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老师初中课堂 2019-01-13 16:40:00
语文阅读理解考点及答题技巧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格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二、线索(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例1】这篇散文以为线索,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题目的理解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四、写景顺序 1.按方位顺序(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则前到后等等);2.按整体和局部关系(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3.按时间顺序(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介绍)。 五、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六、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 ⑴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七、环境描写的作用 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八、词句赏析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答题技巧: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答题技巧:运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XX以人的生命色彩,使XXXX人格化,突出了XXX的 XXXXXXXX的特点,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技巧:运用 夸张的写作手法,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4)排比:运用排比的手法,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丰满细致,人物内心丰富细腻. 排比写景状物;能收节奏鲜明,层次清楚、景象丰富多姿,形象生动传神之效.排比抒情:使文章节奏鲜明,感情抒发酣畅淋漓,语势得到增强.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静水流深13261264209的中心。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加点词语的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常见答题模式:“XX”一词(等词),写出了XX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 九、人物描写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描写也可以使描写的人物更加生动,更加贴近读者。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答题格式: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性格)
十、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2、对比手法作用: 这种手法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XX和XX进行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的作用:1.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 2.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3.对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答题格式:插叙了……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事物)的……性格(特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垫,突出了文章中心。 (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1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十二、记叙文的人称 知识点一: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十三、记叙文中的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十五、引号的作用: 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表强调。 十六、分析人物形象 § 从两个方面入手: §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十七、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或直抒胸臆。需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如: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文章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例如《荔枝》作者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母亲一生的勤俭、辛劳。联系母亲临去世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的举动,母亲对儿孙深深的疼爱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说明文学习方法总结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三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一、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二、常用的答题技巧: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题: 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二)“××”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三)“××”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三、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概括文章内容、交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例14〗《把玉米穿在身上》:本文以“把玉米穿在身上”为题,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语言形象生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起到了引出对以玉米为原料的新产品的介绍。 四、说明文最常考题型:本文依次介绍了(说明对象)的 、 、 、。 意在考察从文中提取概括信息能力。 记叙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8 分)
一病 ①医生终于对父亲的病做出了结论。只有三个字:孤独症。 ②儿子不信:“我爸怎么会孤独?我们一家三口天天都陪着他呀!”
③母亲两年前去世。儿子担心父亲一个人住孤单,就带着媳妇和孩子一起搬了回来。好在,父亲家的房子很宽敞,大家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儿子和儿媳妇都是公司高管,他们没空做家务,干脆雇了一个保姆。每天做三顿饭还帮着打扫卫生。 ④父亲每天除了读书看报,就再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儿子一家三口总是匆匆吃一口早饭就上班上学,中午他们都不回来,父亲闲着没事,就在屋子里散步,他从一个房间巡逻到另一个房间,每个房间都空荡荡的,别无他人,更无事可做了。于是,父亲就盼着夜幕早点儿降临,因为那时儿子一家都会回来,大家可以凑到一起吃一顿热闹的晚餐了。
⑤可是,晚餐之后呢,儿子和媳妇各自回房间玩手机,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去书房写作业,客厅里重新变得空荡荡起来。父亲一个人看电视,很快就会感觉无聊,干脆回卧室去睡觉,就算睡不着,也要继续躺着,因为不躺着和躺着同样无聊。 ⑥一天晚上吃饭时,电视里反复预告一部最新拍摄的电视剧,儿子说:“听说这部电视剧不错,真想看看。”儿媳妇也说:“咱们一起看吧,这部电视剧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我喜欢的演员。”小孙子也跟着起哄:“我也要看。跟爷爷一起看。”儿子就笑着说:“好呀,到时候我们全家一起看。”
⑦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他翻了一下日历,发现那部电视剧将要在七天之后播放。父亲利用这几天的时间,每天出去采购蔬菜和水果,包括各种好吃的零食,把冰箱里塞得满满的。他一次次跟保姆说:“这些天饭菜的花样要多一些,我们全家要一起看电视剧,边吃边看,多热闹。”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父亲扳着手指数呀又数,终于等到了那部电视剧正式播放的日子。保姆按照父亲的吩咐,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儿子下班之后看到晚餐如此丰盛,好奇地 问:“老爸,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媳妇也跟着问:“不会是您老人家过生日吧?”父亲摇摇头,笑着说:“今天就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⑨大家坐下来一起吃饭,父亲特意把电视机声音调大了一些,电视不停地插播广告。父亲紧盯着电视。等到电视剧开始播放时,大家都已经吃好饭了。保姆在茶几上摆好了零食,就去厨房洗碗了,儿子和儿媳像往常那样,站起来准备回自己的卧室。 ⑩父亲十分紧张地问:“你们不看电视吗?”儿子摇摇头
说:“我很少看电视的。”父亲又说:“你不是说喜欢这部电视
剧吗?”儿子扫了一眼电视屏幕说:“哦,原来这部电视剧要
.
