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教学基本策略 语文报社 2019-03-22 09:58:05
“读诗使人聪慧”。如何让儿童在古诗学习中更主动、更聪慧,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呢?结合四年级《元日》一诗的教学,谈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教学基本策略。 一、以诗心润童心,让儿童“诗性成长” 儿童诗心的出现,需要激活,需要唤醒。让儿童与古诗相遇,以诗心润童心,在多样的诗词之旅中享受诗性的成长,升华语文核心素养。 1. 一个美妙的诵读之旅。 “三分诗,七分读”,古诗是最适合儿童诵读的作品,因为它简短、押韵,句调抑扬顿挫,读来琅琅上口。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儿童更容易读得开心,读得尽兴,读得神采飞扬,读得兴致盎然,也更容易感悟诗的意蕴,体味诗的意境,与诗人情感共鸣。 《元日》一诗是王安石初次拜相开始推行新政时所作,表现出了新春佳节除旧迎新、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读来喜气洋洋、暖意融融。教学时,可以引领儿童经历一个美妙的诵读之旅,抓住点燃爆竹、饮屠苏酒、迎曈曈日、换新桃符等细节,让儿童联系自己过节时的生活感受展开想象,在反复诵读中,带领儿童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让诗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在诵读中活起来、亮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升华。 2. 一个发现语言奥秘的探索之旅。 古诗的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凝练的个性语言,是诗人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独白,诗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倾泻在诗行中。《元日》一诗,首句就热热闹闹,“爆竹声中一岁除”,次句一个“暖”字意蕴无穷,表达了诗人内心无限的喜悦,第三句“曈曈”一词的重叠使用,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最后一句与首句紧密呼应,既写当时“换桃符”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古诗教学要“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教学《元日》时,引导儿童抓住诗中的这些关键字词仔细的品读,在一来一去间体会古诗的文字旨趣,感悟王安石含而不露的白描式的表达技巧与语言魅力,使儿童的诗词欣赏力和语言表达力都得到提高。 3. 一个愉悦的寻美之旅。 正所谓“诗中有画”,《元日》一诗,作者通过放爆竹、饮屠苏、迎新日、换旧符等春节习俗的描绘,再现了古人欢度春节时积极向上的心情与热闹、喜庆的场面。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该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儿童借助语言文字,在想象的世界里去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领略古诗的意境美以及诗人强国富民、乐观自信的情怀,让儿童在赏心悦目中感知美、体验美、分享美,进而获得感官和精神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4. 一个独特的文化之旅。 古人是如何过年的?有哪些节日习俗?这些传统习俗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并发展的?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对今天的儿童来说,这些知识是陌生的,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是遥远的。如何让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古诗就是儿童接触并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绝好教材。因此,教学古诗,我们不能满足于儿童会读了会背了,还要带领他们踏上独特的文化之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涵养,成为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元日》的教学,课前可以布置孩子们查阅资料,了解放爆竹、饮屠苏等春节习俗的来历;教学中,可以交流“年”的故事、“桃符”的故事、王安石的故事,拓展屠苏酒的诗词,欣赏我国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中蕴含的知识等,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儿童可以扩展视野,增长知识,也提升了文化品位,树立文化自信。 二、启童心悟诗心,让儿童“兴发感动”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先生评赏古典诗词的主要理论,叶先生认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质素,就是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成为一种创作的动力,成为作品的基本生命和主要质素,对于读者而言,阅读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得到一种学问知识,更重要的是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兴发感动的力量,如此才是兴发感动的力量的完成。 1. 创设情境,感发诗兴。 《元日》的教学,可以为儿童营造浓浓的故事情境:课始,师生一起背诵王安石的《梅花》,了解他的生平以及他在诗词、散文方面的杰出成就;课中,结合诗意,讲述这样的故事“王安石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不仅文章写得好,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负。49 岁那一年,他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宰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这时的王安石特别高兴,他期望通过改革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春风送暖,旭日初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王安石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美好的节日画面。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鲜活的故事再辅以生动的插图,可以极大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课尾,再串以王安石两次变法失败的故事,拓展他的《泊船瓜洲》,引导儿童透过诗句体会王安石的情感变化。