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用烘云托月丨跟作家学写作 语文报社 2019-01-16 11:21:40
本期,“跟作家学写作”又和大家见面了。在这里,作家不仅会和我们分享他们精彩的作品,还会和我们一起剖析创作时的所思所想,并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整合素材成文。
来吧,让我们和作家一起走进文字!
童年的药箱
朱成玉
子轩有一个小小的药箱,那是他从童年带过来的。那里面藏着一个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的秘密。(开篇直接入题,并设下悬念,让人有了看下去的兴趣。)
一岁的一天,他用一把小锤子敲了几下自己的手心,有点疼。他觉得很刺激很好玩,又多打了几下,大人们并没有斥责他,却也没有人过来疼惜他,都只是摸摸他的头,报之一笑:这孩子,多调皮。他心里忽然有点不愉快了,如果母亲在,一定会奔跑过来,把他的小手握在她温暖的手里,递到她的唇边,不停地呵着气。而自己却得意地笑着,因为一点都不疼,反倒被母亲弄得有点痒痒了。(这个“想法”突出了孩子的内心渴望母爱的一种状态。)
他突发奇想,他想如果砸的是手背呢?劲再使得大一点,会不会很疼?会不会流出很多的血?那样就可以得到大人们的关爱了吧,也就可以不去上学,在家里可劲地玩积木盖房子了。
他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他在等待着某一天来实施他的计划。
他提前给自己做好了准备,给自己预备了一个小药箱,里面有止痛药和纱布,他想万一血留多了,人就会死掉的。所以自己要在流血的时候给自己包扎好,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包袱”设置好了,读者会迫不及待地想着接下来故事的发展。)
子轩的母亲在他六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撒手人寰,现在这个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女人是他的父亲给他找的继母。他的心思很重,仿佛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开了。妈妈走了,他想再没有人来爱他了。
他从来没有叫过那个女人一声妈,而那个女人似乎也不在乎这些,每天只管埋头在厨房研究她的菜谱,她做的菜倒是蛮好吃的,而且一周保证每一天的菜式都不一样。她没有工作,就这样把自己喂得很肥,在他眼里,她不过是自己嘴馋而已,一个典型的好吃懒做的女人。可就是这个女人唯一值得称道的厨艺,近来也是大打折扣,不再像以前那么好吃了。
有一天,他无意间听到父亲在厨房里对着她抱怨:“最近的菜好像不大合口呢?”她压低了声音说,“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得尽量为孩子搭配一点有营养的东西。” (“压低了声音”,这句很巧妙地藏了感情在里面。)
他的心,在那一刻忽然就变得柔软起来,这个在他眼里好吃懒做的胖女人,原来一直是在关心自己的啊。尽管母亲不在了,但自己不是一样健健康康地活着吗?继母给自己织的毛衣、手套,每天准时准点的早餐晚餐,井然有序的生活本身,就是对每个家庭成员的一种爱护。
她总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如果预报了哪天有雨,哪怕那个早上是晴朗的,他的书包里也肯定会装着一把雨伞。北方是节气最明显的地方,冬天的大寒和小寒冷得都不一样。那个女人每个冬天都会给他做两条棉裤,一条薄一些,一条厚一些。每天放学,她都会把他鞋子里的鞋垫掏出来扔到炕头上,把他的鞋子拿到炉子边上烘烤;每天早上,帽子、围脖和手套,在她的监督下,没有一次忘记戴的,那些冷冽的天,他从来没有挨过冻。(寥寥数语,却把后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写透了。)
人生就像滑梯一样,那些快乐的尖叫仿佛还没有完全散去,子轩就从童年滑了下来,并快步走上了另一座滑梯:少年。少年是喜欢看云的,每一片云都那么洁白,每一片云都像极了妈妈的脸。若干年后,他从这座滑梯上滑落下来,尽管有些不情愿,但还是被赶上了青年的滑梯。他的那个冒险的计划一直没有来得及实施。他的生命完好无损,每一次滑落都没有受到一点点伤害,他忽然快乐地想,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那温柔地呵护着他的继母的手,已牢牢地将他围在温暖的篱笆里,让他安然度过了他的每一天。 (只字不提药箱的事情,而是一下子就写到他从儿童到少年再到青年,这是在为结尾蓄力。)
他就那样健康地走过来了,他永远用不到那个给自己准备的药箱。因为妈妈一直都没有逝去,只是换了一张面孔而已。(没写后母多么伟大之类的话,而是说妈妈没有逝去,只是换了一张面孔,读者自然明了,并且会深深地动容。)
巧用烘云托月 朱成玉 这篇文章用到了一个“烘云托月”的写作技巧。 烘云托月法,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用水墨或较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集中突出,加强表现效果。后借用于写作之中,指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使其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烘云托月手法在写作上也叫衬托。 烘云托月法立足于所描绘的物象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点染、描绘来烘托物象,不仅使物象鲜明突出,有层次感,而且还可以借“不写之写”创造出一种“韵外之音”,可以激发读者的艺术想象,给人以内涵深邃,回味无穷的感觉。 烘云托月法与正面衬托法有相通之处,但它不是特征相同或相近事物间的衬托,而是用周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这种联系多种多样,故而烘云托月法较正面衬托法灵活得多。运用烘云托月法要注意处理好“云”和“月”的关系。“云”和“月”之间“妙理贯通”,密不可分。其中“月”是主,“云”是次,“烘”是手段,“托”是目的。因此,铺陈写云,须“意在月处”;虽笔笔绘“云”,实为字字画“月”,不能反客为主。同时,为了更准确、传神地画“月”,必须着力于绘“云”,“云”写得愈是美丽,“月”才愈是动人。 夸一个人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 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烘云托月的手法。看吧,没有正面来写这个人的美貌,却用了不同的衬托。 比如这篇文章,伟大而深沉的母爱,隐藏在小小的药箱里面。童年药箱背后的秘密,让人为之心酸,更为之感动。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子轩的所见所闻所感,侧面烘托出继母对他的伟大而深沉的爱。如文章开头写“他提前给自己做好了准备,给自己预备了一个小药箱”,以便“自己要在流血的时候给自己包扎好”,还有“妈妈走了,他想再没有人来爱他了”等语句,从反面烘托出继母对自己深深的爱;“他的心,在那一刻忽然就变得柔软起来,这个在他眼里好吃懒做的胖女人,原来一直是在关心自己的啊。尽管母亲不在了,但自己不是一样健健康康地活着吗?”通过描写子轩的心理活动,烘托出继母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结尾的“那温柔地呵护着他的继母的手,已牢牢地将他围在温暖的篱笆里,让他安然度过了他的每一天”,同样从侧面烘托出继母的爱以及子轩对继母的感激和热爱。 大家要记住,运用“烘云托月”法,描绘“云”要适度,既不可“过分”,又不可“不及”。过分了,就会云遮月暗;倘不及,就不能为月增辉。只有“云”绘得适度,“月”才会显得动人。为了衬托“月”这一主体,可以从正面烘托,也可以从反面进行渲染。上文鲁迅写少年闰土的形象就是正面烘托的典范,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典型的属于反面映衬的例子。总之,只要细心揣摩并在练习中注意反思,便可以获得应用的精妙。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