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超级好的文章《我是怎样写诗的》,作者邵红霞。文中的诗论诗观与我完全一致,简直是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而且我肯定说不了这么精彩。古人说,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我现在的心情吧。
我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是真心希望越来越多喜欢诗词的人能够步入正轨,我说的正轨,就是这篇文章的观点。这篇文章,将创作、主题、体裁、押韵、用典和炼字都谈到了,句句真知灼见,我不能同意更多,对于学习诗词实在是大有裨益,绝对属于不看后悔系列。
文中还谈到了作者的学诗经过和创作经历,读起来饶有兴味,而且特别具有借鉴意义。引用的几首诗词,也都是当代诗词上品,非高手不能为。
作者的经历与我颇为相似,我也是从小接触诗词,很早就收到毛主席诗词的启蒙和熏陶,并且也在黑板报发表过新诗,也是从不知道格律到自觉遵守格律,也是以平水韵创作为主,不排斥新诗。
如果从小算起,我学诗将近30年了。邵红霞老师作为60后,学诗已经快50年了,自觉遵守格律阶段也已经10年以上,没有这么久阅读创作的深厚积累和给养,断然得不出这篇奇文。
自从入驻头条发表作品以来,受到许多诗友的关注。许多人留言的作品,我出于礼貌都会回复,能出己意的,我也会不吝点赞。但也有很多人上来就出言不逊,或发表幼稚观点,反驳吧,怕伤了和气,引发骂战,违心附和是不可能的,置之不理又难受,所以也发生过一些争论。这些争论无非也就围绕对待格律的态度、对待新旧韵的态度、对待创作主题的态度、对待语言风格的态度、对待创作和修改的态度,我的观点与文中完全一致,希望以后不再沦陷于口舌之争。
学诗,虽是辛苦事,也是快乐事。关于诗的见地和作品水平,其实你一开口,行家就知道你的段位了。没有10年以上的学诗经历,对于邵红霞老师的观点认知,可以说难以望其项背。所以,最后再郑重推荐一下这篇文章《我是怎样写诗的》,我真希望能有高手认真阅读完它,在评论区留言观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光,让这篇文章的深度更进一步。但是我们更多的人,还是秉持谦虚的胸怀,认真地学习领会这难能可贵的经验之谈吧。
我是怎样写诗的
作者:邵红霞
对我来说,对诗词的热爱仿佛与生俱来。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吧。我出生在1967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父亲是一位学究式的书呆子,没什么别的爱好,哄我睡觉的时候只会念叨毛主席诗词之类的,虽然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小孩子记忆力好,很快就把这些文字背诵下来了。那个年代,也没别的娱乐方式,看书就是最奢侈的消遣。先是看小人书,稀里糊涂的就认了不少字。五、六岁的时候我就能看长篇小说了。虽然多数属于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我觉得这样的“博览”,无意中给自己积累了比较宽泛的知识面。积累总没有坏处的。我小时候在吉林大学幼儿园,经常跟着参加一些大学里的活动,排演节目,背诵儿歌,我想,这些都是最早的熏陶吧。
上学之后,每个月班级里都要举办主题中队会,那时候的学校生活并不单一,各种政治性的活动更为重要。大学习、大批判之类,抛开政治因素,总需要表演各种诗朗诵什么的。经常准备这些材料,对别的学生甚至家长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种乐趣。不过那个年代大家订阅的报刊杂志也就那么几种,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难免碰车。为了在同学之间显示自己标新立异,就得自己创作。慢慢就练就了写顺口溜的本事。这也许就是最早的诗词创作雏形吧。这些创作培养了自己对诗歌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我觉得自己的“语感”很好,起码押韵这事不在话下,也一直乐此不疲。那时候,并没什么机会接触唐诗宋词,虽然我父母都是当教师的,他们给予我的知识点也不在这里。没事的时候我自己在家里乱翻书看。有一回看到一份打印的材料,里边有人写“十六字令三首”。毛主席诗词中也有这个《十六字令三首》,难道除了毛主席,别人也能写这个?那时候并不懂得“十六字令”是个词牌子,只是突发灵感,数了一下,原来这个十六字令真的只有十六个字啊,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为自己的聪明开心不已。