开播了!”儿媳妇立刻说:“我要赶快回卧室,躺在床上用手
机看,多舒服。”儿子也说:“我用平板电脑看。”
⑪夫妻两个说着就回了房间,父亲急忙抓住正在吃零食
的小孙子:“你来陪爷爷一起看电视吧。”孙子却急忙挣脱着
说:“爷爷,我真想看电视,可我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写完呢。”
说完,他就跑到书房里去了。
⑫父亲独自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望着茶几上花花绿绿的
零食,他忽然站起来关掉电视走了。
⑬当天晚上,父亲忽然病了,他说浑身不舒服,儿子赶
忙把他送到医院里,可是不管怎么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毛病。
⑭后来,医生终于对父亲的病做出了结论,只有三个字:
孤独症。
⑮儿子不信:“我爸怎么会孤独?我们一家三口天天都陪
着他呀!”
⑯父亲的病,成了怪病。
1.阅读全文,请根据提示补全对文章内容的梳理。(2 分)
独自在家,父亲孤单无聊→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一家人要回各自房间,父亲紧张着急→独
坐沙发面对零食,父亲孤独失落
2.品味语言。(6 分)
(1)揣摩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就算睡不着,也要继续躺着,因为不躺着和躺着同样无聊。
(2)赏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3 分)
儿子扫了一眼电视屏幕说:“哦,原来这部电视剧要开
.
播了!”
3.父亲的病“怪”在哪里?请分条概括。(3 分)
4.结合文章,分析①②段的作用。(4 分)
5.父亲为什么会得孤独症?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8 分)
豆豆和他的的南瓜 ①阳光,依然像豆豆的圆脸那样光彩灿烂。
②豆豆蹲在地上,双手托着绯红的脸颊,看着眼前蓊郁
的南瓜藤蔓,甜甜地笑了。
③豆豆是个三岁的小男孩,因为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只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④爸爸妈妈是春上走的。走的那天,豆豆哭闹了好长时间。 ⑤离开爸爸妈妈的豆豆也很乖,只在院子里、大门口自个儿玩耍。 ⑥那天,豆豆好一阵子没了动静,奶奶慌了神,忙丢下手头的活儿到外面去找。哈,小家伙蹲在地上,正看邻居李婶在自家大门旁种南瓜呢。只见他双手托着脸颊,眼眸里透着万分神奇,不时地问这问那。 ⑦“李奶奶,您种的是什么?” ⑧“南瓜,给豆豆种的大南瓜。” ⑨“好吃吗?” ⑩“又好吃,又好看。——第一个大南瓜一定给俺豆豆。”
