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猴电影 2018-09-26 11:28:04
最近,猴哥被一副摄影作品深深震撼,看了很久,想了很多。
这幅获得今年自然类摄影大赛冠军的作品 出自于法国摄影师Camille Briottet之手 相比于官方命名《嬉耍的骏马》,另一个名字《种马的世界》更能传达作品的内涵—— 两匹雄马在交相争斗,即便是在玩闹,这也是一场原始生命力的比拼。 若不拼尽全力,就得忍受生活的艰难和现实的残酷。 如果觉得生活残忍,那你应该看看生存的惨烈。 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十有八九都在“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状态中。饿不着肚子,但想顿顿合口味必须掂量掂量钱包;嘴里叼一根蟋蟀草,手里晃悠着一只酒壶的滋润生活还远不及。在高压之下,日子从无趣到无味,人也不自觉地懒散疲乏,好像这么浪荡一辈子,也没什么不好。 直到猴哥看完这部纪录片,好像在半梦半醒中被人用冰水泼了一脸,瞬间神志清醒。 《统治》
看到这张海报,第一反应是什么? 萌萌的?好可爱?想摸一摸? 而真相是,这是一头出生仅有三个月、即将被屠杀的牛犊。 这部纪录片从澳大利亚多个城市取材,从几个农场捕捉了多种动物们的生存瞬间,尽管不具备BBC的史诗级团队和高端拍摄器材,导演名不见经传首次指导,取景设备也仅仅依靠手机、DV,但却绝对值得一看! 片名所谓《统治》,讲的是在动物农场里,人对动物统治的故事。电影毫不掩饰地揭露了畜牧业产业链下,动物们悲惨的一生,并对人类“高等动物”的身份提出强烈质疑。 凡镜头所及都触目难忘,旁白解读字字扎心!
这片生猛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由于部分镜头过于残忍、且令人不容置疑的画面。影片在墨尔本首映后,数千人走上街头呼吁公众看到真相。
大家备好纸巾,咱们开扒。 出生:性别决定死活 如今,《王思聪:如何投胎》成了段子界流行的神梗,大家在戏谑之余,或许从没想过,投错胎到底有多可怕。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畜牧业下,投错胎的代价是:没有资格活。 在澳大利亚,生前就被基因改造的雏鸡被孵化出来后,雄性与雌性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大家都知道,公鸡只会打鸣,不会下蛋,且品种不能被改造成肉鸡,因此他们会与羸弱畸形的母鸡一样,被视为废物。
它们出生的第一天,就会被丢入工厂碎肉机中。
体型稍小的,或被放入二氧化碳毒气仓,或直接被塑料袋闷死。 但凡是生物,面对死亡会产生本能的恐惧和排斥,镜头记录下一只“不想死”的雏鸡生前最后一秒。
这样的一条生命,被人类催生后,只因不是“雌性”就被毫无留恋地绞杀,掉入搅碎机之前,它曾努力地扑了翅膀,无奈幼小的翅膀卷不起对抗命运的龙卷风。 在传送带上的几分钟,就是它完整的一生。 由于基因技术不完善,“生错性别”的几率在4%~6%,每年死在钢牙利爪下的雄性小鸡,有1200万只以上。
成长:在粪便中被殴打、被虐杀 中学地理课给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奠定了地广人稀、水草丰茂的形象,在大众眼里,袋鼠、考拉、黑天鹅是这片岛屿天然的点缀,它们可以撒开了跑、放肆地睡。 别想的太美好,这些野生动物因为数量少而受到珍惜,而“命比蝼蚁贱”的人工养殖动物,别说椰林树影,终其一生都难以见到蓝天。 印象最深的,是肉猪的生长环境。 从航拍镜头来看,1400座养猪场屋舍俨然、背靠农田,进食、通风、排便环境良好。当镜头拉到近景时,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大多数肉猪的一生,是从分娩栏开始的,这个由四五根铁管焊接而成的立体栅栏,设计初衷很明确:尽最大限度限制肉猪的活动范围,目的是增加小猪的哺育效率。 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小猪顺利活下来。 因为母猪无法哺育行业制定的过于庞大的“喂奶计划”,因此幼崽的死亡率高达10%,生存环境的闭塞,也难免发生踩踏事件,直接葬送小命。
活下来的小猪,将会被转移到满是排泄物的拥挤猪栏中。 这里环境比分娩栏还要闭塞、肮脏,生育、生长能力良好,有幸成为“精品猪”,则会被迅速人工授精,之后会被关进另一个只有一两布行动空间的栅栏中,无法转身,时间长达4周。
四周时间,吃喝拉撒全在这两平米不足的地方,加上空气不流通,细菌、病毒容易增长,病猪、死猪比比皆是。 有些画面容易引起不适,猴哥这里就不帖了。 养殖场的监控录像,也作为部分素材加入到了《统治》中。