然后自己就开始琢磨了,也创作了平生第一首“词”。并且在不久以后的作文考试中,将这三首“词”当成作文内容交了上去。没想到,老师居然给我打了满分。而且附近几个学校的老师都争相传抄,说曙光路小学有个小孩儿写了三首十六字令,太了不起了。现在我还记得其中的一首。回想起来,真是太好笑了,其实就是个顺口溜,哪里称得上是诗词。当时的作文题目是“伟大的胜利”之类的,反正就是要求写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内容。我是这么写的:“欢,粉碎四人小集团,红小兵,笑呀笑开颜”。那一年,我9岁。后来就一直写新诗,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我的一首长诗曾经占据了学校黑板报一大面十几块版,好多同学拿着小本子在那抄,自己感觉很荣光。什么国庆征文、五四征文之类的活动经常得一等奖。作品也登上了作文选。1985年我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第一首处女作,也是一首儿童诗。
长大后,我在单位宣传部从事多年文字工作。从22岁到32岁在省内行业报当了十年副主编,写新诗,写散文,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近百篇。跟搞出版的同学合作出了好几本儿童读物,有的署名,有的不署名,写了很多儿歌。在1999年出版了自己第一本诗集《美人鱼的心声》,写的是新诗和散文诗。后来单位取消了行业报,我失去了这块阵地,曾经非常失落,但是并没有放弃写作这个爱好。2004年学会上网后,发现了网上另有一份天地,可以写东西。说来很可笑,那时候我精力充沛,曾经同时玩35个论坛。在很多论坛担任古典诗词版版主。说出来自己都觉得脸红,那时候我完全不懂格律,甚至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词谱”这东西。所谓“无知无畏”,自己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不懂,别人也不懂。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个懂行的,在我的所谓诗词后边很含蓄的说了一句:这个要是蝶恋花,那错可就多了。好在我还算聪明,看出人家话里有话,就跑到网上去搜,如梦方醒啊,原来诗词不是随便写的,人家都是有讲究的。需要照谱子按格律来写的。那时候才开始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不敢再乱写了。
真正踏入诗词圈子是2006年7月,德惠的几个诗友在关东诗阵上看到我发的帖子,觉得我虽然格律不够严谨,但灵气还是有点,有可塑性。于是就通过论坛短信联系我,并见了我一面。从这时候开始,我算是一脚上了“贼船”,再也下不来了。
经过了10年的学习和练习,自我感觉在写作手法和诗词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下面步入正题,我通过自身写作实践来谈谈我是怎样写诗的,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迪和借鉴。
“诗要我写”和“我要写诗”
“我要写诗”比较好理解,那何为“诗要我写”呢。
有的时候,当灵感受到不经意的触碰,或者因为某些事,或者因为某些人,或者因为某个风景吧,反正心里有了创作的冲动,突然有句子从脑海里跳出来,不请自来,可能只是一句,也可能是一联,或许并不成熟,但却挥之不去,推着你去写出来。这种情形就是“诗要我写”。这是诗人创作中最理想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一挥而就,毫不费力,而且能够打动人。当然,有时候诗在措词炼字方面可能稍微粗糙一点,也可以后期打磨一下,这样更为精致。
2006年我初学诗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绝句,至今我还一直把它当成我的QQ签名。我觉得很能描摹我自己的性格和情态。
自嘲
夸才谁赏诗文美,斗艳当逢天宝年。
不向东风嗟不遇,安心赚我买衣钱。
这首诗里并没有表白自己出尘啊、超脱啊之类,但字里行间中拥有一种平静,似乎有一点点的委屈,但更多的还是甘于平淡的感觉。说起来自己没有那么脱俗,但也不至于那么世俗。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做《我平庸,所以我快乐》,我觉得这很像我自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觉。
除夕日怀念婆母
婆母一生艰辛,1996年除夕猝然离世,卒年58岁。每逢除夕,竟是忌日。想起总是潸然。怕惹丈夫伤心,不敢提及……
岁月成尘土,仙凡十二年。
慈容犹历历,怀念更绵绵。
怕过迎新日,重回别恨天。
