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胡子老头为何倒吊枝头?四眼学霸为何闭门不出?
汉语发音为何屡遭黑手?例句为何频频被改?
词条增减,究竟是何人所为?编辑部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官的微笑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是做和作的扭曲还是地得的的沦丧?是政策的爆发还是编辑的无奈?
敬请关注做書年度巨献《新华字典异闻录》,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国民级网红书的前世今生……
要谈字典,可以先说说文字。
传说中造字的上古圣人仓颉双瞳四目,相当于今天有人戴了眼镜还要再加副美瞳。据说,仓颉闭门造字,功成以后,“浅天地之秘’’,接着“龙藏鬼哭”,山河变色,从那以后,劳动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做書注:今天文章作者的笑话真的好冷啊……各位见谅)
如果文字有魔法,那么收集,解释文字的集成——字典,毫无疑问就是一本魔法书。
在世界上所有字典中,吉尼斯世界级官方认定,“由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是 “最受欢迎的字典” 和 “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 。
截至两项纪录统计的截止时间(2015年7月28日),《新华字典》全球发行量共达5.67亿本。”
全球56亿人,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有《新华字典》呢!
激动完再想想,5.67亿——从第从1957年(第一版)到2015年(第十一版)的销售总量,再加上买《新华字典》的读者99.99999%是中国人……
突然理解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官的友善的微笑
:
2013年逐步启动了政府采购《新华字典》的行动,力求让每个义务教育的孩子都能有一本《新华字典》,这是真正伟大的一件事,真心希望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识字”这项魔法技能和“字典”这本魔法书。
今天就是要说一说这本传奇字典的八卦异闻。
首先,现在市场销售的《新华字典》为第11版,2011年推出,那么前面的版本都是哪年出版的呢?客官请看:
首版:1957年6月
第二版:1959年5 月
第三版:1962年7 月
第四版:1965年??
第五版:1979年12月
第六版:1987年12月
第七版:1990年2 月
第八版:1993年7 月
第九版:1998年5 月
第十版:2004年1 月
第十一版:2011年6月
集齐这11版字典是不是能召唤神龙?
答案:不能!因为这11版并不是全套。
01
首版《新华字典》背后的
重大失误
在第十一版修订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首次出版于1953年,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先生主持编写工作。”1953年首次出版?刚才的吉尼斯记录不是说1957年吗?新华辞书社又是什么神秘组织?这就牵出了有关《新华字典》诞生的一段秘闻。
搜索“新华辞书”+“新华字典”可以找到这样一张图片,可以印证第十一版说明的真实性,确实有一本由名为「新华辞书社」的组织编纂的《新华字典》。但这幅图片又留下了一条新的线索,在封面可见,这本《新华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而不是我们熟知的商务印书馆。
那么,这两本《新华字典》是同一本书吗?会不会跟中信出版社的《人类简史》与九州出版社的《人类简史》那样,是“同名作品”?
首先来看「新华辞书社」。记录显示,这个组织是1950年8月,由前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魏建功先生成立。这同样印证了现在商务印书馆第十一版说明里提到魏建功先生的表述。那么,为什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呢?
跟随新华辞书社这条线索继续向上,发现魏建功先生虽然为创办者,但其实是受命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先生,而叶圣陶当时还兼任众多要职,其中之一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这样一来,所有线索就都连成一线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编订一本符合新中国文字标准的辞书被提上日程,教务部副部长的叶老选中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魏建功先生组建团队编写,名之「新华辞书社」。
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叶圣陶任社长,其择选人才的「新华辞书社」自然也就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辞书部,这本为新中国编纂的字典顺理成章地被名为“新华字典”。
魏建功先生
人教社的《新华字典》出了两版,分别为1953年12月的首版和1954年8月的第二版。
敏锐的人可能已经意识到首版和次版的间隔似乎太近。首版出版后,编辑部发现一个重大失误——首版《新华字典》是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的。在方言地区,由于字音的差异,无法根据首版的注音字母查询汉字,于是立即赶制了《笔形部首检字表》,以小册子的形式随书赠送。由此确立了后来的《新华字典》包括注音、部首两套检索系统的形式。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编写组,为了方言区民众的使用方便,再编了以部首为顺序排列的部首检字版,再对一些释义进行了修改。最终于1954年8月出版,是为第二版。
02
被改嫁的《新华字典》
那为什么出版方又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换到商务印书馆呢?这有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是编写主体新华辞书社命运,另一个是中国出版界的命运。
前面已经说过,新华辞书社后来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到1956年,又改嫁到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后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这种合并其实是顺理成章,因为在此之前的一年,即1955年,新华辞书社社长魏建功先生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院院士,至此,《新华字典》的编写组正式变为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而社科院语言所与商务印书馆的联系在于,1956年出于国务院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语言所承接了编纂一本以确定词汇为目的的中型词典,这就是后来的《现代汉语词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很多原新华辞书社,参与过《新华字典》编纂的成员也成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初期人员。
如果说前面的合并只是一种模糊联系的话,最终使得《新华字典》扎根商务印书馆的决定性因素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确立的出版社专业分工方针。
1950年10月28日,《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里首次指示为了克服出版工作中的盲目竞争和重复浪费,各出版社应该按出版社的性质实现大致分工。这个政策一直延续至今,并在各种文件中多次重申,比如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各出版社都不得越出确定的出书范围”。
在以上思想指导下,最终《新华字典》落户被认为是辞书大户的商务印书馆,并延续至今,成为今天商务营收的“金砖”之一。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出版社专业分工,以及为什么商务印书馆在当时被认为是辞书大户,又是很多其他故事了,在此略过。
总而言之,现在可以确定,《新华字典》应该有商务印书馆的十一版加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两版,共13版。凑齐这13版是不是就可以召唤神龙了吗?
