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一篇文章,吓得沈从文自杀未遂,从此远离文坛
文/老张在路上
1981年,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正式出版了。这部完成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16个春秋之后才问世的巨著,仍保留着郭沫若当年所写的序言。沈从文的服饰研究成果,最终却由郭沫若来写序,历史的幽暗深处真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沈从文改行去搞文物研究,与郭沫若有着直接的关系。
沈从文的前半生以小说创作为主,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1949年以后,沈从文放着自己心爱的小说不做,毅然走进一个“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的世界,投身一个崭新的文物服饰研究领域。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沈从文转业事件”。
沈从文作出这个抉择,很大原因源于郭沫若的一篇文章。
汪曾祺先生在《沈从文的转业之谜》中把这一过程说得十分清楚。他说:“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众文艺丛刊》,撰稿人为党内外的理论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文中说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这对沈先生是致命的一击。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物研究者。”可见,正是郭沫若的这篇檄文,给沈从文带来了巨大压力,又加上其他因素,让他彻底放弃了自己从事大半生的文学创作。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沈从文改行之后最主要的研究课题。
该书的序言由郭沫若所写,完成于1964年6月。郭沫若当时是中国科学院的院长,这篇序言很短,仅200来字,全文如下:
“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着的。古代服饰是工艺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种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遗品大率出自无名作家之手。历代劳动人民,无分男女,他们的创造精神,他们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毅力,具有着强烈的生命脉搏,纵隔千万年,都能使人直接感受,这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明眼人可以看出来,这篇序言完全是隔靴搔痒,和书稿内容不符,顾左右而言他。
王亚蓉在她的《先生带我走进充实难忘的人生》一文中说:“沈先生曾讲,在书未成稿之前,有次宴会沈先生与郭沫若先生邻座,谈到这本书时,郭老主动说:‘我给你写个序言吧!’并很快就将写好的序送过来了,序言成于书稿之前,其实郭老并未看过这部书稿。许多人不明就里,总是问为什么序言和内容不符,这就是原因。沈先生理解郭老是用这个方式表示一点歉意吧。”
在王亚蓉看来,郭沫若想以帮写序的方式,表示对16年前那篇文章给沈从文带来的伤害致歉。王亚蓉是沈从文晚年的重要助手,长期工作在一起,她听沈从文说到这些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郭沈恩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31年,年轻气盛、风头正健的沈从文在《日出》杂志发表《论郭沫若》一文,一方面肯定了郭沫若在新诗创作上的成绩,一方面又指出其在小说创作上的缺陷:
“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置在英雄上、诗人上、煽动者或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和同情。在小说方面,他应该放弃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其后沈从文又在《文艺月刊》发表《论中国创作小说》一文中指出,郭沫若可以写诗写杂文,但不适合写小说,因为他“不节制”的文风将使他的小说一无是处。
郭沫若何许人也?,当年连鲁迅蒋介石他都敢骂,岂容沈从文后生小辈口出狂言?然而,郭沫若并没有立即反击。
1948年,国共两党内战,大局基本已定,蒋介石政权失败已成定局。解放军已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军队退守城内,两军对峙。
一大批文化名流接到国民党通知,限期南下。北大教授、着名作家沈从文也在名单之列。但饱经离乱的沈从文毅然决定留下。同时留下的还有他的朋友杨振声、朱光潜、梁思成、金岳霖等教授。
1948年香港出版的第一期《抗战文艺丛刊》登载了郭沫若的一篇文章《斥反动文艺》。文章犀利而尖刻地给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人画像,他们分别被骂成红、黄、蓝、白、黑的作家。
特别是对沈从文,郭沫若以左派文人领袖的身份“集中清算”:
首先,郭沫若给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认为他是“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民斗争情绪”,并说他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着”。郭进一步写到:
“在抗战后期作家们加强团结、争取民主的时候,他又喊出‘反对作家从政’;今天人民正‘用革命的战争反对反革命的战争’,也正是凤凰毁灭自己,从火中再生的时候,他又装起一个悲天悯人的面孔,谥为‘民族自杀的悲剧’,把我们的爱国青年学生斥之为‘比醉人酒徒还难招架的冲撞大群中小猴儿心性的十万道童’,而企图在‘报纸副刊’上进行其和革命游离的新第三方面,所谓‘第四组织’。”
同期的《抗战文艺丛刊》还刊登了冯乃超的《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一文。沈从文与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是同乡兼远亲,过去他写过一篇散文《熊公馆》发表在《国闻周刊》上。冯乃超的文章说沈从文称道熊希龄故居的“古朴” 和熊“人格的朴素与单纯,悲悯与博大,远见和深思”,是“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清客文丐传统”。
《边城》剧照
在这种翻天覆地的时刻,这两篇文章,特别是郭沫若的批判文章,对沈从文,无疑是致命打击。
1948年12月31日,沈从文在一张条幅上写下“封笔试纸”四个章草字。次年初,北京大学校园内又打出了“打倒沈从文”的标语。
迫于巨大的压力,沈从文一度精神失常,并自杀未遂。其《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一文写到:“我似乎完全孤立于人间,我似乎和一个群的哀乐全隔绝了”、“我却静止而悲悯的望见一切,自己却无份,凡事无份。”
从此,沈从文搁笔,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沈从文于1988年因病去世。他比郭沫若晚生十年,晚死十年。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