休撩夫婿痛,灶下独潸然。
有人说儿媳妇怀念婆母是不是有点虚情假意了。我想说我是真情实感的吐露。这首诗写于2008年除夕那天的下午。正在准备过年的时候突然想起是婆婆的忌日。因为婆婆走得突然,当时大家都没什么思想准备,所以成为丈夫心里深怕触及的痛处。因此我没有提及,偷偷擦去眼角的泪水。这首诗是从心里冲出来的,很直白,但因为感情真挚,所以能够引起共鸣。这首诗在中华诗词论坛关东诗阵发表后,引起了著名女诗人包德珍的关注,她还亲自为这首诗写了评论。她评价说:全诗是诗人真感情的流露,语言明朗晓畅,感情真挚深沉。这首诗语言极纯朴,由于情感的真挚,词句是毋须雕琢的,这样在创作中给人一个提示,真实的情感不用美的词藻去堆砌。朴质的语言也会达到更漂亮的效果,如果说浓妆的诗有如娇滴滴擎露山茶,那么,淡妆的诗就是颤巍巍带雨的梨花。此诗言简却以纯朴情感取胜!2013年,这首诗获得湖南省第一届叶紫杯诗词大赛一等奖。
“诗要我写”当然是写诗的最佳境界。但这种灵感与情感的撞击并不常有。最经常遭遇到的是“我要写诗”。或者出于采风活动的需要,或者出于自我的一种责任意识吧,或者因为到了什么一个场合游了什么样一个景点,主观意识要求我们进行诗词创作。这时候,我是怎么来完成创作的呢。
一、主题
一般来说,首先要确定主题。就是我想通过我的作品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和情绪。是高兴还是难过,是歌颂还是鞭挞,是缠绵还是豪迈。这一点不难理解。即使是写景物,也是要状景抒情的。自古以来,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为人物服务的。这个人物有的是直接在诗里露面,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比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诗里的人物是明的,其情其感直截了当。有些人物是暗的,并不出现在字面,却同样能让你感受到人的存在。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比如:“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这些句子写的是景物,但读者却能透过这些景物体会到观景人的情怀和心境。那么,我们要写一首诗,你想要表达的东西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写作过程中才不至于跑题。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写诗要有时代感
虽然格律诗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不能一味的泥古。泥古还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阶段。不论你的辞藻再华丽,意境再高古,其实也到不了唐诗宋词的境界。格律本身是一种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我说格律诗词是“旧瓶装新酒”,要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有人跟我说,某某诗词写的可好了,他写的东西都分不出来是古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我觉得这种评价不是褒奖。社会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在飞速发展,意象极大丰富,让人目不暇接,你写作的内容和思想状态还停留在几千年前,这样的作品还能读吗?的确,有些意象是亘古不变的,比如月亮、太阳,花花草草之类,“秦时明月汉时关”,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表达的情感和认识应该是有时代烙印的。我们要善于运用格律诗词这种形式来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来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当然用诗词来抒发自己个人情感也没什么不可以,喜怒哀乐、思念、惋惜,都是诗中常见的情感表述。
二、体裁
