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花开半更美:“留白”的艺术 语文报社 2019-04-02 10:03:09
疏 林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了崔莺莺与张生私定终生,老夫人无可奈何之下,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准许成亲。张生承诺“金榜无名誓不归”。在长亭饯别后,崔莺莺目送张生进京赶考。此时已近黄昏,烟霭四起,人马远去。“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女主人公想要极力延长目送的距离,但是青山、梳林、淡烟暮霭都成了阻挡视线的障碍;尤其是“疏林”一物,遮而不密,树与树之间,秋叶凋零的枝丫之间,似乎透着更远的景象,它们给予女主人公延长视线的希望,幻化出张生远走天际的身影,伴以耳边时不时被风裹挟而来的马的嘶鸣,令崔莺莺久久不愿离去,“来时甚急,去后何迟?”——人有了牵挂以后,远方便成了心底的永恒。
【解读】
都说林子不能种得太密,否则容易倾颓,农人们常说:林子要空旷疏朗,要有风,要吹得进那些饱满而湿润的空气。这种疏朗也往往给人以视觉上独特的印象,它可以使树木背后的景观若隐若现,尤其是在树叶凋零的秋天,更有一种远近交错的层次感。“疏林”这一物象频繁出现在文学艺术的场景中,恐怕就是因为其独特的层次感,能够触发人们突破视线的边际,遁入更加辽阔的境界吧。 不得不说,“疏林”的“疏”恰是“留白”的意义所在。
天涯路 晏殊是北宋著名词人,官至宰相,较同时代文人来说,仕途相对顺遂;但晏殊写词多伤春怨别,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的理性观照。其代表性作品如《蝶恋花》,留下了千古俊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大意是:一夜无眠,只听得西风吹落片片枯叶的枯绝之声,碧树因此一夜尽凋;独自登上高楼,远望那消失在天尽头的长路。主人公的视线由偏狭的庭院转向阔大的旷野,原有的滞涩消失在无边的苍茫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天涯路”这个意象,它既受限于主人公的有限视野,又凸显视觉之外的无限延伸,看到的是有限的一段路程,想到的却是它向远方向目的地的无限可能。这种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也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后来,此一俊句被王国维纳入人生三境之一。
【解读】
“天涯路”是一条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路。从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远眺的方向,另一方面又时时提醒人们自己目力所及的局限;在视线以外的地方,路还在延伸,它可能通向思念的亲朋、多年未及的故乡、安身立命的目的地…… 这一切,都仰仗着人们的想象来弥补眼力触不到的前方。所谓“天涯路”,其丰富的意蕴恐怕就是“留白”在人们意识中催化的结果。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3人回答
|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