答案还是:不能!!因为这13版还是不全。
03
周总理觉得
《新华字典》 应该这样……
如果仔细研究商务印书馆的版次出版时间,会发现在1965年的第四版和1979年的第五版相隔时间格外地长,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这十几年间曾经重版过《新华字典》吗?
机缘巧合下,我找到一个哥们儿,他拿出一本他爸年轻时用过的《新华字典》,我拿来一看,真是晃瞎我的狗眼啊,这是一本1971年版的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
1971年6月修订重排本,新华字典,白纸黑字啊!这不同于其他11版的某某版表述又是怎么回事?
看到旁边的说明文字,这本字典的身世已经明白了个大概。
进一步查阅资料,我发现关于1971年版的诞生有这样一种说法:
“1970 年春,供应字典的呼声日趋强烈。当年秋,总理周恩来指示组织一个班子修订《新华字典》,以应中小学生和工农兵的急需。修订工作于9 月开始, 周恩来指示'小改',但康生、张春桥等有意见,要求大改,以'突出政治'。”
这种说法和字典上说明中“对其中反动和问题较大的注释、例句作了删改”形成了互相印证,姑且不论具体过程如何,但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某个敏感时期,《新华字典》里出现了一个对应时代需求的特别版本。
再回到说明中的话,这个版本是“出版试用,以应急需”而且还有收集意见,“以便再做进一步的修改”。这些表述似乎在说这是一个在某个基础上的微调版,而且还不是定稿。那这般”顺势“的《新华字典》基于哪个版本呢?
04
文革阴影下的《新华字典》
根据《新华字典》的传统,后一版会在前一版的基础上修订,如果要找1971年版的前版,那就是1965年的第四版。
这时我们又发现一个诡异的问题,除第四版外包括这个修订版的11个版本,都有标注出版月份,唯独1965年的没有。
前文回顾,没仔细读文章的朋友
请自行翻回去补课
原来第4版的修订稿完成于文革前,并于1966年的5月和6月进行过印刷。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第4版并未公开发行。
也就是说,1971年修订版可以说就是胎死腹中的第四版的修订版,所以1979年12月发行的序号为第五版而不是第六版。
但但是,第四版真的没有公开发行吗?既然印刷过,那些印好的字典又去哪里了?
资料显示,第四版一小部分送给各机关审阅,大部分在1971年时随着“修订版”的发售,也得以降价发售,并附了落款为新华书店上海市店、上海发行所革命委员会告读者说明——
“这本《新华字典》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印制的,望读者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批判地使用。”
为什么能得以销售,我的猜测是当时对《新华字典》的民众需求已经到了即使在那个氛围下也不可忽视的地步,所以这些第四版才得以见天日,这也对应了1971年修订版中“以应急需”四个字显示出的急迫。
所以,如果说我哥们的1971年版式梦幻版的话,1965年第四版就是超梦版《新华字典》吧。
超梦就到头了?呵呵,对不起我又有一个哥们儿。
在他老家又翻出了一本1972年版《新华字典》,这是在71年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增加了“四角号检字表”的修订版。
先验明真身:
对比过71年版后,我发现连书号都一致,所以这个72年版可以确定无疑是71年版的加强版。
有多加强呢?文革《新华字典》有个特征就是由于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它是唯一在首页登载毛主席语录的新华字典。
71年版语录是黑白的,到72年版变成鲜红色彩印了,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话说回来,其实72年版最大的改进应该是加入了“四角号检字表”,也就是说,72年版的用户在查字时可以通过3种方式:拼音、部首和“四角号检字表”。
“四角号检字表”是一种将汉字转化成最多五位阿拉伯数字的方法,由王云五先生于1925年发明。
这种检字法的关键是将汉字拆分,然后用阿拉伯数字代表不同部分的笔画。在它被发明的时代也算是一种黑科技。
敏感的人应该一下就能想到这种将汉字笔画拆分再转换成代号,跟后来五笔字型输入法的概念非常相似。(如果你读完前面那句话中的五笔字型时心中“啊”了一声,那么恭喜你已经至少35岁上下了)
事实上确实出现过以四角码为基础的输入法,如龙文、四角柳码等,一套数字键盘即可输入汉字,想想还是很酷的。
不过为什么这套检字表没有留下来呢?
答案只有一个字:难。
随着拼音输入越来越便捷,对大众来说,为了打字还需要学习一套特别编码的实在是不值得,所以无论五笔字型还是龙文,最后都没能生存下来。
另外四角号检字法的发明人王云五先生是民国时代商务印书馆的大编辑,他和《新华字典》的渊源有机会另外开篇再说。
回到正题,现在可以罗列出以下15个新华字典版本:
说了这么多,这回凑齐总该能召唤神龙了吧?
答案依然是不能!
因为我们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啊兄弟!建国之后不能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