你是想写五律、七律、绝句、古风还是想写一首词呢?写词又要选用哪个词牌子呢?一般说来,比较重大的事件适合用律来表达,七律厚重易铺排,五律相对活泼超脱一点。小令跟绝句一样需要转结宕开,有跳跃的美感。长调更易于表现厚重一点的题材跟情感。选词牌的时候我是尽量用一些跟内容搭配的牌子,更显得有巧思。大家都知道,词在过去是要唱的,虽然后来唱法失传了,但在节奏上的一些特点还是能够有所体现的。比如《满江红》,更显得慷慨激昂,尤其是用入声字做韵脚的时候,如果用这个牌子来写比较缠绵的内容,就不合适。《声声慢》,阴郁悲伤,如果用来写欢快的内容,也不合适。有的牌子有好几个名字,虽然词谱是一样的,但在选用的时候留心一点更为合适。比如《金缕曲》又叫《贺新郎》,在表达浓重情感甚至悲伤感受的内容的时候不妨你用《金缕曲》这个名字;在表达欢快情绪的时候还是叫《贺新郎》更合适一点。《沁园春》还有一个名字叫《寿星明》。如果你用这个牌子写祝寿内容,叫《寿星明》更叫人感觉开心吧。但在选用词牌的时候千万要注意,还有一些特殊一点的牌子,千万别用错了。比如《寿楼春》这个牌子,是悼亡专用的词牌,如果你看见有一个“寿”字就用来写祝寿的内容,那可是大错特错了。这个牌子往往是几个平音字连用,如果唱出来都是悲声,长歌当哭。所以要写作之前选用体裁也很重要。
律诗之美在于对仗,但有时候功力不逮,想来想去就想出一联来,那我们不妨去写一首《浣溪沙》。《浣溪沙》跟律诗相仿,只有下片一联对仗。虽然古词中也有不对仗的,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对仗更好看一些。而且词的用韵也相对宽泛。绝句我写的比较少,因为我认为绝句是最难写好的。起承转合,如果转结不能出彩,绝句就不耐看。网上有七言绝句五十六法,教大家如何写好绝句。每种方法都有例子,有兴趣的可以跟着学一学。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三、用韵
说到用韵,我想捅一下马蜂窝。说一说平水韵和新韵的问题。
多年来,平水韵和新韵之争就一直很激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倡导平水韵的认为传承就要遵循古人写诗的规矩,既然写的是旧体诗词,就要按照原有的规矩来。倡导新韵的则认为,时代在进步,汉语也在进步,字都简化了,入声字早就消失了,为什么还一定要因循守旧、顽冥不化,死抱着老规矩不放呢?反正这么多年来谁也说服不了谁,论坛上经常有因为用韵问题争论争论就急眼了的。成了一个谁也断不清的无头官司。
我先说说我个人的观点。我写诗用的是平水韵,但我并不排斥新韵。因为我最初学写诗词的时候也弄不清楚什么入声字之类的说道。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如果能够按照新华字典普通话的标准来写作的话,那么喜欢、学习诗词写作的人一定会更多。好多人就是被平水韵给吓得不学了,太麻烦。那么何为平水韵呢?百度上说,“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看得出来,平水韵是宋朝人总结出来的。这本书的原书也早已失传了。后来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我觉得现在很大一部分人还在遵循这个韵典,就是因为它是一部被学术和历史都承认的规矩。而新韵之所以难以被承认,就是因为缺少一个权威的机构来确认它。到底该按照哪个标准来运行。可能《中华新韵》还不够完善成熟吧。相信随着使用者的增加,普及面会越来越广的。
我想说的是诗的好坏其实跟用平水韵还是新韵是没有关系的。我本人并不反对新韵。我在编辑《长白山诗词》的时候,对投稿者用什么韵都是一视同仁的,只要你不混用,新韵平水都是可以的。甚至不需要在诗题目上标志出(新韵)俩字。在关东诗阵上也是一样。大庆有一个诗友,网名叫“布典儿”,她是一直坚持用新韵写作的。我非常喜欢她的作品,她的诗作也大部分都被加精推荐。写得好,不在于用什么韵,就像俗话说的:“包子好吃不在褶上”。举例两首布典儿的作品。
秋日林中
喧嚣远避小城西,霜染层林景自迷。
参过一番花世界,拈来几掌叶菩提。
秋余背影行将远,心比尘埃放更低。
长椅无言陪坐久,萧萧声里辨禅机。
临江仙 雪花
比絮稍嫌娇弱,比纱绝胜轻盈。却怜身世尽随风。若非愁化就,注定泪凝成。 纵使梅前有诺,奈何帚下无情,掌心留不住卿卿。相逢缘太短,更短是人生。
听雀
总嫌格律太拘泥,吟到天然语自奇。
架上诗书三百卷,不及春鸟几声啼。
看到这样清新自然的好诗,你还会去争辩用新韵还是平水韵吗?至于有的诗友说关东诗阵每有活动总要求诗依平水、词依正韵,这个别人就管不了了。活动嘛总得有个规矩,人家东家这么要求的,别人也说了不算。也有专门要求写新韵的比赛和活动,那主要是看“东家”的喜好了。用不着去钻这个牛角尖。
不过,大家既然写旧体诗词,对平水韵还是应该有所了解的。只有了解了平水韵才能更好的读懂唐诗宋词。小时候读古诗的时候我常常会有一些疑问。比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第一句读着怪不顺口的,也不押韵啊。后来才知道,儿字在古时候读“尼”。是押韵的。还有什么“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类。上一届百诗百联比赛的时候,有一个后生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质疑“三平尾”,说古人好多三平尾的诗啊,怎么说不能三连平呢?他举了好多例子:“好雨知时节”、“红豆生南国”、“楚塞三湘接”、“乌衣巷外夕阳斜”、“故垒萧萧芦荻秋”……其实他这么说真是贻笑大方了,因为可见他不懂平水韵,因为节、国、夕、荻、接等都是入声字,是仄读的。即使我们平时不习惯用平水韵,也应该对这些常识性的东西有所了解。
