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中师生的“芳华”!当年最优秀的学生当了教师! 老师那点事儿 2019-03-12 14:29:31
20多年前,也有更早,还有更迟的,初中毕业,很多学习优秀的学生都考上了一所名叫中等师范的学校。毕业后,大多数人回到了家乡的中小学校当教师,转眼已过二十多年。 岁月在脸上留痕,心已苍老许多。 曾经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今,大家都已年届不惑,有同学的孩子已结婚,多数人的孩子已上大学,上高中,大家的话题就是工作、工资,孩子、家庭。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21bf7ceb5be9403394a79352ada29487)
大约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fa0b77d80ac4eeea1a6320f5e2745d1)
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4e364e33b24a46079e70594eac950fec)
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选择上中师,除了为了解决一张饭票,也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首批初中上中师的学生在1986年毕业,自此之后,每一届毕业生中的大多数被分配到了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书,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737173bdd4844d79bd5ef5463066a638)
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他们功不可没。说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对他们自身来说,除了从事中小学教育,以他们过硬的素质,仍可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116968940a743508daff7c1115eab83)
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1999年后,全国陆续取消了中师教育,中小学师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许多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年轻人,与这批中师生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7865f1be16ec4e8d891d2d823027f0d3)
他们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当年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的时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在当年城乡差别十分明显的情况下,考取中师的农村孩子意味着从此跳出了“农门”。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9a973050f654d76bf1d870462a12c71)
毕业后,中师生便被分配到各乡村小学,有的甚至到了偏远山村,一人一校,几十元的微薄工资,有时还不能按月发放。 中师生毕业季,传来了初中同学考上重点大学的消息,而三年前这些同学都甚至不如自己成绩好,这样的命运反差,曾深深地剌激过每一个中师毕业生——他们毕竟只有18岁,正是做梦的年龄,但梦提前终结,他们只能弯下腰去,做一块垫脚石。 毕业4年后,又传来初中同学某某大学毕业分配到某大城市某大机关的消息,而自己,正在教室里当孩子王……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b202fd1382064c4da86b415482d2aceb)
如今,中国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多80后已成为国家重点项目的科研主力,他们当然感恩于大学教授的教导,可是否记得当年的小学老师? 正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师生,让你们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你们是否知道,你们当年的小学老师,本该也是科学家、音乐家、教授呀!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8bde7cf2b5524b36beefb1501f5ead95)
我至今认为,录取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中师,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为了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d59ed165628341549ef80c7b282387e9)
全国的中师生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师生,都有着相同的特殊心路历程:他们优秀,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 因此,我们应向一代中师生致敬,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又怎有人才辈出?没有人才,祖国又怎能腾飞?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c22971132074d7ea6a8582552a963ae)
现实依然是鲜活的,工作在中小学校,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大家没有能成名成家,发财致富,位高权重的机会,但是,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来修炼自己的人生。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2c8c39356cd14d59982f96d9b60482d5)
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就是当年的中师学校的一届届毕业生,是当下中小学讲台上的主力。不论工作成绩或大或小,中师毕业的老师,撑起了当下中小学教育的半个天空!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cda57e6381634dc8b0452cb0747f483e)
他们在经过师范专业的养成教育和教师岗位的历练之后,一个个在业务能力上出类拔萃。 在这样的矛盾和焦虑中,他们艰难前行,为国家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把自己变成一支蜡烛,照亮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内心。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85c233fe37404ab69510232a47e0053d)
有认真从教者,安贫乐道,每月拿着不高的工资,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好书,育好子,或得以认可被重用,成为校长,教育名师,或恬淡虚无过生活,知足人生,多得学生爱戴,说“桃李满天下”也不为过!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00491f9ea4c14aa589877244b50cfc31)
而对他们个人的前途来说,他们甘愿成为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向他们之中仍然在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72e4fcf9909449d819690dbf1e9ed82)
刚毕业时,就有教五、六年级的,而有些甚至直接被抽调上初中,那时,他们身材比学生高不了多少,年岁也大不了多少,完全就是大哥哥,大姐姐。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df171aed45c4496aa40c57e63cc896e)
如今,芳华已逝,青春不再,但我们问心无愧,因为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b916e900a464958ba3eaff62347c90e)
不论您是工作多年的老教师,还是即将在2019年成为新教师,都可以看看101教育PPT(id:PPT-101),了解老师教育的那点事儿。
收藏
举报
举报文章问题
取消 确认
630 条评论
![](https://p1.pstatp.com/thumb/6c5000067a75a82b2a74)
写下您的评论...
评论
绿色家园8918206 4天前
1985年考入湖州师范学校,1988年毕业,为乡村教育奋斗了31载,2009年12月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资格。一路走来先后任教过小学数学、体育;初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科学(科学)、历史与社会等学科,一代中师生那里需要那里顶上,在领导眼里认为早年中师生是复合型全能教师,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教啥学啥,不断充电学习,读了专科考本科(国家自学考试),献了青春献终身。
回复 ⋅ 10条回复 22
屹立东方15 1天前
01年入学,04年入职,15年了
回复 0
南易水 7天前
1985年考入保定师范,1988年毕业任教至今。转眼31年过来了[捂脸][捂脸][捂脸]
回复 ⋅ 13条回复 55
老宣在现场 22小时前
我是1979年初中毕业考入上海市安亭师范学校,82年毕业并工作,至今37年的教学生涯。
回复 1
布衣老李123 4天前
江西省赣州市中等师范学校是82年开始招收初中毕生,那时很多初中中考成绩第一名都进不了师范,可见竞争有多惨烈……不说了,一把辛酸泪更与何人说,老夫就是85年宁都师范的首届毕业生,如今贫困潦倒,老之将至。百无一用是书生也!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