⑪豆豆高兴地拍起了手。
⑫“第一个大南瓜给俺豆豆,这面刻上爸爸的脸,那面
刻上妈妈的脸……豆豆想爸爸了就看这面,想妈妈了就看那
面……”
⑬豆豆高兴地跳起来。
⑭从那以后,豆豆特别喜欢李婶,虽然李婶长着一张很
不好看的南瓜脸。
⑮自从李婶门前种下了那株南瓜,豆豆总往她家门口跑。
⑯南瓜发芽了,豆豆知道;南瓜展开第一片叶子,豆豆
也知道;南瓜开花了,豆豆知道;南瓜坐果了,豆豆也知道。
⑰豆豆渴了,首先想的是为南瓜浇水;豆豆饿了,首先
想的是为南瓜施肥;豆豆不舒服,就央求奶奶到南瓜藤蔓上
找虫子……
⑱日子过得真快,那株南瓜的藤蔓占满了整个院墙,零
零星星的黄花点缀其间,吸引了许多孩子驻足观看。
⑲豆豆决不让任何人去碰那株南瓜藤蔓,哪怕是下面的
一片枯黄的叶子。
⑳第一个南瓜是豆豆用来刻爸爸妈妈的,豆豆连做梦都
这样想。
㉑第一个南瓜在阳光雨露的呵护下慢慢长大。颜色由深
绿到浅绿,再到浅白,最后泛出了橘红色。
㉒终于有一天,一个红彤彤扁圆柱形的大南瓜赫然挂在
了藤蔓上。而这时,豆豆看南瓜更勤了。
㉓李婶摘了第一批南瓜——当然也包括第一个大南瓜—
—拿到集市上卖了个好价钱。
㉔那天,豆豆不吃不喝,急得奶奶团团转。
㉕豆豆还是天天去看,因为那藤蔓上的南瓜多得是。
㉖李婶卖了一批又一批南瓜,豆豆伤心了一回又一回。
㉗秋风起,黄叶落,几个黄黄的小南瓜孤零零地挂在落
光了叶子的藤蔓上。可豆豆依然在下面痴痴地看着,很入迷。
㉘李婶出家门,看见了发呆的豆豆,忙顺手从院墙上摘
下了几个小南瓜。
㉙“豆豆,拿着画你爸爸妈妈去吧。”李婶似乎想起了自
己的承诺。
㉚豆豆只拣了个最大的,高高举过头顶,唱着跳着回家
了。
㉛奶奶帮助豆豆在南瓜两面刻了画——那个长头发的是
妈妈,那个有胡子的是爸爸。
㉜那天夜里,豆豆搂着刻有爸爸妈妈的南瓜,睡得很香,
很香……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1.本文围绕“南瓜”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2 分)
① →豆豆守护南瓜藤蔓→② →豆豆得到南瓜→豆豆搂南瓜睡觉
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1)豆豆只拣了个最大的,高高举过头顶,唱着跳着回家了。
.
(2)李婶卖了一批又一批南瓜,豆豆伤心了一回又一回。
..........