但我在写诗选韵的时候,尽量选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字。比如十三元,选用痕、魂音的字来写诗,就不会再选元、烦、言之类的字。虽然按照格律它们是在同一个韵部的,可读起来也别扭得很啊。
再有,因为繁简文字的改变,有些古诗词中出现了一些重复字甚至韵脚重复的现象。那不是人家写错了,有些是因为简化字造成的。比如黄仲则《绮怀》十六首中第十一首两联对句:“习得我拌珠十斛,赚来谁费豆三升。 怕歌团扇难终曲,但脱青衣便上升。”两个升字叠在一起了。其实原本这是两种写法的两个字,现在因为简化为一个字了,导致的这样结果。再有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一词,早生华发、雄姿英发,发字原本也是两个不同的字。
四、用典和炼字
大家都知道,李商隐的诗非常唯美,但相对来说比较曲折晦涩,不太好懂。李商隐就是个喜欢用典的人。据说,他有个绰号叫“獭祭鱼”。何谓獭祭鱼呢?据说水獭有个习性,就是在它捕到鱼后,并不着急马上吃掉,常将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一般。李商隐作诗文时,最爱查资料翻阅各种书册,寻找各种典故,书摆得哪都是,而又好频频用典,当然是「獭祭鱼」了。后人从此便将那种以资料堆积来写诗作文的人叫做「獭祭鱼」。我个人写诗的时候不会刻意去用典,尤其不会去用生僻的典。我不赞成写一首诗用若干个注解,甚至注释篇幅比诗还长,看着累人。我认为,能够流传下来的诗多数都是朗朗上口,平白如话的。重要的是要做到深入浅出,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刻丰富的内涵,这才是真功夫。去过关东诗阵的诗友都知道,在诗阵我的个性签名是这样一段话:“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这段话出自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诗概》一书。这段话也是我写诗的座右铭。我认为诗人寻奇觅怪,“掉书袋”,用生僻的典故和语言来显示自己的功底,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现。善于驾驭一般语言,才能见出他的功力。用浅近语言构成奇妙的言说方式,这是大诗人之路。我国有一道名菜叫做“开水白菜",成菜乍看如清水泡着几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看不见,但吃在嘴里,却清香爽口。开水白菜事实上是一款高级清汤菜,这看似白开水的清汤,是用老母鸡、老母鸭、火腿、排骨、干贝等放入汤锅内,加入足量清水、姜、葱,烧开后打去浮沫,加料酒,改用小火保持微开不沸,慢慢地熬至汤出鲜味。熬制这样的清汤,至少需要4个小时。开水白菜清鲜淡雅,汤味浓醇,有不似珍肴、胜似珍肴之感。有人说开水白菜是一种境界。在长时间的熬制中,把种种滋味融在一起,最后以“白开水”的姿态来呈现。看似平淡,实则是淡而有味,就像薄雾笼罩的远山,看似清浅悠远,里面却藏着万千风景。浓到极致是平淡,人生有味是清欢,这汤中颇有些禅意,蕴含着生活与人生的大境界。我们写诗也是一样。最开始的时候,可能由于格律的约束,对词语驾驭能力的不足,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时不时的出现“生造”现象。后来,功夫渐渐的熟练起来,华丽的辞藻往往随手拈来,觉得不这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功力了。时不时弄出一些生僻的字句来,可能这个词就是刚刚才在某一首古诗词里学来的。再后来,可能会慢慢悟出,这些“花拳绣腿”其实只是中看不中用,真正的“武林高手”从来都是不动声色的,不着一言却有强大的气场。就像秋后的树,抖落了张扬之气,呈现出风骨和韵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是这样浅显易懂的语言,却蕴含着无尽的魅力和内涵。所以才能流传千古。当然,这样的境界不是谁都能达到,对于我来说,功夫尚浅,这也只是我所追求的一种风格。不过,如果没有当初的文字历程,恐怕谁也难以修炼成淡然轻巧、自然天成的文风。浓墨重彩的阶段,恐怕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那是一种铺垫和过渡,慢慢才能意识到淡是真正的大境界。