这样的情境创设,把古诗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降低学习难度,放缓认知坡度,促进儿童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2. 品味语言,领悟诗境。 古人常“以言造象、立象尽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所以,阅读一首古诗,入境是根本,而入境的关键是能够用心细品语言的情味,感悟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方能在意象中感悟古诗的内在情感,进入诗词表达的境界中去。 《元日》一诗,一个“暖”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王安石内心无比喜悦之情,可谓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个诗眼,引导儿童想象画面,深入挖掘古诗的内涵:(1)感受“暖”:默读全诗,想一想,这种浓浓的“暖”从何而来?(燃放爆竹、辞旧迎新、春风送暖、饮屠苏酒、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2)何人“暖”:①诗人“暖”。交流相关资料,王安石新法推行成功,身暖心更暖;②千门万户“暖”。新春佳节,普天同庆,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温暖。(3)诵读“暖”:真是人暖、心暖、天地暖,神州一片暖洋洋,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也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这种温暖一起来诵读古诗!配乐诵读中,儿童步入了诗中营造的意境,体会到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情感。 3. 启迪思维,探幽诗法。 古诗大多用形象思维来言志抒情,寓情感、哲理于形象之中,而古诗的形象则借助生动凝炼的语言来表现,因此,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诗句中一些很特别、很精当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儿童深入探究,反复揣摩,把文字还原为有声有色的表象,进而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深厚意蕴,在学习古诗表达方法、感受古诗艺术魅力的同时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 《元日》的后两句是经典名句,教学时,仍然要从品词析句入手,引导儿童去体会不同的言语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后两句诗中都有意思相同的词语在交替使用,“桃”和“符”、“门”和“户”,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启迪儿童去发现并体会古诗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的特点。学习“千门万户曈曈日”时,可先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再互相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接着启发儿童思考:“古诗的语言是非常精练的,可为什么这里却连用了两个‘曈’字呢?”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回忆学过的含有叠词的诗句,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通过反复的朗读,儿童体会到了“曈曈”的重叠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更强调了诗人心情的愉悦和欢喜。 4. 知人论世,体会诗情。 古诗常常是诗人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的表达。教学一首古诗,就是走近一位诗人,解读一种生活,了解一段历史。 《元日》既是写景诗,也是抒情诗。该诗句句写新年,句句写新法,将“元日”的温暖光明景象的描绘与对实施新法美好前景的憧憬,两相结合,真是妙不可言。教学中,为帮助儿童进一步感受诗人写作此诗的深意,可以抛出一个话题:“此前,王安石已经过了49 个‘元日’了,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里写下《元日》这首诗呢?”引导孩子们交流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理解这首诗的写作目的,继而启发他们思考:再读这首诗,除了新年的热闹欢快,你还能从诗句中有新的发现,读出新的理解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儿童联系诗人的生平和生活背景来理解“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革故鼎新的政治抱负和变法决心。 5. 适当链接,延展诗路。 在儿童有了一定数量的古诗积累后,不必拘泥于“就句论句”“就诗论诗”地教学,可以根据需要适当丰富教学内容,对古诗进行有机的链接和必要的延展,给予儿童更广阔、更开放的学习空间,这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了儿童成长的需求,帮助他们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更全面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元日》的拓展链接,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从诗人着手链接:以王安石两次变法为线索,由点而面,拓展他的《泊船瓜洲》和《梅花》两首诗,给儿童展现一个丰满而多元的历史图景,引导儿童进一步走近诗人,了解诗人,不断丰富对诗人的形象认识,帮助儿童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至深。——从诗眼着手链接:抓诗眼学古诗,将使学习更有效。《元日》的诗眼是“暖”,《泊船瓜洲》的诗眼又是什么?引导儿童学习抓诗眼的方法来提纲挈领地捕捉最佳信息,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从写法着手链接:《元日》一诗表面上是在写“元日”的景象,实际上抒发了诗人除旧布新、富国强民的志向。像这样“诗言志”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链接《江雪》《竹石》等诗,指导儿童结构化地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从题材着手链接:古代诗人喜欢以节日作为赋诗的题材,《元日》写的是春节的动人场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节日的古诗?引导儿童交流、梳理、积累、诵读其他描写节日的古诗,如《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丰富儿童的见识,扩展儿童的思维,为儿童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