3.品读第○27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描述豆豆此刻的心理活动。(4 分)
可豆豆依然在下面痴痴地看着,很入迷。
4.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的妙处。(4 分)
5.关注留守儿童的作品很多,而此篇千字小说竟能脱颖入选《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你认为它在表现主题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8 分)
母爱浓浓柿子香 ○1晚秋时分,我回到家乡看望年老的父母,正赶上柿子
成熟。母亲知道我爱吃柿子,见我风尘仆仆地归来,就挎上
小筐,到园里摘柿子。
○2园子不大,但柿子树却种了六棵,在整个园子里很显
眼。
○3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
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我伸出手摘下一个,草
草地擦了擦,送入口中,甜甜的,很是爽口。望着母亲摘柿
子的身影,我受到极大的触动,顷刻就将自己记忆的闸门打
开,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
○4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物质相对匮乏,苹果、鸭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还很少见,称得上水果的东西,恐怕只有园子里的柿子了。 ○5那时的陕西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菜园,园子里有茄子、辣椒、黄瓜等,但最显眼的还是柿子。家里的柿子树不算高,长势好的也就两人高,六棵树站成一排,好像一堵墙,成为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6随着时间的变迁,柿子吸收阳光雨露、日月精华,便慢慢地到了成熟期。刚到成熟期的柿子虽然也可以吃,但还没有熟透,有些涩口,口感相对有些逊色。如果心不急,可以等上一段时日,等柿子周身熟透,就到了吃柿子的大好时节。熟好的柿子口感面而甜,有点起沙,适合生吃。 ○7童年时期那有限的一点柿子却是赖以成长的好东西,如今想来,它是那么得弥足珍贵。 ○8记得母亲曾用一只筐装柿子,挂于高高的房梁之上,清香四溢,充满了诱惑。但我们只有眼馋的份,却够不着,这只筐子高高在上,只有父母能够掌控。母亲的用意非常明 确,她教我们五个孩子查数,谁查得好,查得多,谁就能得到奖励,奖品当然就是一枚好吃的柿子了。
○9她教我们读书认字,用她那本四角号码字典,教我们字的读音和笔画。为了吃柿子,我们哥几个努力学习,争取最先吃到装在筐子里的柿子。就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们在未入学时就学着查数、认字,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11相比之下,邻居家的孩子就没有我们幸运。但是,父母很好心,总是拿出自家院子里产的果蔬接济大家,像我一般大的孩子,也都吃过我家的柿子,这曾让我一度引以为豪!
○12而今,立于自家的园中,望着母亲采摘柿子忙碌的背影,翻起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还是觉得童年的一切是那么温馨难忘。 ○13我感恩母亲,是她让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给我很多关爱,在我步入中年了还能让我一饱口福,圆我与柿子的未了情缘,丰满充实我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5 月 13 日,有改动)
1.文章以“母爱浓浓柿子香”为题,有什么好处?(2 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
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
....
报纸了。
(2)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 ....
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4.为什么作者说,童年时期的柿子“如今想来,它是那么得
