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名为《写作课》,还有一个副标题“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这标题对我这个写作爱好者很有吸引力。再看书的作者,艾丽斯·马蒂森,虽然不是很熟悉,但简介里介绍她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作家,写作课教师,在大学里教了20多年的写作课,出版多部文学作品集并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看到这里,我更是满怀期待地开始了对本书的阅读。
一.主要内容
本书虽然名为写作课,但确切地说应该是小说写作课。围绕着小说创作,从总体上如何把握写作的自由想像与理性控制的平衡,如何寻找和激发灵感并将其由点面变成作品,如何构建事件让人物行动起来,如何构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如何清晰表达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就小说的发表出版及如何保持创作热情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写作课》书名听起来很严肃,但实际上书里并没有晦涩的理论和教导,作者如身边一位亲切而富有经验的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结合具体文学作品,包括学生作品,坐在火炉边和我们娓娓而谈,平易而引人入胜。
也许因为作者是位经验丰富的写作课老师,她对小说创作的新手容易犯的错误很熟悉,本书因而也非教条似地列举应该怎么样,而是着重从剖析创作误区出发提出写作建议。比如有些人过于侧重心理活动描写,作者指出小说不能只有人物,必须要有故事,人物心理也要通过行动和事件来呈现;有些人过于依赖现实生活原型,者指出自由想像是小说的基础,它也能带来创作上更大的自由;有些人喜欢间接叙述、刻意打乱时间顺序等非传统创作手法,作者对此也提出了应该谨慎的中肯建议。不过,从这里也可看出,作者自身比较偏向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二.个人收获
这本书对小说创作者来说是本通俗而又实用的自助读本,但读完本书后,我这个非小说创作者感觉也颇有收获:
1.获得写作上的启迪。
一是获得普遍写作的启迪。如表达方面:动词名词要具体,副词和形容词要准确,不能滥用指代不明的隐喻或陈词滥调,修辞的作用是填补语言不能填补的空白,但并不是故布迷阵的工具,表达清晰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叙述方面:作家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客观展现细节的能力和有所保留的叙述能力,作家要具备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快速切换的素质。阅读方面:不能只读自己喜欢的书,要读一些舒适区之外的书,不要为了写作技巧而阅读,但既往的阅读量往往决定了我们的初步创作方向,广泛深入的阅读固然重要,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和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也很必要。灵感方面:我们之所以写作就是因为生活中总有一些无法言说的东西,我们的创作都是将一个想法具象化、意义化的过程,不论虚构的还是真实的,任何一个闪念都值得珍惜(书里提供的捕捉和激发灵感的方法也有普适性)。敢于触碰痛苦的主题,才有可能写出上乘之作。写作本身:创作方向上懂得取舍是必要的,对作品要修改但不绝望,尊重写作,保证写作时间,脆弱时也别停笔。
二是获得非虚构写作的启迪:书里所讲的叙事技巧对于叙事散文同样有用:叙述的要义就是不仅要描写内在,还要将它具象化。即使不是虚构,也需要诉诸想像力,唤醒记忆,从过往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元素,使当前事件更丰满更有意义,非虚构写作创作原点也是一些零碎的想法,往往主旨不明、结构混乱,也要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需要由点及面的顿悟。描述确实比陈述更形象,但不必将其教条化,很多情况下只需直陈事实。
2.获得对多部文学作品的欣赏。作者列举了多部经典文学作品来论述创作方法,如《白鲸》、《魔山》、《太阳照样升起》和多丽丝·莱辛及马克吐温的作品等等,既有文本内容介绍,又侧重从创作角度解读,读来令人感觉趣味盎然。
3.激发对小说创作的兴趣。作者通过举例表明小说本身就是一种暗喻手法,能帮你释放潜意识,把现实中无法付诸实践的剧烈情绪呈现出来,虚构事件和编排巧合不仅是一件冒险的事情,更是一件刺激的事情。成为他人并不是一件难事,甚至是一件带有自由意味的事情。这些论述大大激发了我对小说创作的兴趣。
这本书没有教条式的理论说教,但个人觉得方法论总结不够,不太清晰和简洁,误区讲得多,立论不多,另外没有针对性的练习,这可能也与作者的定位有关,她谦虚地称这本书只是一个女性关于写作的一点思考,读者定位则是写了一些作品的新手,侧重点在解决作者遇到的关于“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的困惑。总的来说,《写作课》是本不错的书,尤其适合想在小说创作上更进一步的作者,对于其他写作者也很有启迪。
写作是件冒险的事,小说创作更是,赶紧拿起笔来或者坐在电脑前开始你的写作探险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