深地热爱这片家园故土。
像柳青那样传扬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精神。
像柳青那样多一些敬业与担当,多一些进取与创新,为我们的城市西安付出更多的努力。
像柳青那样纯净,丰盈。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