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程翔,北京一零一中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 。著有《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程翔与语文教学》《课堂阅读教学论》《说苑译注》《〈论语〉译解》等。
同学们,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须臾不可分离。可以说,语文伴随人的一生,学好语文,终身受益。下面,我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谈点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一、培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如此,没有兴趣,很难学好语文。怎样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一方面,语文老师会采取很多有效的方法,引导同学们喜欢语文。另一方面还要靠自己培养兴趣。我对语文感兴趣,源于汉字。我觉得汉字真是神奇的符号,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就是一幅有趣的图画,能引起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甲骨文中的“日”字,是圆圈里面加一点,就像太阳,是一个象形字。为什么有一点呢?有人说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太阳黑子了。“月”是一个弯弯的月牙,里面还有一竖,是代表桂树吧?“日”和“月”合在一起,就是“明”,组成一个会意字──光明加光明,不是更光明么。由汉字组成的成语也让我喜欢。成语百分之九十七属“四字格”,有各种样式: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等等。一个非常复杂的意思,仅用四个字就可以表达得清楚完整,而且形象生动。比如表现周恩来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为了国家的发展,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百病缠身,我们用一个“鞠躬尽瘁”就可以了。再比如,同学们非常喜欢一件东西,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喜欢的程度;如果你不喜欢,可以用“不屑一顾”来表示。说一个女子长得非常美,可以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究竟长得多美,任你去想像。我觉得,似乎任何一种意思都可以找到一个恰当的成语来表示。比如说,人在运气特别好的情况下,往往心思也显得格外灵巧。这个意思可以用成语“福至心灵”来表示,而且符合现代心理学的原理。再比如,要想通达高深的学问,必须从基础知识学起。这个意思可以用成语“下学上达”来表示,而且符合现代教育学的原理。成语的表现力实在太丰富了。成语包罗万象,一部成语词典简直就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简直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具体而微。我读中学时,就喜欢成语,每天学十个,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兴趣的养成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一)自己天生就喜欢;(二)觉得它对自己重要而喜欢;(三)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在学习过程中因成功的喜悦而喜欢;(四)本来不喜欢,学习的过程中渐入佳境而喜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对语文的兴趣属于哪一种呢?
二、注重积累。有了学习兴趣还不够,要想学好语文必须积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又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人十分重视积累,有大量的名言警句昭示后人。语文学习中积累的道理不言而喻,没有一个字一个字的积累,哪来海洋般渊博的学问呢?《汉语大字典》收汉字56000个,《中华成语辞海》收成语36000个,遑论包举囊括,就是拎出十分之一,亦非一蹴而就,必须日积月累,方能滴水穿石。所以,我建议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个语文学习笔记本,记录下每天学习的内容和心得,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就是一笔财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博闻强记,学贯中西,其中一个“妙诀”就是善于做读书笔记。他的一些学术著作就是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写成的。
要积累,就要广泛阅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要积累,就要勤于写作,焚膏继晷,笔耕不辍。说到阅读,很多人提倡大量阅读。我不反对,但想补充一点:量大未必质高。有的人读了一生,对阅读规律仍然一窍不通。我主张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比如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刘玄德三顾茅庐”一段颇值得玩味。刘备思贤若渴,急于见到孔明,他先后五次错把六人当成孔明,这六人分别是司马徽、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作者借刘备视野,描写卧龙冈奇异景色:“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作者运用侧面烘托和环境渲染的手法为诸葛亮的正式出场蓄势铺垫,意在告诉读者:诸葛孔明是人中之杰,杰中之奇,刘备三顾茅庐,得此高人,必然如虎添翼,大展宏图。阅读此段,不去揣摩语言修辞和段落层次上的匠心独运,就是不得要领,就是不会阅读。再者,世界上优秀作品成千上万,读不胜读,须有所选择。选一部经典作品,反复阅读,深入体会,远胜浮光掠影。写作是同样道理。没有目的地写,写得再多,质量不一定高。写完一篇,斟酌推敲,反复修改,效果才好。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语文学习重在把握规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三、养成习惯。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清代学人刘蓉写过一篇《习惯说》,意在说明治学要养成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论习惯的培养》一文中说:“总之,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你就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把该学的东西都学了,该会的内容都会了。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简直就是第二天性,很多同学之所以在学习上取得了突出成绩,与其说是勤奋刻苦的结果,不如说是良好的习惯使然。请同学们记住:好的习惯是朋友,让你受益;坏的习惯是恶人,使你受害。
那么,语文学习中,需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很重要的:(一)认真书写的习惯;(二)经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四)圈点勾画做批注的习惯;(五)写日记、随笔的习惯;(六)好问善思的习惯;(七)预习、复习的习惯;(八)朗诵的习惯;(九)字斟句酌修改作文的习惯;(十)认真听讲的习惯。当然,不止这些,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端正态度。态度往往影响学习效果。《尚书》里写道:“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自满受损,谦虚得益。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强调学习要老老实实,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孔子又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学习不要主观臆断,不要绝对化,不要拘泥固执,不要自以为是。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学习要认真,不要马虎。以上所引例子都是讲学习态度的。除此之外,我觉得不要单纯为考试而学习的态度也很重要。“语文”的内涵十分丰富,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考试内容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但不是“语文”的全部。语文不是为考试而设的,即使没有考试也要学习语文。同学们学习语文,是学习汉民族语言,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有了这些素养和能力,任何考试都不怕。学习语文的目的还在于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
我对汉语越来越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我觉得学汉语的人如果没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是不可能真正学好汉语的。学过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古老文化:尼罗河文化、两河文化、印度河文化和黄河文化。它们之中,黄河文化诞生最晚,但是黄河文化中的汉语历史最悠久,因为汉语的历史从没有中断过,哪怕是少数民族执政时期也没有中断。2 400年以前,全世界鼎足而立的语言有三种:拉丁语、梵语和汉语。拉丁语和梵语由于受到外来民族的打击都已经消亡了,只有汉语鲁殿灵光,硕果仅存,就是受到外敌入侵仍然一脉相承,表现了惊人的强大生命力。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汉语都是凝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因此,敬畏汉语,就是敬畏汉民族的历史,就是敬畏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就是自信的表现──这是我热爱汉语的根本原因。
我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时时刻刻与语文打交道。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领导让我代笔,我一气呵成,领导赞赏。同事写工作总结,让我润色,我精心修改,锦上添花,同事激赏。后来,我也当了领导,有时一天之内须在多次会上讲话,须给杂志社写稿,可谓应接不暇。但我还能应付下来,靠的就是多年的积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才是语文好,而光有高的考分不是真正的语文好。也就是说,语文好的外在表现是具有较强的语言实用能力。“学以致用”,这是无数人总结的经验,是真理。
语文有一个特点,就是你一旦掌握了它,它就融化进你的思想、精神和行为之中,成为你生命的组成部分,你想要丢掉它、忘记它也不可能。数、理、化可以考零分,语文就无法考零分──这就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这也充分说明了语文能力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充分说明了语文能力可以让你终身受益的道理。
以上我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了语文学习的体会,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发。我衷心希望同学们学好语文,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学好语文。