生的艰难,活的憋屈,动物们产生了心理问题,因此会呈现出强烈的暴怒感。一声嚎叫、一个动作,都能招来饲养员的“调教”,作为统治阶级,自然不允许眼下有造反者存在。
记得陈果在电影《香港有个荷里活》里,将主角屠夫刻画出一种极端的身体肥胖和精神猥琐,实在巧妙,这种整天杀生的刽子手,对生死早就看透,因此很小的情绪波动都能引发他们极大的肢体躁动。
这种粗暴,附加在鸡鸭鹅小体型动物上,动辄就是骨折,一生无法行走。
而对于牛这种相对庞大的动物,受到的伤害则更大。 电影记录了一头小牛在没有任何麻醉措施的前提下,被砍去牛角的画面。
血淋淋的画面与撕心裂肺的叫声交织,实在不忍直视。 除了饲养员,澳洲民间似乎也保有虐杀动物的传统,“猎鸭”在某些州甚至成了合法行为,公园的湖边,常见几位青年端着气枪击杀水鸭和水鸟。
更有农夫将猎犬放入树林专门围剿捕杀野生动物。
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动物无论是野生或人工,都长有痛觉神经,外界施加的任何伤害,都会反映到它们身体上。 死亡:只为满足人类的私欲 对于一个正常的生命体,会本能地排斥这种极端环境,索性死了免得受罪,任你大卸八块。 对于人类来说,死可能仅仅是一瞬间的事,而对于生来要被屠宰的动物而言,死是具备延时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疼痛与恐怖。由于工业化养殖讲究效率,因此动物在死的时候讲究“一刀毙命”。 去年的柏林金熊奖《灵与肉》,就曾描述牛死之前,脑袋被打入钉子的画面,尽管用非常艺术化的手法呈现了这一场景,但观众在那一刻,都不寒而栗。
纪录片讲究真实性,《统治》则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牛被屠宰的全过程。 体型小的,被气枪爆头,在有知觉之际,脖子被划开,最快速度放血; 体型大的,投入二氧化碳仓,活生生被憋死,由于窒息时间过长,会发出振聋的嘶吼。
而以皮为贵的狐狸、盛产羽绒的鹅、兔子,则会面临直接剥皮的命运。
片子顺便揭露一个冷知识: 很多人以为皮革业是畜牧业的衍生行业。其实完全相反,在利益的驱逐下,一只羊、一头牛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它的一身皮。 《统治》并不是一部情绪化的控诉纪录片,所有的饲养员面部都打了码,导演只是静静地将这些动物们所遭受的呈现出来,多次用数据说话—— 如猪的寿命是10~12岁,镜头下的这些猪通常活不过6个月; 很多牛不到5个月就将被屠杀; 海豚每年创造的价值在1.33亿美元,然而它们收获的抚养费用,却不到1%; 约有6.19亿人类在战斗中丧生,而每3天就有同样数量的动物被杀害; ...... 这是影片提出的第一层质疑,人类为了吃的更好、穿的更体面,发明了工业,而工业之于动物,就是寿命更短、活的更悲惨吗? 在全球化快消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动物被催生、催肥,生存半径被控制后,它们越发撑不起庞大的身躯。
赛狗、斗牛、海豚等物种,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也同样没能幸免。
他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处在唯利是图的产业控制之下,这是一个帝国、这里充满了苦难和血腥、为之付出的是人类的消费行为、他们被告知这些动物被人道的对待、这些动物的死是人道的。 而电影更深层的部分,则是反思“人道”的本质。 如果足够留心,会自行解读出动物们遭遇的原因,电影旁白中,“合法”、“人道”、“产业化”等词汇频频出现。 潜台词即是,动物一切悲惨遭遇,在文明社会里,是受到法律、道德认可的。
在历史上,有哪些事情是非人道的呢? 黑奴贸易、纳粹屠杀犹太人、男人压迫女人... 世道败坏,都是从一小撮人的优越感开始的。 我们美其名曰的工业化,本质上是人类自私的放大。 最后,肯定有人会说,它们作为低等动物,生来就是被消费、被娱乐的。本片导演也没回避这个问题,他承认人类是地球上的最高等种族,本片也绝非一部倡导素食主义的片汤纪录片。
重点在于,观众在观影的两个小时中,会不自觉的将自身带入,会去思考,如果自己生来是匹任人鞭打的马,是摆上餐桌的火鸡,是被扒下皮制成大衣的狐狸或貂,将会怎样度过这短暂的一生? 也许动物们在传送带上的一生,与我们平凡的几十年生命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曾被取笑、被脚踢、被暴打过,当听到一起生活的伙伴发出的悲鸣时,或许会恍然大悟,没有一个生命心甘情愿死去,相反的,谁都会拼命延长存活的寿命。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