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老师您误导国人1000多年 原创 新民晚报 2019-04-05 00:03:05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 说到清明, 似乎总给人一种会下雨、湿哒哒的感觉, 这里面或许有唐代诗人杜牧的一份“功劳”。
杜牧所作的这首《清明》可谓是家喻户晓, 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其中首联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总让人觉得“清明”就是会下雨…….
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远的不说,先说今年:上海市气象局表示,今年清明假期,上海并不会“雨纷纷”,而是以多云天气为主,气温上升明显,最高气温或将逼近30℃。
从整个长三角地区来看,清明假期也都将以多云天气为主。
再看看“上海天气”整理的过去30年上海清明当天的气象数据:
30年中有18年无雨,有12年下雨,全天不下雨的概率为60%。
如果以白天时段(08-20时)统计,不下雨的概率可高达80%。
如果下雨的话,多数为小雨或中雨,极少大雨以上量级的降雨出现。
也就是说:清明节,上海八成都不下雨。
而北方清明时节雨日的概率比南方更小,每个雨日的降雨量也相对少一些,在清明节气期间我国北方出现“雨纷纷”的情况并不多,好多地方的概率不到20%。
所以,对北方大部地区来说,几乎是“清明时节雨歇歇”。对黑龙江、内蒙古等更加偏北的地区来说,还有可能在这个时节遇上四月飞雪,也就是“清明时节雪纷纷”。
看来清明节并没有经常下雨嘛!
其实想想也是,清明时节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日子,如果一直下雨,可还怎么踏青,反倒成踏泥巴了……
这几日,沪上一些公园里,随处可见学校组织前来春游的孩子们的身影。杨建正 摄
事实上,“清明”一词是指 “万物生长至此,皆清洁而明净”。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的开始。清明时节,我国气温普遍上升,南方雾气减少,北方风沙消失,空气清澈,景物明晰,因此得名“清明”。
白居易《清明夜》中的“好风胧月清明夜”、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中的“淡荡春光寒食天”、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中的“中庭月色正清明”、程颢《郊行即事》中的“况是清明好天气”等诗句,描绘的都是清明时节的好天气,并没有说清明一定会“雨纷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杜牧要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呢?让“清明”一不小心背了1000多年的锅……
浙江天气网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中提到,隋唐年间,中国东部季风区呈现“四湿”夹“三干”的特点,四个湿润期为公元590年~640年、710年~740年、810年~820年、880年~900年。
杜牧,生于803年,卒于852年。可以说,他年轻时处于中国气候相对湿润的时期,可能导致他从小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一诗,被解读为他政治上受到排挤,公元842年外放以后而作。842至852年,他基本都是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一带度过,也就是江淮南部到江南北部地区。根据《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隋唐时期的江南地区在620年~840年整体上处于湿润状态。杜牧那时或许赶上了这个湿润期的尾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句。
总的看下来,是我们误会“清明”了,清明时节的确会下雨,但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到“雨纷纷”的程度。
其实中国古诗词里被误读的地方可不少呢,小编还找到了几位“受害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信大家对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不陌生。小编读书的时候,看到诗句里又有“春风”又有“梨花”,便认为这句诗妥妥地是描写春天的。如今不少人在梨花盛开的季节里,想感慨一番,也会把这句话给拿出来用。
其实这句诗描写的是雪景,岑参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 所有树枝上都挂满了白雪,就像是一夜春风吹来,漫山遍野的梨花都盛开了。而且诗题也明确地指出了这是“白雪歌”。
七月流火
被“误读”最深的还要属《诗经》里的“七月流火”。从语文基础上,这个成语常常被误解为七月,很热。流火两个字,望文生义,会有很多误解。比如理解为火流星,夏天流星多;比如理解为热浪像火一样流动,似乎也有道理……总之,七月流火,就是热啦。
可惜,这个理解是错的,流火的火字,代表的是大火星——公历8月份的晚上,在南方星空可以看到的一颗红色的亮星。简单来说,七月流火,就是说农历七月,能看到大火星,这预示着酷暑将告一段落,秋天不远了。
乍暖还寒
乍暖还寒这个词,现在被用来形容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这个词出自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句。
但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认为,乍暖还寒应该说的是秋天的早晨。这句里的“时候”也不是指时令,而是指那个时间状态。所以“乍暖还寒时候”,是指这个秋天太阳刚出来却又寒意阵阵的早晨,所以说“最难将息”。而且下文的“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又为秋天的萧瑟凄冷提供了佐证。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声声慢》时说道:“易安秋词《声声慢》……”看来现如今可能是我们误读了“乍暖还寒”的真正含义。
新民眼工作室 徒央
编辑 | 顾莹颖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1人回答
|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