弥足珍贵”?(4 分)
5.联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8 分)
除夕的米花 张联芹 ①快到中午了,繁闹的街道静了下来,没有了商贩往日
的叫卖声,没有了孩子们的嬉闹声,也没有了匆忙的脚步声,
年,近了,终于近了……
②与这份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心,随着时间的慢慢
推移,他的心从静变成了不安。除夕的下午,人们忙着在家
里贴春联、包饺子,准备各色菜蔬,少有人在街上走动,偶
尔走过几个匆忙的、归乡的身影便牵住了他的眼、柔软了他
的心。
③他在小车旁边坐下来,天可真冷啊!他蜷缩着身子,
搓了搓手,又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他伸长脖子,仿佛要看
到路的尽头。
④雪越下越大,远处一抹熟悉的身影映入他的眼帘,他快速跑上去。正当他想紧紧抱住时,一句冷冷的话让他掉入了万丈深渊。他不好意思地收回张开的双臂,在鄙夷声中低下了头。 ⑤他慢慢退回到米花车前,眼角那滴晶莹悄然滚落。他百无聊赖地坐在米花车前,不知要做点啥。 ⑥雪越下越大,视线越来越模糊,他盯着远处那个熟悉的身影看了半天才快步迎上去,可当他看清眼前是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人时,热络的心再次被抛向了万丈深渊。他失望地退回来,烦闷地拿出一支烟,又沉吟着放进了口袋。儿子的话他都会听,儿子说他心脏不好,不能吸烟;儿子说他两条腿上的血管都有堵塞,不叫他受凉受寒。想到这儿,他心头一惊,这要是让儿子看见他站在风雪肆虐的街道上还了得?想到这儿,他赶紧擦了把脸上融化的雪水和眼角的泪水,快速走到米花车旁。
⑦雪停了,他将炭炉移出来,里面的炭还是干爽爽的,他放心地嘘了一口气,将炭火点燃。慢慢升起的烟火让他的
身子和心暖了很多。
⑧他将米放进爆锅,放进一勺糖,又放进去一勺。他想,爆好这锅米花,儿子就回来了。他眼前出现了温馨的一幕:儿子吃着香甜酥脆的米花,他麻利地包着饺子…… ⑨他擦擦湿润的眼角,快速摇动爆锅。还记得那年,儿子考上了商学院,他拿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在老伴坟前哭了一夜,也笑了一夜。第二天,他就借钱买回来了这个爆机。刚开始生意并不好,现在的城市人都觉得这种米花不卫生,情愿在超市买现成的放在微波炉里热一下也不愿尝尝他这“纯天然”的食物。可他没有气馁,硬是靠着白天爆米花,早晚收废品的钱供儿子读完了大学。现在,儿子成了一家国有企业的负责人,经常出国、讲学,虽说是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可他心里却越来越甜。 ⑩一周前,他拨通了儿子的电话。听着儿子关心而又略带沙哑的声音,他思量已久的话就是说不出口。最后,还是儿子说,您别惦记了,今年春节我回家陪您还不行吗?儿子的一番话让他心里落了稳,放下电话便迫不及待地去置办年货了。年货置办好了,他才重新推着米花车出来。虽然儿子 不让他再卖米花,可不卖米花他做啥?以前爆米花是为了赚钱,现在爆米花是为了忘却孤独。儿子提干后,差不多有一年没回来了,虽说隔三差五给他打个电话,可这打电话跟见面能一样吗?儿子是个好官,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越是这样,他越觉得不能给儿子丢脸。时间长了,小区人也跟他聊天,可他从来没有泄露过自己的身份。 ○11他边摇爆锅边安慰自己:快回来了,快回来了。
○12华灯点亮了城市的夜空,也点亮了除夕的夜色,街道再次喧闹起来,小区门前不时有人出来燃放烟花爆竹。当噼噼啪啪声传来时,年真的近了,而他的心也渐渐冷了。 ○13他将凌乱放着的米花胡乱收拾了一下,朝家走去。
○14爸,我回来了。
○15随着一声呼喊,一个年轻人跑到了他的跟前,帮他一
起把爆米花机拿回了家。
○16哦,儿子回来了,爸爸这就给你包饺子。
○17看着老人忙碌的身影,年轻人流下了泪。
○18年轻人叫徐桐,去年,老人的儿子万新为了救他三岁
的孩子,不幸溺水身亡,老人伤心欲绝,精神变得不正常了,
错把他当成了儿子。
1.文中多次出现“泪”,请简要说说每一次流“泪”的原因。(4 分)
2.文章第○2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3 分)
3.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他蜷缩着身子,搓了搓手,又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他