说到炼字。炼字,就是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推敲啊、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我之前写诗的时候多次感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时候写诗有一个字不稳,或者有个词不满意,一旦发到论坛上去,这个字肯定被人指出来,绝对逃不过去。所以态度必须认真。但古人还有一句话,叫做“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说的还是炼字要达到斧凿无痕,生动自然的状态。不能太刻意了。有的人句子确实很出奇,但放在一首诗里确十分突兀,让人一眼看出来这首诗就是为了这一句硬凑出来的,有句无章,并不可取。
再有,平白如话并不是真的把寻常口语甚至方言都写进诗里来,那顶多算个民谣,非诗家语。诗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是精炼的语言文字组成的,不能随便什么都能入诗的。
平白也不等于直白。都说“人贵直,文贵曲”,即使字面上平白,真正要表达的东西也要隐藏起来,让人有余味,这才是好诗。比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看来说的是天气,实际上隐喻的是感情。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上是说新婚夫妇的闺中之乐,实际上是临到要进士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水部郎中的张籍的意见。张籍也以此题材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意思就是说你放心吧,你的才华一般人比不上。据说,这一问一答很快就流传开来,朱庆馀因此也名声大震,还真的就一举考取了进士。
这些诗字面上都非常通俗,谁都能看得懂,但字面下面的意思就很耐人寻味了。
五、几点体会
诗不厌改,诗写出来,不要怕改。改诗其实是一件比较难的事,尤其是给别人改诗,更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用词的习惯跟风格都不相同,有时候你费劲巴力的给人家改完,你觉得挺好,可人家还不买账。但写诗不能怕改,尤其不能怕改自己的诗。谁都有疏忽的时候,包括我自己,也经常是顾此失彼,重字、出律、失粘都曾有过。那就改呗。有时候钻进牛角尖了,一时想不起合适的词儿,不妨先放放,换换思路,过两天没准就想出来了。记得我那首获奖的古风《安塞腰鼓》。说实话,对写古风我还没多大把握,写过几首,但自我感觉不太像真正的古风。这首诗是为了陕西举办的“秦中行”歌行体大奖赛特制的。最初我并没想参加。一是歌行体写起来没把握,二是我也没去过陕西。是何鹤把他的作品给我看,让我给提点意见,而且他是一发不可收拾,写了五首,天天给我看,一稿又一稿的改,后来我都快被他给闹疯了,但我却被他写作的严谨态度所打动和折服。他一个劲劝我也写。这时候,我就想起过去在电视里看过的安塞腰鼓表演,一群群陕北汉子冲下黄土高坡,穿挪跳跃,在飞扬的黄尘中,敲出激越的鼓点,红绸子,白毛巾,看得人心潮澎湃的。而且我对陕北的信天游也非常有感觉,以前写新诗的时候就曾写过好几首信天游。就这样,我在电脑上搜索了安塞腰鼓的视频和介绍资料,沉浸在动人的表演之中,把想到的句子记录下来。最初我采取的是两句一换韵的形式。第一稿出来之后我给何鹤看,他说:你这哪里是古风,这就是数来宝嘛。我说你乱讲,这分明是信天游。我知道自己写的也太不像了,然后就开始改。起码改成四句一换韵。为此,我一遍又一遍的诵读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文,因为这首诗就是生动描写一种表演的作品,我要学习他的写作手法。就这样,一直改了好几稿,我的《安塞腰鼓》基本成型。但我心里没底,将诗稿先发给翟老师看,求助他帮忙修改。翟老师的古风历来被大家所称道,但他看了我的稿子后也很赞扬,说几乎改不动了。不过最后的四句翟老师还是出手了,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四句是:“原始情感凭宣泄,无穷张力漫乾坤。磅礴鼓韵出安塞,赫赫壮我大汉民族魂!”正是因为有了这压轴的四句,才让整首诗更加厚重。我把这首诗先发到了关东诗阵上,赢得了一片喝彩声。何鹤在诗阵上读到大吃一惊:你这诗怎么改成这样了?太好了。后来这首诗获得了“秦中行”歌行体大赛二等奖,也获得了第五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成为我诗词创作中的一首代表性作品。如果没有反复的修改和润色,是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诗要能读。读诗能够帮助改诗。在过去,诗是用来吟唱的。现在也有一些人喜欢吟唱,虽然我也说不清他们唱的方式对不对,但有一点我知道,诗是有音乐美的。我们写诗之所以要遵守格律,也就是因为这种音韵之美。抑扬顿挫,节奏或铿锵有力,或琅琅动听。所以我写完诗之后都要读,一定要读出声音来,这样你就能体会到是否顺畅。有不舒服的地方就改,尽量改到读着不别扭才好。
