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用“思维导图”写作文,篇篇都是范文(建议收藏) 喜阅童行 2019-02-25 14:47:26
很多家长都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翻开孩子们的作文本,发现有些孩子的作文,基本上都是以记录这一天做了什么为模式,存在着内容空洞、没有新意、缺乏想象力、千篇一律等问题。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让孩子在写作文时,有思路、有内容? 不要急,接下来董正锋老师的干货好好吸收,你的孩子一定会在作文上有个质的提升!
壹 教孩子有一双会变魔术的手孩子最喜欢好玩的语文辅导和语文课堂。为了好玩,我常常给他们炫一下才艺:随手画一幅花鸟虫鱼简笔画,信口来一段唐诗宋词朗诵,穿插一段汉字书写速度比赛,有时掏出一副埃及买来的扑克变个小魔术什么的。但是,我的“魔术师”的头衔,却跟扑克魔术无关,是另有其事。
那是五年前的事,那天,我到一个朋友家谈事情,这位朋友知道我是辅导语文的,于是,不肯放过机会,让先看看他孩子的作文。拿出他孩子轩轩刚写的一篇作文给我看。轩轩读五年级,作文题目是《手》,开头是这样的: 妈妈的手是一双温暖的手。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冬天……妈妈把她的毛衣披在我身上,把手套给我戴上。妈妈的手掌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像道道深陷的峡谷,手背粗糙得像松树皮一样。我感慨万千…… 轩轩写“手”,还是跳不出老套路。我先表扬轩轩善于观察,懂得感恩,然后问轩轩,你还可以写谁的手呢?他想了几分钟,憋出5个构思来: 妈妈的手、爸爸的手、爷爷的手、奶奶的手、外婆的手。 轩轩爸爸见状连忙说,杲杲老师来了,好好跟杲杲老师学几招啊。我被逼上梁山了,不答应还不行呢。可是,轩轩一听又要讲作文,马上霜打的茄子一般。
不过,我和轩轩在书房里坐下来,辅导了不到半个小时,轩轩就神气活现起来,跑到客厅,拉着爸爸骄傲地汇报自己的战果,他说,他可以找到二十多个材料来写了。比如: - 妈妈深夜在灯下为我补衣服的手
- 爸爸粗大有力的陪我打球的手
- 爷爷像被锉打磨过的粗糙的手
- 老师在我气馁时抚摸我头发的手
- 保洁阿姨一点点撕去墙上广告纸的手
- 军人英勇向前抗洪抢险的手
- 球王贝利跳起灌篮的手
-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手
- 居里夫人从几吨沥青中提取镭的手
- 诸葛亮指挥千军万马的手
- 长江黄河爱抚炎黄子孙的手
- 孙悟空降妖除魔的手
- 卖火柴的小女孩点亮人们同情心的手
- 女蜗冶炼五色石补好苍天的手
轩轩爸爸听得目瞪口呆:“这么多?像变魔术一样!才半个小时吧,哦,我明白了,杲杲老师有一双会变魔术的手!” 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贰 我好奇孩子们脑袋里的那片“海”其实,我虽然对魔术很有兴趣,但是我一直没有时间去深入研习它。如果说,在开发孩子大脑的思维潜能上有些小小的心得与成绩,也算是“魔术师”,那叫我“魔术师”,我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记得在读大学期间,我曾读到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的一句话: “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平均只用了不到1%的脑力。” 学者们说,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脑储存量的120万倍。大脑储存知识的能力使我们目瞪口呆——如果人类发挥出其一小半潜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学会数十所大学的课程、记忆整套百科全书、获得12个博士学位。 这些脑科学的研究结论,深深地震撼了我,点燃了我那探索人脑潜能的好奇心。在辅导孩子语文时,这些结论,促使我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孩子。 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比方说“脑海”这个词,似乎在揭示着某种脑科学的规律。我好奇,想知道孩子的“脑海”里的海量的信息储存,都上哪里去了。看电视片我们知道:海底世界有难以数计的生物和矿藏,有无比辽阔的海底疆土,有瞬息万变的奇幻故事。
如果孩子的“脑海”,也是一片“海”,那么孩子们的大脑里的信息存量,绝不可小觑!关键问题是,这海量的信息存储都上哪去了?为什么提取出来那么难? 就是带着这一份持续不断的好奇心,我走在数年如一日的思维潜能开发的探秘之路上。只不过,我的事业是语文教育。而幸好,我的事业是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在探索大脑潜能或思维潜能上,为我们准备了更加天然的土壤,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契机。 一路走来,有风沙漫漫,有阳光灿烂,有曲径通幽,有峰回路转。我行走着,我享受着。真可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叁 生活原本非常宽广在吸收外界信息上,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外界的任何信息,会先经由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种感官接收,传送至意识,然后再经过整理、分类、储存于潜意识中,之后当我们需要时,这些信息就会如同档案般被一一从潜意识内唤醒或取出。 然而,从蕴藏无限的“潜意识内唤醒或取出”作文的素材,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要辅导好孩子的语文,光靠爱是不行的。如果一个手术医生走到手术台边,对你说:“我深深的爱着您,但是我的技术很差,请多多包涵!”你是不是会觉得滑稽呢?同样的道理,我们先得掌握一些技巧,才能辅导好我们的孩子。
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辅导孩子,家长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带着一颗童心或少年心去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这一点我们往往心里明白,嘴上不明白。 二、了解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孩子的生活内容,好像方方面面都有,不好囊括一切,我们不妨按空间由小到大做一个划分,最小也是最熟悉的生活空间是“家庭”,其次是“学校”,再次是“社会”。董老师的孩子,一节课下来,一提到生活空间就知道有“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块。 三、按空间顺序拓展谈话话题。作文的素材就潜藏或沉睡在生活空间里面,家长可以在日常谈话中,按照“家庭——学校——社会”的顺序,来展开谈话,进行诱导,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帮孩子唤醒生活中的“海量储存”,引导孩子尽量扫除盲区。
上个星期,我在作文课上,以作文题目“灯”为话题,训练孩子发散思维。 孩子思维很快被激活,先是家里的灯,台灯,吊灯,节能灯,书房里书香四溢的灯,厨房里照着妈妈眼角皱纹的灯…… 再到学校里的灯,白炽灯,酒精灯,太阳能灯,教室里播撒知识的灯,办公室里呕心沥血的灯…… 最后到社会上的灯,探照灯,水晶灯,霓虹灯,街头将行人影子拉得长长的路灯,煤矿工地上彻夜不眠的探照灯,一年一度元宵节里遍布华夏大地的花灯…… 一盏盏灯,由少到多,次第绽放,这是视野的延展; 一盏盏灯,由近及远,争奇斗艳,这是思维的翱翔; 一双双眼睛,足不出户,遍游天下,这是心灵在旅游; 一张张笑脸,时而悄然自笑,时而会心一笑,这是生命在欢歌。 这样的课堂,孩子享受,教师也享受,这是本色的语文课堂,这是发现生命塑造生命的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将语文的尊严还给了语文!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4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