伸长脖子,仿佛要看到路的尽头。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 分)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他的心从静变成了不安”的原因是答应过年回家的儿子
迟迟未归。
B.“他慢慢退回到米花车前,眼角那滴晶莹悄然滚落”,说明
陌生人的冷言冷语对他刺激很深。
C.“将凌乱放着的米花胡乱收拾了一下”,“胡乱”一词体现
了他内心深处无尽的失落与伤心。
D.老人坚持卖爆米花,以前是为了赚钱,现在更多的是为了
忘却儿子不在身边时内心的孤独。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8 分)
颤抖的羽毛 金波 ①记得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流行踢毽子的
游戏。一开始,只看谁踢得多;后来又看谁会踢花样儿;再
后来,不但看踢的技巧,还要比一比谁制作的毽子最漂亮。
②我踢毽子的技巧在班上属于中等,单脚踢还可以,双
脚踢就不熟练了;“里踢”还可以,“外拐”就很差。所以我
决心要在制作毽子上超过别人。
③我家养了一只大公鸡,它尾巴上的翎毛在阳光照耀下
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我要用它的翎毛为自己制作一只漂亮的
毽子。
④这一天,我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我们摆好了包围圈,慢慢地缩小着、缩小着。大公鸡似乎早已预感到了危险,它伸长了脖子,竖起了羽毛,好像要和我们决斗一场。当我们扑向它的时候,它腾空而起,从我们的头顶飞了过去,逃出了包围圈。
⑤我们再次摆开了阵势。当我们慢慢地缩小包围圈的时候,那只公鸡还想像第一次那样腾空飞起。但是我们一窝蜂似地扑了上去,终于擒住了它,七手八脚地拔着它的翎毛。公鸡“咯咯”地叫着,它再也忍受不住疼痛,竟然使出了那么大的力气,一下子就挣脱了我们,又一次腾空飞起来。 ⑥大概是因为它的冲劲过猛,竟然冲进了一个很深、很大的蓄水池。鸡是不会游泳的,水池四周又有高高的围墙,即使它勉强扑腾到池边,也无法爬上围墙。 ⑦我们趴在池边看着公鸡在水中挣扎,心里很着急。我们找来了长长的竹竿,想让它攀着爬上来。谁知它一见我们的竹竿,以为我们要打它,吓得逃到了池子的另一个角落。 ⑧我们又找来一根绳子,系上一个活扣儿,打算套住公
鸡的脖子把它拽上来。可是我们刚把绳子放下去,它就吓得扑腾起来。 ⑨我们都不会游泳,谁也不敢下到水里。⑩我们在心里暗暗央求着那只大公鸡,请它飞上来,保
证不再拔它的毛。可是它浮在水面上,向我们眨着不信任的眼睛。 ○11那只大公鸡在水里泡了很久,浑身的羽毛都湿透了。它有气无力地闭上了眼睛,眼看着就要被淹死了。它再也无力反抗了,我们找来一根铁钩子才把它打捞上来。它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微微喘着气。同学们见它要死了,很害怕,都悄悄地走了。 ○12我独自一人守护着我的公鸡,给它端来食物和水,可是它连眼睛都不睁。 ○13第二天一早,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带着新制作的毽子来到学校。同学们都围了上来,纷纷夸奖我的毽子最漂亮。 ○14可我望着手中的毽子,感觉到它在瑟瑟地颤抖着。○15后来,我家的那只大公鸡还是慢慢地站了起来,又开
始吃东西,“咯咯”地叫起来。
○16我总觉得对不起它,所以每天放学总是约上那几个要
好的同学,去郊外草地上给大公鸡捉蚂蚱。开始它总是躲着
我,好像对我很有戒备心,不肯凑上来吃我喂的蚂蚱。渐渐
地,它又恢复了对我的信任,一见到我放学回家,就“咯咯”
地叫着跑过来。
○17我总是很偏爱它,常常单独喂它一些好吃的。但是,
我从来没有让它看见过我那只漂亮的毽子。
(《读者·校园版》2018 年 15 期)
1.参照下面的表述,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2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围公鸡,拔毛制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鸡捉虫,弥补亏欠
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我们在心里暗暗央求着那只大公鸡,请它飞上来,保证
..