诗要多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和空洞的口号。孔子说:“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即形象,意则是内容。诗人借诗词形象抒情言志,诗词形象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所以鉴赏诗词的形象十分重要,这是感受诗情、 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诗词形象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古诗中随处可见啊。比如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塑造的是隐士的形象;“路上行人欲断魂”“江枫渔火对愁眠”之类塑造的是羁旅者的形象;“云想衣裳花想容”“温泉水滑洗凝脂”塑造的是美人的形象等等。事物的形象比较常见,比如用柳枝表示惜别,用梅花歌颂高洁,用月亮引发乡愁,用红豆寄托思念等等。用的人多了,这些物象也成了这些情感的载体了。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指各种诗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包括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这些承载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就是景物形象。 由景物形象形成画面的色调,可以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昂扬向上的,内在情感则是积极乐观的;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萧瑟清幽的,内在情感就是低沉伤感的。同样是雨,作者同样是杜甫,在不同情况不同心境下,或者是“好雨知时节”的春雨,或者是“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秋雨。赵师秀《约客》诗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看着倒是赏心悦目;贺铸的《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有说不尽的忧愁。由此可见,景物是为主题服务的,是为诗人的情感服务的。
虽然说这么多形象有其习惯性,但更希望大家能有所创新,用生动的语言来塑造更为新鲜有趣的形象。特别喜欢河北诗人孙忠英的诗,用词朴素,视角独特,平时生活里常见的语汇经过他奇特的组合,达到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
樱花
带水交邻本两安,扶桑绝色惹凭栏。
一从战祸屠华夏,每到开时作血看。
童年里的村庄
其一
野陌归来撵夕阳,响鞭一甩晚烟长。
院中掐架鸡争豆,村里骂街人上房。
挑水湿痕连井远,出锅炊味串檐忙。
土坯炕窄由谁睡?挤满鼾声与月光。
其二
锁定饥肠捱冷霄,暖阳出似火盆烧。
当街蹲满旱烟袋,捉虱敞开棉裤腰。
标语在墙须硬背,牢骚入耳岂轻饶。
贫农代表一声吼,四散人如鼠避猫。
诗中用的都是日常语言,但表现的效果却总是出人意料。似不合理,想想又非常合理,越琢磨越觉得有味道。这里面运用了一些新诗的表达方式,让人读起来耳目一新。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以上就是我个人在写诗过程中一些方法和心得,分享给大家。大家觉得有道理的可以借鉴,觉得有问题的可以商讨。谢谢大家。
邵红霞 | 女,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长白山诗词》副主编。曾获2013“秦中行”歌行体大赛二等奖、2013湖南第一届“叶紫杯”一等奖、第五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2015“书写核心价值 送您平安吉祥”新春诗词歌赋征集活动一等奖、第二届“泊爱蓝岛.相约七夕最美原创诗词”大赛一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