不再拔它的毛。
3.阅读第⑤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
进行赏析。(4 分)
但是我们一窝蜂似地扑了上去,终于擒住了它,七手八
脚地拔着它的翎毛。
4.品读第○14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我”此
刻的心理。(4 分)
可我望着手中的毽子,感觉到它在瑟瑟地颤抖着。
5.文章以“颤抖的羽毛”为题有哪些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4 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8 分)
雪人的悲伤你看不见 王海侠 ①我十一岁那年冬天,父亲去世。母亲仿佛并不悲伤,镇定自若地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她便和以前父亲在时那许多个日日夜夜一样,每天早晨天不亮起来烧热气腾腾的饭菜,然后下地干农活、喂猪和鸡,直忙到晚上才有时间坐下来喘一口气。 ②心底里,我认为母亲的表现就是无情。母亲一向是个善良的人,没有了父亲,我才发现母亲身上有很多我不了解的部分。失去父爱的悲伤和对母亲的怨气,让我整日郁郁寡欢,和母亲之间的话也越来越少。有一次,我发现母亲静静望着我的脸出神,见我看她,母亲慌忙转移开视线。我心想:母亲还是心虚吧,不敢面对我充满质询的目光。
③一个早晨,我惊喜地发现大雪覆盖了世界。院子里坐着一个雪人,咧开大嘴笑得很开心。这自然是母亲的杰作,她一看见我,就笑着说:“看看,妈给你堆的雪人。开心吗?”我突然有些愤怒,我是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怎么还能欣赏这么欢快的雪人的笑?我冷冷地看了母亲一眼,面无表情地转身走了。母亲会有怎样的感受,我完全不去考虑,只觉得有一种释放的快感。
④半夜梦到父亲,我惊醒过来。看见母亲坐在灯下,捧着父亲的照片,她没有流泪,但是眼里是深不见底的悲伤,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眼神。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母亲并不是没有悲伤,她隐藏起她的痛楚,只是为了能让我快乐,像每个有父亲的孩子一样快乐。因为我,她不得不坚强,毕竟生活还要继续,一个做了母亲的人,没有福气放纵自己的情绪。 ⑤第二天,院子里的雪人化了一点,但仍旧笑嘻嘻地坐着。笑着的雪人,心里藏着别人看不见的悲伤。我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母亲正在院里劈柴,我走过去揽住她的肩,轻轻地说:“妈,以后让我来帮你。”抬起头,我看见初雪般明亮的笑容在母亲脸上慢慢绽开。 ⑥多年以后,我读到刘亮程的这句话:“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落在母亲生命中的雪,我也许只看见了轻盈的几朵,其他的,或许还在黑暗中纷飞,或许在隐秘处冻结成冰,或许已经融化。 ⑦但庆幸的是,年少时的那个冬天,因为看穿一个笑着的
雪人内心的忧伤,在失去父亲以后,我和母亲的冬天,过得
并不孤独。
⑧现在,母亲在老家度过她的黄昏岁月,我在远方的城
市里为梦打拼。我和母亲之间唯一的联系是通过电话,絮叨
的语言,向对方展现的都是碧空丽日的晴天。落在我们彼此
生命中的雪,对方仍然看不见。然而这又如何,潜藏在心底
的暖,会让那些在黑暗中纷飞的雪、冻结成冰的雪,化成清
浅的溪流,滋养生命。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全情节。(2 分)
①父亲去世,母亲仿佛并不悲伤,“我”对母亲心生怨气。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半夜惊醒,看见母亲的悲伤。④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外打拼,学会笑对生活。
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4 分)
(1)有一次,我发现母亲静静望着我的脸出神,见我看她,
..
母亲慌忙转移开视线。
..
(2)我冷冷地看了母亲一眼,面无表情地转身走了。
..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 分)
4.本文以“雪人的悲伤你看不见”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5.结合选文内容,理解第⑧段画线句子的含义。(4 分)
一、1. (2 分)①儿子答应全家一起看电视剧,父亲非常高兴②做好各项准
备等待电视剧开播,父亲充满期待
2. (6 分)(1)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家人各自有事,而父亲没人陪伴又无事可做,极度孤独却无法排遣,只能躺着独自面对孤单寂寞的状态。
(2)运用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儿子对电视节目不感兴趣和对答应父亲一起看电视这件事不在意的样子。
3. (3 分)①病得突然;②医院检查不出毛病;③明明有人陪伴,却得了孤独症。
4. (4 分)倒叙。写父亲得了“孤独症”,儿子却表示不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照应文章结尾和题目,使结构严谨。
5. (3 分)①家人对父亲疏于陪伴和交流;②父亲自己的生活形式太单调,没有合理的排遣寂寞的方式;③大人忙于事业,孩子忙于学习,老人孤单无聊的现象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有效解决。 二、1. (2 分)①豆豆看李婶儿种南瓜 ②豆豆渴盼南瓜
2. (4 分)(1)“举”极言南瓜在豆豆心中的地位,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豆豆对南瓜的珍惜和对父母亲情的渴望。
(2)两个含有数量词的并列短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李婶儿忘记承诺给豆豆带来的伤害,从侧面表现了豆豆对爸爸妈妈的思念。
3. (4 分)“我”希望李奶奶记起她之前说的话,送给“我”一个南瓜,让“我”
在南瓜上刻上爸爸妈妈的脸,“我”想念他们的时候就可以看看南瓜。
4. (4 分)以感人的细节来点题,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感人至深,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引导读者自然而然联想到此时豆豆的心理活动。
5. (4 分)①侧面表现主题。豆豆明着是渴望得到南瓜,其实是渴盼亲情;②传神的细节描写。豆豆守护南瓜藤蔓、搂着刻着爸妈头像的南瓜睡觉,感人至深; ③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豆豆渴盼亲情的心理,正是通过语言、动作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三、1. (2 分)①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②文题优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③形象地赞颂了浓浓的母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 (4 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澄澄的柿子喻作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的星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柿子的情状,表达了“我”对柿子的喜爱之情。
3. (4 分)(1)对报纸上的字,虽然不全认识,但能断断续续、顺着读下去。(2)母亲变着花样做的柿子美食,尽最大能力让“我们”吃得饱,吃得好。
4. (4 分)童年时,柿子作为母亲的奖品,激励“我们”读书认字,还没上学,我们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柿子营养丰富,甜腻可口,伴随“我”度过了童年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5. (4 分)内容上:赞美母爱,升华主旨;结构上:照应文题,收束全文。
四、1. (4 分)第一次是期盼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的失望之泪。第二次是想象与儿子团圆的温馨画面时流下的激动之泪。第三次是儿子考上大学时,他流下的幸福、开心、激动的眼泪。第四次是年轻人为老人的忙碌、等待和付出流下的感动之泪。 2. (3 分)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热闹欢腾的世界和他冰冷的内心进行对比,突出了他此时的孤独、失落。
3. (4 分)运用了动作描写,“蜷缩”“搓”“站”“伸长”这一系列动词,细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在寒冷的夜晚迫切渴望儿子回家的情景。
4. (4 分)内容上,既巧妙地揭示了事实真相,即他因丧子精神异常,等待的不是自己的儿子。又补叙了故事的重要情节,引人深思,自己的儿子救了年轻人的儿子,如今,年轻人也担起了“儿子”的责任,继续爱的传递。结构上,卒章显志,使文章结构完整,揭示前文父亲等待儿子归家的悬念。 5. (3 分)B
五、1. (2 分)①踢毽技差,决定制毽②鸡落水池,寻法打捞
2. (4 分)“央求”指我们此时请求大公鸡宽恕我们的做法,形象地刻画出我们的害怕以及深深的后悔之意。
3. (4 分)示例一:动作描写。运用“扑”“擒”“拔”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我们捉鸡拔毛的动作,写出了我们对公鸡的伤害。
示例二:运用比喻,将我们捉公鸡的状态比作一窝蜂,表现出我们的急切心情。
4.(4 分)作者感觉手中的毽子“瑟瑟地颤抖”,但毽子本身是不会发抖的,作者眼里看到的是毽子,心里想到的其实是被拔毛的公鸡。作者感觉那只被粗暴对待的公鸡此时因害怕在颤抖,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荒唐,深感后悔和内疚。 5. (4 分)以“颤抖的羽毛”为题,暗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显得新颖别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颤抖的羽毛”中“颤抖”一词巧妙地揭示了我们对公鸡的伤害,以及“我”对自己行为的自责。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